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匯率決定理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前言
在2003年前后的幾年里,我國面臨著美、日等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這對于人均收入剛剛達到1000美元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個罕見的現象。對于人民幣是否應該升值,學術界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所以我國政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頂住內外壓力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由此帶來的結果是中國出口強勁、外匯儲備增長過快以及對外貿易摩擦頻繁,最終在2005年7月21日,我國政府決定將人民幣匯率從原來的1美元兌換8.27元人民幣升值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之后人民幣匯率穩步升值,到2007年1月11日突破7.800關口。
人民幣匯率升值,是中國經濟發展實踐提出來的一個新問題,已有的匯率決定理論能否對此做出合理的解釋,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在匯率決定理論方面,主要的學說有購買力平價理論和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本文首先討論購買力平價理論和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的提出背景、理論內涵和經驗證據等,在此基礎上為人民幣匯率升值提供一個理論解釋。
二、購買力平價理論
購買力平價理論由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ustavCassel)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正式提出,在20世紀20年代得到廣泛關注,很多學者參與到這一理論的研究和討論上來。
(一)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提出背景
從1916年到1936年的20年中,卡塞爾至少發表了25種英文著作來闡釋購買力平價理論(Officer,1982,p86),他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及其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
卡塞爾提出購買力平價理論,主要是試圖為一戰后各國重新確定匯率水平提供一個方法和理論根據。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很多國家放棄了金本位制度,大量發行銀行券,使貨幣的購買力以不同程度大大下降,所以戰后不能直接按照戰前的金平價制定匯率。如果要恢復戰前的金本位制度和鑄幣平價,就必須收縮貨幣,降低物價水平,但這會造成經濟衰退和失業上升,使已經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雪上加霜。卡塞爾認為無需用沉重的代價回到過去的金平價上面,他提出了在紙幣制度下兩個獨立的貨幣之間的匯率決定原則,即購買力平價理論。(Cassel,1922[1923],pp.137-138)
(二)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內容
卡塞爾認為應該根據兩國貨幣的相對購買力來確定它們之間的匯率,他的邏輯是:對一個國家的貨幣的需求,其實是對這種貨幣的購買力的需求,所以貨幣的匯價應該由它們的相對購買力來決定。但卡塞爾隨即指出這只是匯率決定的一個基本原則,實際上購買力平價無法計算出來。因為在本國持有外國貨幣不等于就直接擁有它在外國所代表的購買力,交通運輸成本、關稅、配額以及非關稅壁壘等條件的限制,會使本國擁有的外幣的價值受到影響,匯率也就不完全是不同貨幣的相對購買力的可靠反映。
因此卡塞爾提出了一個計算均衡匯率的可行的方法。這個方法是,首先選擇一個基期,保證基期的匯率是均衡匯率。卡塞爾對“均衡匯率”的定義是能夠使貿易收支平衡的匯率,就一戰后來說,他把1914年戰爭爆發前的金平價看作是均衡匯率。當期的匯率可以通過基期的匯率乘以兩國的通貨膨脹率的比值得到,卡塞爾把通過這個方法計算出來的匯率叫做購買力平價,他認為可以根據這個平價來決定一戰后各國之間的匯率水平。(Cassel,1922[1923],pp.140-141)
(三)購買力平價的運用
當戰爭等擾動因素使正常的匯率中斷,或者某個國家的匯率被認為高估或低估的時候,購買力平價通常被用來作為均衡匯率指標。一戰后和二戰后,購買力平價理論在重建國際貨幣體系和制定各國的匯率時都被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討論人民幣匯率改革問題時,理論界也曾提出按照購買力來制定人民幣匯率。
此外,股票經紀人、公司理財者也把購買力平價作為判斷各種貨幣預期相對強弱的拇指規則,以用來進行投機或投資決策。在國際收入比較上面,購買力平價被作為換算工具,用來比較各國的主要國民經濟指標,這樣能夠避免按照市場匯率轉換而產生的偏差,因為市場匯率一般傾向于低估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收入水平。
