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實證評價范文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實證評價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實證評價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實證評價

摘要: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型金融業態。從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角度出發,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進行評價。基此認為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主要為操作風險、信用風險、運營風險、網絡技術安全風險和法律及聲譽風險,并且各種風險之間具有相對明顯的疊加性。其中,運營風險中的流動性風險、法律及聲譽風險中的網絡洗錢風險、操作風險中的支付方式創新風險和供應商操作風險、網絡技術安全風險中的病毒感染風險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總體風險的關鍵驅動因素。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模糊層次分析法;風險評價;風險識別

一、引言

互聯網金融正在以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和價值創造方式影響著傳統金融業,并逐步成為不能忽略的新型金融業態,其與傳統金融相互競爭、滲透,推動著金融結構的變革,也促進普惠型金融的實現。我國是全球互聯網金融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2013年,我國大批互聯網企業借助電子商務和信息數據優勢大舉進軍金融領域,如阿里的余額寶、騰訊的基金戰略、京東的供應鏈金融等。與此同時,傳統金融機構也積極采取行動,如建行的“善融商務”、工行的“大電商平臺”、農業銀行的“互聯網金融實驗室”、平安銀行的線上供應鏈金融服務、招商銀行的小企業互聯網融資服務等。但是,喜憂參半,由于運行平臺和運行結構的根本性變化所帶來的金融風險更難把控,如網絡技術不成熟、相關法律法規不充分、相關監管力度不到位等,均成為阻礙我國互聯網金融穩健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如何防控互聯網金融風險,已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熱點。

Klafft(2008)指出由于信息不對稱及貸款人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對匿名網絡環境下的貸款經驗不足等,致使互聯網金融在資金交易過程中面臨的風險要比傳統金融業高[1]。Lin(2009)將電子銀行客戶的感知利益和電子銀行客戶在執行風險、時間風險、社會風險、財務風險和安全/隱私風險五個方面的感知風險進行了整合,并利用技術接受模型TAM和TPB模型構建了解釋消費者使用電子銀行目的和意愿的理論模型,認為電子銀行客戶感知到的安全/隱私風險和財務風險越高,他們使用電子銀行辦理業務的意愿就越薄弱;電子銀行客戶的感知利益越高,他們使用電子銀行辦理業務的意愿就越強烈[2]。朱鳳萍(2010)從業務層面和技術層面對電子銀行的風險特征進行了探討,指出電子銀行須在技術層面上建立完善的技術防范措施,包括編寫防病毒爆發代碼、業務數據的備份存儲等,同時還須在業務層面上不斷梳理和監測其所面臨的各種風險[3]。楊彪等(2012)探索了第三方支付的風險機理,提出將第三方支付納入宏觀監管體系[4]。彭傳金(2012)指出P2P網絡信貸存在非法集資風險、信息科技風險、信用風險以及法律風險[5]。王漢君(2013)探討了由高技術性和高聯動性帶給互聯網金融的操作風險和傳染風險,認為金融創新必須要與監管創新同步進行[6]。苗文龍(2015)認為互聯網支付的風險主要有操作風險、洗錢風險、金融風險等[7]。本文從操作風險、信用風險、運營風險、網絡技術安全風險和法律及聲譽風險5個方面出發,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狀態進行綜合評價,并提出優化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對策建議。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識別

互聯網金融服務涉及主體包括金融服務供應商、消費者和商業銀行等,各參與主體發展現狀、業務流程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的不同都將會影響到互聯網金融風險評估的結果。因此,在構建互聯網風險評價指標體系之前,應先明確各個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并總結歸納出各項評價指標。本文根據互聯網金融自身業務的特點,采用風險類別列舉法對存在于我國互聯網金融中的潛在風險進行識別與總結,進而歸納出。

