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旅游金融產品消費行為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本文通過訪談獲得旅游行業金融產品的相關信息,進而設計問卷,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游客的行為特征,明確游客的消費意愿,從而為企業的旅游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決策依據。調研結果發現,潛在的旅游需求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經濟因素仍是制約很多出行能否實現的重要因素;新型的旅游支付方式受到年輕人的喜愛;旅游行政管理部門適當制定政策支持中小旅游企業保持市場活力;規范旅游金融市場需要一定的旅游金融標準出臺以適應多元化的社會。
關鍵詞:
網絡調查;旅游金融產品;消費行為
國家已將旅游金融提高到戰略層面,2012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了《關于金融支持旅游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創新金融工具和產品,支持和推進旅游業的轉型升級,激發了金融機構不斷更新服務理念、積極拓展業務,逐步介入旅游行業。
1.國內外文獻回顧
Rajna(1994)認為在經濟形勢較壞的時期,銀行會緊縮對消費者的信貸要求和標準,而對經濟形勢較好的時期,則反之[1]。經濟衰退期,信用度較低的家庭獲取信貸額度會少很多[2]。Bemanke(1996)以公司為研究對象,得出當經濟運行低迷時期,資本規模較小的企業比較難以獲取充裕的貸款[3]。有學者指出當利率水平受到限制的時候,整個國家經濟體系中不同類型貸款的構成也會發生相應變化[4]。而國內有關旅游金融的研究更多的是關于旅游金融產品的類型、現狀、問題對策的研究[5],有部分是關于金融對旅游業的支持研究。而且研究方法主要是資料收集和對現實問題的羅列,多是基于經驗研究,基于實證的研究較少。旅游金融是順時而來,相關定義目前還沒有一致的觀點,研究多是在經驗層面,而且多是從企業現狀和技術層面開發產品,卻較少從游客的需求出發,這也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2.海濤訪談調研結果
為了對旅游金融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們走訪了北京市旅游金融發展較好的后起之秀—海濤國際旅行社,通過對其高層管理者進行深入訪談,我們得知市場上旅游金融產品的相關情況,并通過調研結果針對性地設計問卷。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市場上的旅游金融產品包括便捷的支付方式、寶寶類理財產品、保證金的監管模式等,旅游與金融的結合從消費信貸到供應鏈金融,再到企業融資,尤其是較大的公司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旅游金融產業鏈條。大部分人認為,旅游金融就是旅游業和金融業的結合,這可稱為廣義上的旅游金融。狹義上的旅游金融是指通過旅游行業進行融資或者有資金上的往來,典型案例是美國運通和我國的“眾信旅游”。本文界定的旅游金融是指廣義上的旅游金融。
3.網民對旅游金融產品消費意愿的實證調研
本文的實證研究主要是基于問卷調查展開。本研究以問卷星作為調查媒介,共回收問卷200份,經整理剔除不合格問卷后,共得到有效問卷171份,有效率為85.5%,符合研究要求。據分析,本次調查的統計樣本有幾大特征:19~30歲是消費主體,其中19~25歲的比例最高為63.7%;月均稅后收入在5000元以下,其中學生的比例最高為33.3%;總體學歷水平較高,專科及以上學歷占比為92.4%;在調研對象中,學生所占群體比例較大,占整個樣本的1/3。
3.1問卷信效度檢驗問卷采用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sα)信度系數來檢驗信度,對有效問卷在SPSS20.0進行檢驗,得到信度系數為0.6,表明問卷可信。本研究以KMO值來判斷是否適合進行效度分析。本問卷的KMO值在0.001的顯著性水平下為0.7,符合以往的經驗數據,表明問卷適合做進一步分析。
3.2游客旅游消費描述性統計分析被調研對象在近三年的旅游總次數在1~3次所占比重最大為54.97%;4~6次的次之,為26.32%,有少部分的調研對象在7次以上,這一數據表明該群體出游次數并不高,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和調研群體主要是學生有關。發現該群體每年用于旅游的消費中,1500元以下的占比最多,為38%,其次是1501~3000元之間,占比為34.5%。總體來看,每年用于旅游的消費水平并不高。但調研中也有花費較高的對象,這也為我們對旅游金融產品的開發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可行性。92.4%的調研對象有旅游計劃,這對我們要調研的旅游金融而言,前景較好,尤其是對有出游需求卻沒有經濟條件的群體來說大有裨益,而對于經濟基礎雄厚的游客來說,旅游投資不失為一種投資形式。了解游客計劃一項旅游事宜的時間范圍,根據游客的消費習慣開發適當產品,滿足游客購買旅游金融產品的需求。大部分游客在1~2個月開始規劃自己的旅游事宜,游客對自己的旅游事宜規劃的時間范圍周期普遍較短。這就要求旅游金融產品在開發過程中,要多開發周期短的產品。完全同意和同意“經濟因素是影響出游的主要原因”所占的比重之和為40.4%,而一般占37.4%的比重,這一結果在某種程度上也為開發旅游金融產品提供了可行性依據。為游客消費旅游金融產品提供可能。