(四)購買力平價的運用和物價指數的選擇
用名義匯率對相對價格進行最小二乘回歸的檢驗結果,通常都拒絕購買力平價理論,除了發生高通貨膨脹的國家外。考察實際匯率的“隨機游走”假設,結果也沒有證據表明匯率在長期收斂于購買力平價(AdlerandLehmann,1983)。而長時段數據的研究基本都支持購買力平價理論(LothianandTaylor,1996),利用面板數據考察實際匯率,檢驗結果表明工業國家的數據比較支持長期購買力平價(FrankelandRose,1996),而發展中國家的數據得出的結論則不一致。
三、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提倡者雖然承認市場匯率對購買力平價有偏離,但他們認為這種偏離是暫時的,匯率最終會趨向于購買力平價所決定的均衡匯率。巴拉薩(Balassa,1964)和薩繆爾森(Samuelson,1964)則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市場匯率對購買力平價的偏離是系統性的,這一思想被稱為“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
(一)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的歷史背景
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的思想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由哈羅德提出過,但在當時并沒有引起重視。30年后,這一理論引起廣泛關注,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極大關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國家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的破壞,戰后重建需要大量進口,而外匯儲備卻非常有限,所以出現了所謂的“美元荒”。與西歐相反,美國經濟在二戰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美國提出幫助歐洲重建的“馬歇爾計劃”,刺激了西歐經濟的發展,1950年,西歐各國經濟已經基本恢復到戰前的水平,國際收支開始出現順差,逐漸積累起美元和黃金儲備,并由美元短缺逐漸變成了美元過剩。
與此同時,美國由于大量的對外援助、貸款計劃和國外駐軍費用支出,基本收支從1949年到1964年一直處于赤字狀態,僅在1961年有少量的贏余。一開始美國并沒有將國際收支赤字當作一個嚴重的問題,但隨著赤字的不斷積累,國外的美元持有量增加,美國的黃金儲備開始流失,影響到對美元的信心問題。
美國50年代持續的國際收支赤字,最終引發了1960年美元危機,從而引起了美國政府的重視。1962年美國第87屆國會的聯合經濟委員會專門開會討論美國的國際收支和匯率問題,哈佛大學經濟學家Houthakker在此次會議上作證,他認為美元匯率高估是國際收支赤字的根源,因而他建議使名義匯率貶值。Houthakker是以購買力平價作為均衡匯率,來衡量當時的匯率水平的(Houthakker,1962,p.297)。
(二)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的理論內容
Houthakker(1962)的研究方法和結論遭到了巴拉薩和薩繆爾森的反對,他們分別寫文章批駁Houthakker(1962),同時也批駁了整個購買力平價理論,他們認為市場匯率對購買力平價的偏離是系統性的。
1.薩繆爾森的闡述
薩繆爾森(Samuelson,1964)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批評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批判絕對購買力平價賴以成立的基礎——一價定律。薩繆爾森指出由于很多商品不進入國際貿易,所以無法實現套利和一價定律。并且,即使每種商品都符合一價定律,但由于進入各國一般物價水平的商品及權重不同,匯率也不會等于計算出的購買力平價。
(2)批判生活成本指數,薩繆爾森認為生活成本指數依賴的也是商品套利和一價定律。他指出不可貿易品無法實現套利,雖然人口的跨國流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這些產品的價格差別,但并不足以保證生活成本平價的完全實現。
(3)批判購買力平價理論所認為的價格與匯率之間的因果關系。薩繆爾森指出不但匯率影響價格,而且價格也會影響匯率,所以他認為購買力平價理論只考慮價格變化對匯率的影響是缺乏說服力的。
(4)批判用出口品相對價格指數計算購買力平價的做法。薩繆爾森指出兩國出口商品的種類可能完全不同,用不同商品的相對價格決定匯率是沒有意義的。
2.巴拉薩的闡述
薩繆爾森(Samuelson,1964)雖然全面地批判了購買力平價理論及其相關的各種問題,指出不同國家的不可貿易品價格水平存在差別,以及富國的一般物價水平比窮國高,因而富國的匯率相對于購買力平價是高估的——這正是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的核心思想。但薩繆爾森沒有進一步闡述不可貿易品價格差別的原因和機制,而巴拉薩則系統地做了這方面的工作。下面介紹巴拉薩(Balassa,1964)的工作。
巴拉薩首先也對購買力平價理論提出了批評,他說,如果按照Houthakker的計算方法,不發達國家的匯率都被低估了,如果按照Houthakker的建議調整美元匯率的話,其他不發達國家的匯率也都應該升值。巴拉薩認為這是不可行的。