(一)操作風險操作風險,主要包括支付方式創新風險、消費者操作風險和供應商操作風險。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的操作流程,使得互聯網金融服務供應商所經營業務的操作流程存在較大差異,而且許多用戶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防范意識不足,這將必然導致互聯網金融服務供應商和消費者均可能存在操作風險。此外,互聯網金融服務供應商為了方便用戶使用,在支付方式上不斷創新,如以紅外和藍牙為代表的近場支付,以網銀、電話銀行和手機支付為代表的遠程支付,無論是近場支付還是遠程支付,均存在著技術和業務上的操作風險。

(二)信用風險信用風險,包括征信風險、內部欺詐風險、外部欺詐風險、信用信息濫用風險。不同于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金融行業尚未建立公開的信息數據庫,各互聯網金融企業未實現與央行征信系統的對接,而且也沒有第三方征信機構為社會公眾提供其相關信息,征信風險不容小覷。加之我國互聯網金融剛剛起步,多數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風險防控體系并不完善,消費者保護機制并不健全,使得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相當突出,如來自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欺詐、外部市場的欺詐以及用戶信用信息濫用等。

(三)運營風險運營風險,包括關聯性風險、市場選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互聯網金融服務是一種虛擬的金融服務,其所涉及的金融業務依賴于電子信息所構成的虛擬世界,與其經營業務相關的各個用戶的各項信息具有非對稱性,如合作機構或企業和消費者的交易身份、資金去向、信用評級等,而這種信息非對稱性將會導致互聯網金融企業面臨關聯性風險和市場選擇風險。另外,保持適度的流動性是保障金融行業正常運轉的首要條件,但互聯網金融企業沒有相應的存款準備金制度、存款保險制度等,缺乏對短期負債和資金預期外外流的有效應對對策,流動性風險極易形成。

(四)網絡技術安全風險網絡技術安全風險,包括技術泄密風險、病毒感染風險、系統中斷風險和數據傳輸安全風險。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網絡是其運行的平臺,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發達,網絡技術安全風險與日俱增,成為互聯網金融消費者財產安全的重大威脅。網絡及計算機自身缺陷或技術不成熟造成的停機、堵塞、出錯及故障等以及通過病毒、黑客等人為破壞手段構成的網絡軟硬件癱瘓、信息被截獲或篡改等都有可能導致用戶的資金被盜,據《2015中國互聯網網絡安全報告》和《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網民人均有8條個人隱私被盜,我國網民因個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詐騙信息等現象導致的資金損失總額達805億元。

(五)法律及聲譽風險法律及聲譽風險,包括法律法規缺位風險、監管缺位風險、主體資格風險、網絡洗錢風險和聲譽風險。當前,我國還未頒布與互聯網金融有關的法律法規,現行的法律法規及監管體制并不能有效適應這一新生金融業態的需求。盡管互聯網金融運行平臺已經對用戶采取了實名認證的管理體系,但這并不能有效杜絕網絡洗錢等違法行為的出現。同時,互聯網金融企業并未得到證監會的正式認同和批準,其經營主體資格在法律上是否合法仍存在很大的爭議。除此之外,由于互聯網金融服務依賴于網絡平臺,一旦出現信用或技術等風險問題,將會通過網絡迅速蔓延與傳播開來,互聯網會使聲譽風險以更快、更大范圍的傳播,從而對互聯網金融企業造成根本性的傷害乃至破產。