3.3旅游金融產品消費描述性統計分析對旅游金融產品的統計分析,可以得知現階段人們對各種旅游金融產品的了解情況以及目前哪種類別的產品更受游客歡迎。有助于探索該產品深受游客喜歡的原因,未來相關產品應該在哪些方面做改進等,對旅游金融產品的發展前景和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調研,大部分人對預付儲值卡如“攜程寶”等寶寶產品和“牛分期”等產品以及旅游保險在游客消費中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大部分游客對上述三種產品了解度較深。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和攜程、途牛等在線旅行的知名度有很大關系。年輕人對新鮮事物有較強的接受能力,35.7%的游客愿意了解旅游金融產品,52.0%的游客對了解旅游金融產品持可以考慮的態度,從上述統計結果來看,大部分游客對旅游金融產品持較為積極的態度。這一結果對旅游金融產品的研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4對三款不同類型的旅游金融產品的調研分析為調查游客購買旅游金融產品的意愿及其具體情況,現假設三款旅游金融產品。一為儲蓄增值型旅游金融產品。調查結果顯示,消費意愿的均值為2.01,屬可以考慮。二為以愛情為擔保的儲蓄增值型旅游金融產品。結果顯示,游客消費意愿的均值為1.96,屬可以考慮。三為貸款旅游。結果顯示,游客的消費意愿均值為1.99,屬可以考慮。儲蓄增值型旅游金融產品:儲蓄增值型旅游金融產品同期增值利率的選擇中,頻率較高的是5.3%的5年國債到期收益率;在存款方式的選擇上,74.9%的游客選擇分期存儲固定金額;在存儲期限上,占比最多的是6~12個月的存儲期限,從這一調研結果來看,年輕人更偏向于短期風險較小投資,這也和金融市場的利益波動較大有密切關系。儲蓄增值型愛情旅游金融產品:游客對愛情旅游金融產品也是偏向于分期存儲固定金額,占比66.1%;對于存儲期限兩年以內。人們分期存儲固定金額充分顯示了年輕人有一定的理財意識和投資意識,存儲期限也相對較短。貸款旅游:游客更偏向分期定額還款的貸款方式,占比65.5%,遠遠高于定期一次性還款的方式,該現象說明,目前我們逐漸接受分期定額還款的貸款方式,這是一種消費方式上的重大轉變。對于貸款旅游還款總額的選擇上,兩種還款總額沒有太大差別。從上述結果來看,游客對儲蓄和借貸的消費方式都能接受,而且最重要的是無論儲蓄還是借貸,游客接受的方式基本上是一致的。影響游客消費旅游金融產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預期收益率,占比為49.1%;其次是功能用途,占比16.4%。該統計結果告訴我們,游客有較強的投資意識。其次,旅游金融產品的資金能用于哪些方面。
3.5人口學特征與游客旅游進入產品消費的關系通常情況下,游客的行為意圖和年齡、性別、職業、學歷等因素有很大關系,本文通過對相關問題進行相關分析進行驗證。由于旅游金融產品是新穎的產品類型,本文放寬顯著性水平為p<0.05的情況下為相關。男性和女性對購買儲蓄增值型旅游金融產品的意愿、儲蓄增值型旅游金融產品存款方式選擇和儲蓄增值型旅游金融產品的存儲期限較相關,這說明在對了解、購買儲蓄增值型旅游金融產品而言,不同性別的游客有不同的意見和分歧。這與不同性別的游客的投資意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不同年齡對儲蓄增值型金通旅游產品的存款方式、存儲期限和以愛情為擔保的儲蓄增值型旅游金融產品的意愿有較顯著的不同,這說明不同年齡層次的游客對儲蓄增值型旅游產品有其自身獨具特色的看法。學歷的不同影響看問題的態度和角度。旅游金融產品的意愿、增值型旅游金融產品的存款方式選擇、購買以愛情為擔保的旅游金融產品的意愿等,這些也都顯示了不同的學歷背景的游客對同一個問題有其個人獨到的看法。婚姻狀況對于其對旅游金融產品的消費態度還是有明顯區別的。我們從購買以愛情為擔保的儲蓄增值型旅游金融產品的意愿可以看出,婚姻狀況對這一意愿有較為顯著地影響。旅游企業或旅游管理部門可以利用這一商機為不同婚姻狀況的年輕人開發適合的旅游金融產品具有重要意義。
4.結論與建議
通過調研和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結論:游客有較大的旅游需求,年輕人有超前的消費意識,一定的投資意識;大部分游客有旅游金融產品的消費意愿;旅游部門應多為我國的旅游企業爭取一定的資金支持,實現“互聯網+”的模式,打通供應鏈,發揮中小旅游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本文從游客對旅游金融的認知、需求和旅游相關企業的旅游金融產品的供給及旅游相關企業對資本的需求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因能力有限,目前未能了解到金融部門對旅游行業的態度,旅游金融產品是較為后起的產品類型,本文也是在實踐中摸索,還有一定的局限性,還需要以后更深入的探索和完善。(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本文受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活化與消費者參與研究,項目編號14JGA015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模態智能旅游價值評估、旅游活化與利益相關者博弈研究,項目編號71473018支持。
參考文獻:
[1]魏翔,相剛.旅游金融的未來之路[J].經營與管理,2008(3):21-22
[2]楊復興,舒海.旅游金融的發展思考[J].旅游研究.2012(3),4:20-22
[3]石曦.我國旅游保險產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投資證券保險,2013(3):42-44
[4]文娟秀,繆小春.金融支持旅游業發展初探—以廣東省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3(17):213-214,218
[5]楊建春,施若.金融支持旅游產業發展的動態效應比較—以貴州、浙江兩省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4,6,:88-92
作者:昌慧敏 單位: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