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利率市場化下金融機構盈利模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自我國逐漸實現利率市場化以來,農村信用社作為一個專業化的金融機構所面臨市場競爭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提升,本文通過簡單回顧我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以A市12家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為例,對其現有的盈利模式深入分析,總結利率市場化條件對農村信用社產生的一系列影響,最后提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盈利模式轉型的建議。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盈利模式;農村信用社
從1993年開始,我國對于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就已逐漸推行,多年以來,銀行拆借利率、債券回購和現券交易利率、貼現與轉貼現利率以及外幣存貸款利率已逐步放開,農村信用社作為我國重要的服務于“三農”的金融銀行機構,對于扶持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在長期的運行過程中,農村信用社也存在著涉農行業信貸風險等一系列問題,尤其是現今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在利率市場化大環境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實現科學盈利勢在必行。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簡單回顧及現狀
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構想,在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中進一步指出要建立利率市場化機制的方針,多年以來,利率市場化進程逐步在我國展開,2015年10月,我國全面放開了金融機構的存款利率管制,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現今,雖然存款利率已全面放開,但在各大銀行機構并未出現存款利率飆升的情況,各個商業銀行的利率出現了分層,但是還在較為理性的浮動空間之內。
二、A市農村信用社現狀及盈利模式分析
(一)A市金融市場基本情況
截止2016年末,A市內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30家,分別是農發行1家、國有大行5家、股份制銀行4家、農村信用社機構12家、村鎮銀行8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A市農村信用社的經營壓力較為巨大。
(二)資產負債規模分析
幾年來,A市12家農村信用社資產規模不斷擴張,從2010年到2016年七年間,資產規模從299億元增長到586億元,增幅達到95.98%。
(三)收入結構分析
從上表可以看出A市農村信用社的收入大部分來自表內業務,但凈利息的收入占比呈遞減的趨勢,說明A市農村信用社通過不斷優化收入結構,已經產生了明顯效果。
(四)貸款結構分析
A市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業務一直發展較好,以農戶貸款為主,在該市的農村地區具有較好的口碑,基本上處于壟斷的態勢,但發放貸款模式較為單一,基本處于“坐商”的營銷方式,缺乏銷售的主動性。
三、利率市場化對A市農村信用社盈利模式的影響
(一)對負債業務的影響
自利率市場化以來,每次央行進行存款利率調整,農村信用社都會在第一時間將利率上浮到頂,從而在與其他銀行的競爭中取得先機,起到大量吸收銀行存款的效果。從實際情況看來,以上措施確實有一定成效,A農村信用社的存款額逐年增長,但是與之相匹配的是,其利息支出也隨之攀升。
(二)對資產業務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以來,對A農村信用社的資產業務主要產生了五方面影響。一是房地產開發貸款逐漸減少,按揭貸款不斷增加,在按揭貸款中,個人房貸和個人車貸的比例增長較為明顯;二是三農貸款支持力度有所減弱,其他業務發展較快;三是由于近年來國家三去一降一補政策的影響,貸款需求出現減少,貸款利率不斷下調;四是不良貸款問題一直難以解決;五是貸款業務開發深度有待挖掘。
(三)對自主定價能力的影響
由于一直以來我國嚴格的利率管制,因此A農村信用社一直都缺乏使用嚴謹、科學的方式進行自主定價的經驗和能力,該方面的問題亟待進行解決。
四、農村信用社盈利模式轉型建議
(一)負債業務方面
利率市場化以后,單一的靠價格競爭方面進行市場競爭風險較大,因此在負債業務方面也應該深入挖掘市場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業務經營。一是針對大客戶應該實現密切關注,應引用先進的大數據管理,針對大客戶的消費習慣等一系列特點,提供更為合適的服務;二是在客戶營銷方面探索新機制,變坐商為行商,創新營銷策略;三是在定價方面可以采用會員制、差別化定價,從而保證客戶的忠誠度;四是可以通過對客戶風險承受程度的測試,開發新產品,從而拓寬市場;五是通過切實可行的方式,加強品牌效應,提升農村信用社品牌的地域性影響力。
(二)資產業務方面
利率全面放開以后,A農村信用社面臨著風險與挑戰,在資產業務方面A農村信用社可以嘗試從三方面進行拓展,從而豐富其盈利模式。一是探索實現資產多元化,在保證傳統業務的同時,與時俱進,探索新的資產途徑,例如結合互聯網+的大環境增加新的業務模塊;二是緊緊抓住三農主線突出農信社特色,三農信貸一直是A農村信用社的主線業務,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應繼續抓牢這一優勢業務,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占據穩定;三是積極解決不良資產問題,優化資產配置,不良資產問題一直是三農貸款中一直高發的問題,解決好此類問題,更有利于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其他方面
現今的社會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多年,A農村信用社也應該轉變經營思路,立足于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特色,從各個方面綜合考慮,完善其盈利模式。一是可以探索開展電商業務和網上支付業務,以此為切入點積極融入主流市場,可以從多年以來在農戶積累的良好口碑入手,以電商的方式搭建三農與市場的橋梁,從而以幫扶的方式實現共贏;二是創新人才引入機制,新的市場環境下想要實現農村信用社的快速轉型,引入高端的技術人才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管理者應該轉變思路,探索行之有效的人才機制;三是重視風控,在金融企業的風控方面,應該著重體現科學化、專業化的管理特色,變風控由粗放向精細化管理轉變。利率市場化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在于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能夠使農村信用社管理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從而立足自身優勢在市場中迅速拓展,挑戰在于市場中風險無處不在,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需不斷轉型、與時俱進,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李丹紅.發展中國家金融自由化研究[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
[2]錢小安.論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道路選擇[J].管理世界,1995(4):74-78.
[3]彭小泉.利率市場化國際經驗的借鑒[J].武漢金融,1997(7):6-9.
[4]張菲.利率市場化“三方機制”探析—基于商業銀行、農信社、民間金融三元結構[J].改革與戰略,2009(3):61-64.
[5]熊芳.利率市場化改革與銀行危機:國際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96-100.
作者:孫文明 單位:赤峰松山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