巴拉薩進一步指出了匯率系統偏離購買力平價的原因。其核心思想如下:
(a)套利使可貿易品部門服從一價定律,即按照市場匯率轉換后各國的可貿易品部門價格相等;
(b)在價格等于邊際成本的假設下,可貿易品部門工資的國際間差別對應于其勞動生產率的差別,而勞動力的內部流動使一國可貿易品部門和不可貿易品部門的工資相等;
(c)因為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的國際間差別比可貿易品部門小,而工資在一國內部又是相等的,所以勞動生產率越高的國家,其服務業價格越高;
(d)因為服務業部門進入一般物價指數的計算,但卻不直接影響匯率,所以勞動生產率較高國家的購買力平價會低于其市場匯率;
(e)可貿易品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國際間差別越大,工資和不可貿易品部門價格的國際間差別就越大,進而購買力平價與市場匯率的差距也就越大。
上面的分析表明名義匯率對購買力平價的偏離是系統性的,勞動生產率越高的國家,其一般物價水平也越高。
(三)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的經驗證據
無論是橫截面數據回歸還是時間序列數據分析,都表明一個事實:高收入區段存在比較顯著的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關系,而在低收入區段這一關系不太顯著。
四、人民幣匯率升值分析
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和購買力平價理論在一定條件下是不矛盾的。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預測,人均收入(勞動生產率)越高的國家,其相對價格水平越高,兩個具有相同收入水平的國家,其價格水平應該相等。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實證研究表明,長時段數據支持購買力平價理論,也就是說名義匯率在長期收斂于購買力平價所決定的均衡匯率。因為在長期,經濟一般有收斂的趨勢,尤其是發達國家,所以經過較長一段時期,兩個國家的人均收入或勞動生產率逐漸接近,其價格水平也逐漸接近,匯率趨向于購買力平價。在經濟追趕完成的那個時點上,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所預測的均衡實際匯率與購買力平價所預測的匯率是相等的。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揭示了經濟追趕過程中實際匯率的演變形態,而購買力平價理論則揭示了追趕完成后實際匯率的狀態。
中國經濟在過去的20多年中經歷了長期快速增長,并且仍處于追趕過程中,與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假說所要求的條件相吻合。從這一視角來考察人民幣實際匯率,具有重要的認識意義和政策意義。學術界對這一假說的意義也逐漸重視起來,最早直接利用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假說研究人民幣實際匯率的文獻出現在2001年,此后有十幾篇類似的文獻陸續出現(盧鋒,2006a)。通過網絡檢索,最近這類文獻還在大量涌現。
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假說認為,一國在長期經濟追趕過程中實際匯率會出現升值,這正是我國目前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的理論根據,我國經濟持續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長是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基本面因素。隨著我國經濟繼續不斷的快速發展,人民幣匯率還會繼續升值。
至于中國在經濟改革的初期,實際匯率演變與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預測不符合的情況,則有其它的原因可以解釋,并不說明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無效。Itoetal.(1997,p.7)從體制轉型的角度解釋中國實際匯率隨經濟增長而下降的現象,他指出中國的實際匯率在計劃經濟時期被高估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實際匯率有一個向正常水平的回歸。盧鋒(2006b)也從體制轉型的角度解釋人民幣實際匯率的演變情況。
五、結論
經過20多年的快速增長,人民幣實際匯率調整將成為我國經濟未來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以其簡明清晰的理論邏輯和比較強的經驗證據,對研究人民幣實際匯率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與這一標準理論的方法論相一致,應當把勞動生產率的相對追趕作為觀察分析人民幣矛盾運動的基本視角。在具體研究過程中,要加強對我國勞動生產率、工資、國際收支等變量的直接度量,減少相關變量度量誤差對分析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要結合我國體制轉型等特殊影響條件,不斷深化對人民幣實際匯率演變規律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