三、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互聯網金融風險評價

(一)模糊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驟1.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綜合上文的定性分析和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實際情況,可以確定當前存在于我國互聯網金融中的風險主要有操作風險、信用風險、運營風險、網絡技術安全風險、法律及聲譽風險。基于此,本文從指標體系構建原則出發,設計了以操作風險、信用風險、運營風險、網絡技術安全風險、法律及聲譽風險為準則層及以消費者操作風險、征信風險、洗錢風險等19個個體風險為指標層的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2.確定評價因素集設F為互聯網金融風險因素集,根據表1的指標體系。3.確定評價集本文將各指標所反映出的互聯網金融風險評價劃分為五個級別,即互聯網金融風險很高;互聯網金融風險高;互聯網金融風險中;互聯網金融風險低、互聯網金融風險很低,并以此構建評價集為。4.確定各指標權重本文采用模糊層次分析法(AHP)來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該方法可以將決策者的經驗判斷予以量化,特別是在目標結構復雜且缺乏必要數據的情況下更為適用。AHP法求解步驟為:(1)邀請專家參照表2的打分標度對評價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打分;(2)根據專家打分情況構造判斷矩陣,借助AHP軟件計算各指標的權重,并對判斷矩陣是否具有滿意一致性進行檢驗。5.構造單指標模糊評價矩陣單指標模糊評價是針對準則層指標的評價,通過對指標的模糊等級評價,結合對應權重分布,得出準則層評價指標矩陣。6.模糊綜合評價模糊綜合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要綜合估計所有因素對評價對象的影響,通過各單因素的評價矩陣Ti得到總的評價矩陣T,結合AHP軟件計算得到一級指標權重矩陣,即得出評價目標的總體評價結果。四、結論與政策實證表明,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綜合評價值為0.3748,與其相對應的風險評價等級為很高,即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還處在很高的風險狀態。其中流動性風險、網絡洗錢風險、支付方式創新風險、供應商操作風險和病毒感染風險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總體風險驅動的關鍵因素。另外信用信息濫用風險、外部欺詐風險、系統中斷風險和主體資格風險、消費者操作風險、征信風險、內部欺詐風險、技術泄密風險、數據傳輸安全風險、法律法規缺位風險、監管缺位風險和聲譽風險對整體風險的影響相對較小。(1)就網絡技術安全風險而言,其綜合評價值為0.6035,與其相對應的風險評價等級為很高,即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網絡技術安全風險很高,其中病毒感染風險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其所占權重為0.4807;其次是系統中斷風險,其權重值為0.3564;技術泄密風險和數據傳輸安全風險對網絡技術安全風險的影響相對較小。(2)就法律及聲譽風險而言,其綜合評價值為0.5865,與其相對應的風險評價等級為很高,即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法律及聲譽風險很高,其中網絡洗錢風險最為突出,其權重值為0.5674;其次是主體資格風險,其所占權重為0.2554;聲譽風險、監管缺位風險和法律法規缺位風險的權重值分別為0.0889、0.0531和0.0353,三者對法律及聲譽風險的影響不大。(3)就信用風險而言,其綜合評價值為0.4316,與其相對應的風險評價等級為很高,即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很高,其中信用信息濫用風險較為突出,所占權重為0.3701;其次是外部欺詐風險,其權重值為0.3128。(4)就操作風險而言,其綜合評價值為0.3636,與其相對應的風險評價等級為中,即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操作風險處于中等狀態,其中支付創新風險和供應商操作風險在操作風險中的比重相等,其值為0.4545,二者是操作風險最為關鍵的因素。(5)就運營風險而言,其綜合評價值為0.4400,與其相對應的風險評價等級為中,即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運營風險處于中等狀態,其中流動性風險的權重值為0.6000,是運營風險的突出因素。基于以上結論,為使我國互聯網金融穩健發展,本文從以下五個層面提出優化對策:(1)操作風險層面。首先,提高供應商和消費者的安全意識。在信息不對稱或知識范圍有限的情況下,嚴謹的操作流程、足夠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成熟的風險防范意識可以幫助用戶防止因自身操作不當而引起的風險。因此,監管部門和互聯網金融企業應加強宣傳和普及互聯網金融風險知識,幫助消費者了解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性質,提高他們的風險防范意識,同時電信運營商應積極完善對通信號碼買賣管理的規范和對通信軟件安全管理的規范。其次,監管部門應不斷完善有關金融創新方面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最大限度地減少客戶的損失;銀行業和互聯網金融企業應加強對客戶信息防泄漏體系的建設和對業務風險的防御與控制,在支付方式創新方面做好便捷性和安全性的平衡。(2)信用風險層面。