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2004年3月銀監會頒布實施《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后,銀行監管機關積極推進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在我國商業銀行轉型過程中,銀行資本約束意識普遍增強,經濟資本管理逐漸納入銀行管理之中,并逐步建立以經濟資本為核心的資本管理體系。中國建設銀行最先引入經濟資本管理,開創了資本管理的新局面;中國農業銀行在全行正式實施經濟資本管理辦法和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指標的綜合績效考核辦法。這表明,國有商業銀行對經濟資本管理已經從研究探討階段進入具體實踐階段。交通、招商、興業等股份制銀行也積極拓展、改進和加強經濟資本管理,通過調整經濟資本分配系數,使經濟資本計算口徑逐步與監管資本接軌,在合乎資本監管要求的同時,反映銀行戰略發展和經營管理的導向,將經濟資本占用的事后考核轉變為事前配置,增強經濟資本占用約束,并取得一定成效。
二、我國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管理方法上,國內多家銀行雖然實行了經濟資本管理,但是由于理解深度不夠,操作不規范,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更多地關注表內貸款管理,管理幅度不能涵蓋銀行全部風險;與財務和資產風險的管理銜接性不夠;注重對風險資產經濟資本的事后定量計量,不具備資源配置和預算管理的功能,沒有形成對風險資產和資本回報的有效約束機制等。
(二)分配方式上,額度確定主要依據年初確定的利潤計劃和新年度的經濟資本目標收益率,未充分考慮一定時點上銀行下級機構實際實現的利潤差別,可能會造成下級機構經濟資本額度松緊不一,在額度調整尺度上較難把握,難以平衡協調,進而造成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經濟資本在全行范圍充分而適度配置和高效使用。
(三)考核方式上,目前多家銀行通過建立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的綜合考評體系,強化經濟資本約束機制,對業務發展模式由資源投入型向資本約束型的轉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由于經濟增加值考評辦法與銀監會《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對資本的要求存在資產分類不一致、資本比例要求不一致的差異,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的事后考核機制仍然不是剛性的資本約束,粗放型規模擴張的沖動依然存在,銀行面臨資本補充壓力仍然較大。
三、實現我國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工作的突破
(一)工作原則設定
由于環境和條件的不同,我國商業銀行實行經濟資本管理,不可能完全按照西方商業銀行的模式,而需要從實際出發,設計符合自身發展的管理思路。
1.“雙量管理”,區別對待。
資本管理受到資本約束的限制,根據目前國內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情況,經濟資本管理可以遵循區別對待,以增量管理為主,同時加強存量管理。在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未達標情況下,經濟資本管理的重點放在增量上,優化增量資源配置,控制增量資產風險,使其與監管資本的增長相協調;已達標銀行的資本管理則繼續改善資產結構、降低高風險業務占比,降低存量資產的經濟資本,實現存量資產結構的優化調整。
2.加強回報約束,優化資源配置。
根據國內銀行現狀,以資本回報為約束指標,以風險和回報率水平為依據配置經濟資本,優先配置到經濟資本系數低、并有適當回報水平的資產業務上,將資源投向低風險、高回報的區域、行業、業務、產品和客戶,大力發展如貼現業務、小額質押貸款業務等低風險業務。
3.循序漸進,穩步推進。
經濟資本管理是國際銀行業新興的資本和風險管理工具,但因環境和條件的不同,國內銀行實施經濟資本管理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而需要循序漸進、穩步推進,通過宣傳、培訓等手段使經濟資本管理深入人心,化被動接受為主動管理。在實施步驟上先易后難,初期以信用風險經濟資本管理為主,待條件成熟后,再將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納入管理范圍。
4.統籌兼顧,自上而下。
實施經濟資本管理應在整體統籌管理的框架下,貫徹自上而下的原則,范圍上先局部分行、重點分行,然后整體銀行推行;先在一級分行層面實施,分行對各支行繼續實行信貸計劃和綜合業務經營計劃管理模式,待以后條件成熟時,再在各級機構中全面推行。
(二)經濟資本管理新思路
1.運用新的管理模式。
目前商業銀行多采取“一次核定總量、分步下達數額、年中進行調整”的管理模式。為進一步完善資本管理,強化經濟資本的剛性約束,強化資本占用的成本意識,將可操作的資本剛性約束落到實處,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需要對這種經濟資本管理方法加以改進。具體模式可為:年初預算、年終核定、年終考核、超額占用對應超額回報。
年初預算指年初確定各分行新經營年度的經濟資本目標收益率,這是增強剛性約束的關鍵所在。目標收益率確定后,根據分行新年度利潤計劃,年初核定經濟資本預算額度。該額度為指導性額度。
年終核定指一個經營年度結束后,年終根據分行實際實現利潤和年初確定的目標收益率,核定本經營年度經濟資本的剛性額度。該額度為考核額度。