信用作為一個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互聯網金融企業十分重要。一方面,為了保障用戶交易終端環境的安全性,互聯網金融企業可以借鑒網上銀行的身份認證體系來防范信用風險,如采用電子認證和簽名技術來驗證和保護互聯網金融交易雙方身份的合法性和交易信息的機密性。另一方面,為了增加對互聯網金融各參與主體在網上交易中的約束,提高各方的誠信意識,監管部門應靈活運用央行的征信系統,將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央行的征信系統對接,對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實時監控,同時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之上,制定公允的評價標準,對用戶的信用進行相互評價,最終實現共同監管。(3)運營風險層面。首先,應加快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是降低關聯性風險和市場選擇風險的保障。以央行的征信體系為基礎,全面搜集除銀行以外的信用信息,建立全面客觀的社會信用評估體系和電子商務身份認證體系,降低互聯網金融服務商因信息不對稱而做出不利選擇所造成的損失,同時建立針對互聯網金融機構或企業的信用評估體系,降低客戶因不了解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服務質量而做出逆向選擇所造成的損失。其次,針對互聯網金融企業建立相應的存款準備金制度,避免大規模集體套現帶來的流動性風險。(4)網絡技術安全層面。互聯網金融業務的辦理依托于發達的計算機網絡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各項缺陷是存在于互聯網金融中的潛在風險,應加強計算機網絡系統在軟硬件方面的建設。在硬件方面,增加對計算機物理設備安全性的投入,通過安全檢測、開發新型電子認證技術、研發自主可控的計算環境和操作系統等方式,確保互聯網金融開展業務活動時有足夠安全的硬件環境;在軟件方面,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網站訪問時的安全性,引入身份驗證和分級授權等登錄訪問方式,嚴禁使用非法的方式登陸。此外,當前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網絡安全系統大多依賴于國外的軟硬件系統,存在系統不穩定性風險和信息泄露風險,應盡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如數據加密技術、數字簽名技術和密鑰管理技術等,盡可能減少對國外產品的依賴,以確保國家金融信息不被泄露。(5)法律及聲譽風險層面。實證結果表明,法律及聲譽風險是我國互聯網金融最為突出的風險,因此要重點加強對法律及聲譽風險的管理。首先,廣泛爭取業界人士意見,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法規,如網絡反洗錢和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合理界定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主體資格、經營范圍、發展方向、監管辦法、違規處罰及退出機制。同時,還要注重國內法律與國外法律之間的協調。其次,在立法中標明互聯網金融的不同業務類型和監管主體,使監管責任具體到相應部門,同時鼓勵互聯網金融企業建立行業自律組織,實現互聯網金融企業內部之間的資源共享,及時揭示行業內企業的違規操作行為。再次,完善各項機制,如客戶確認機制、合同約束機制、糾紛解決機制、包括第三方支付機構合法身份在內的電子支付相關機制等。

作者:李彩鳳 梁靜溪 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 經濟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 性视频网| 久久精品一 |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网址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第一免费网站 | 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 | 久久久蜜桃 | 欧美 自拍偷拍 | 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www亚洲欲色成人久久精品 | 在线一区二区观看 | 日韩看片| 中文字幕久久第13页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 日本在线播放 | 六月色丁香 | 久久综合五月天婷婷伊人 |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日韩综合久久 | 伊人精品影院 | 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 在线毛片网 | 亚洲视频入口 | 久久免费视频2 |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 国产精品99精品久久免费 | 在线看片欧美 | 伊人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下载 | 免费视频精品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 | 丁香花免费观看在线 |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午夜性影院视频 | avtt国产 | 黄色网址国产 | 在线综合视频 | 羞羞网站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现线拍久青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