年終考核指一個經營年度結束后,年終統計分行實際占用的經濟資本額度,并與考核額度相比較。實際占用額度控制在考核額度之內的,說明分行較好實現了本經營年度的目標收益率;實際占用額度超過考核額度的,說明分行未達到本年度目標收益率。超額占用對應超額回報指超過考核額度的,對超額占用的部分收取超額回報,最終將剛性約束落到實處。
2.盡快建立和完善經濟資本配置程序。
第一,評價銀行總體風險承受能力。商業銀行須綜合考慮監管當局規定、股東收益和經營中承擔的風險,并對所需資本的總體水平做出評估,并就其風險偏好所要采用的風險結構做出決定。
第二,合理配置資本資源。根據既定的資本總量和資本回報要求,運用限額管理、組合管理以及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目標管理等手段,將資本在各個分支機構、產品線和業務線等不同層面加以配置。
第三,最優化可用資本。在風險結構和預計的資本需要量一定的情況下,銀行需要平衡監管資本與經濟資本之間的關系,運用計量模型度量最優化可用資本,確保可用資本與預算資本需求一致,并使成本最小。第四,衡量資本使用和收益。銀行在持續經營前提下計算實際資本收益,當環境變化、業務超過原定目標或原定目標無法完成時,及時對資本計劃進行調整。
3.做好經濟資本回報率管理。
經濟資本回報率是經濟資本配置的主要依據,也是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我國銀行應從實際出發,找準業務發展著力點,提高經濟資本回報率。4.合理選取經濟資本計量和配置方法。經濟資本通過對非預期損失的計算和預測,直接反映銀行的風險全貌。運用先進的經濟資本計量模型,參考國外銀行的實踐,把資產波動法納入經濟資本計量和配置范疇內。5.出臺經濟資本管理配套措施。把經濟資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與銀行業務流程相結合,使之充分發揮決策支持作用,形成全面、有效的經濟資本管理體系。
(三)管理措施
1.建立經濟資本的有效配置機制。
我國商業銀行要建立經濟資本預算管理辦法,必須在風險識別和計量的基礎上,按照各個單位所承擔的風險大小分配經濟資本,建立經濟資本對風險資產總量約束和價值創造引導的雙重機制,促進信貸資源和財務資源的有效配置,加大對業務結構、資產結構、產品結構和客戶結構的調整力度。在實際工作中,可根據不同部門的風險偏好,計算特定業務戰略所需的經濟資本數量。根據所需經濟資本數量建立相應的授信限額體系,并通過控制授信限額體系的執行,將業務風險控制在商業銀行確定的風險偏好內。
2.建立有效的風險識別和量化機制。
計算經濟資本的前提是必須對銀行的風險在有效識別的基礎上進行模型化、量化,才能計算出各個業務部門所需要的經濟資本,所以風險的識別和量化是計算經濟資本的基礎。風險識別要求度量風險前,要區分主營和非主營業務的風險;度量市場風險時,通常使用風險狀態圖、VaR、壓力測試法和場景分析法;還要以基本指標法、標準法、內部衡量法、損失分布法及極值等方法度量操作風險。
3.進一步做好經濟資本計量工作。
由于大部分銀行現階段尚未建立內部評級法、不具備以模型度量風險的能力,因而主要參照巴塞爾協議的標準法設計經濟資本計量方法,但因目前信息系統暫不完全支持標準法的資產分類,不能獲取信用評級、風險緩釋等信息和數據,因而農業銀行設計的“內部系數法”值得借鑒。這種方法以現有信息系統的會計和統計項目為基礎進行業務分類,并參照國內外資本監管中規定的風險權重,結合政策導向和實際的資產風險狀況,對每類業務確定不同的“經濟資本系數”,以此引導銀行的資金投向,樹立追求風險剝離后真實利潤的目標,樹立資本約束和資本回報的理念,促使資本充足率狀況不斷改善、水平不斷提高。
4.做好經濟資本分配和調整工作。
在實行經濟資本增量計劃管理的基礎上,合理分配和配置經濟資本。經濟資本分配的核心和宗旨是建立以資本約束風險資產增長的機制,控制業務風險。銀行可分配經濟資本額度的確定按如下程序進行:根據《資本充足率達標規劃》,新增監管資本主要來源于利潤留存、公開上市和次級債券發行等,由此可以確定下一年預計新增的監管資本規模,以本年度全行經濟資本占用總量和監管要求的資本總量,從而確定經濟資本占用總量和監管總量比;測算下一年經濟資本可分配新增額度;經濟資本分配額度的確定應充分考慮資本充足的要求以及下一年度全行綜合經營計劃的安排,以利潤計劃和業務計劃為主體進行綜合平衡和調整。
經初步分配經濟資本后,銀行將按以下原則進行適當調整:充分考慮各分行本年度經濟資本的實際占用水平、經濟資本收益率情況及下一年度業務結構調整的要求,根據下達各分行下一年度的利潤計劃和初步分配的經濟資本額度,測算下一年度各分行經濟資本收益率,對分配額度進行合理的調整和修正。全行可分配的經濟資本規模是經濟資本分配的總量約束條件,依據以上標準對各分行配置的經濟資本總和不應超過全行可分配總規模。
5.做好激勵措施和績效考核措施。
將風險調整后資本回報率(RAROC)和經濟增加值(EVA)有機結合作為績效考核的核心指標,并將其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依據,這種方法將能改變銀行傳統的盈利考核指標只考慮賬面收益不考慮風險的做法,強調風險衡量在銀行中的重要性,并引導各級機構將有限的資源配置到低風險、高回報的業務上,在降低風險的同時提高效益,實現內涵式增長,解決追求利潤與控制風險之間的矛盾。
6.加強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針對國內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的信息化差異,可以借鑒國外先進銀行的做法,形成經濟資本信息管理系統,對資產負債管理系統、資金轉移定價系統、財務集中管理系統、內部評級系統等加以整合,用以處理銀行內部的資本配置問題,對賬面收益水平進行調整,得到風險調整后的收益狀況,從而真實反映銀行資本是否實現增值目標以及股東價值最大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