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及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要]本文選取我國16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商業銀行實施綠色信貸政策后的面板數據,運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對上述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實證結果表明:規模較大的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能夠提高其盈利能力,而規模相對較小的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對其盈利性影響較小,甚至出現負相關。并且從實證結果角度出發,從政府和商業銀行方面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盈利性
一、引言
綠色信貸是指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其融資政策為可持續商業項目提供貸款機會,并提供優惠性的信貸支持,通過收費服務產生社會影響力的一種新型業務模式。近年來,我國粗放型增長方式和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尚未發生根本性轉變,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資源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和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問題。要想轉變資源消耗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在中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關注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發展,探索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是否會對其自身盈利能力影響?希望可以通過理論和實證上的分析對未來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業務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二、文獻綜述
綠色信貸是國際銀行業通用的一項旨在保護環境、實現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舉措,同時也是綠色金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綠色金融在我國主要指綠色信貸。國內外學者關于綠色信貸對于商業銀行盈利性的研究有以下兩點:
(一)商業銀行采用赤道原則能夠有效降低其風險水平。其中MonaghanS(2003)指出如果商業銀行在投資活動中將赤道原則作為準則,能夠有效解決在信貸投資過程中出現的環境風險問題。于飛(2008)提出當下我國環境狀況頗為嚴峻,較多地區出現兩高一剩項目的建立和企業的環境違法違規現象,同時相關政府政策的出臺導致污染企業關停給商業銀行帶來巨大的信貸風險,因此倡導綠色信貸業務有助于降低商業銀行面臨的環境風險。他在文中重點闡述了綠色信貸的內容和綠色信貸的風險管理理論,提出了金融活動提供者的應對措施,以及我國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時應注意的若干問題。
(二)長期來看開展綠色信貸能夠為商業銀行降低成本帶來更多效益。E.J.Cilliers、E.Diemont、D.J.Stobbelaar和W.Tim-mermans(2012)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研究,得出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可提高經濟效益,同時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李爽爽(2015)通過實證研究得出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政策執行力度與其經營績效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銀行可以通過積極落實綠色信貸政策以減少他們的信譽風險,從而間接對其經營績效產生正面影響。李程等(2016)根據我國16家上市銀行的數據,利用雙重差分(DID)模型評價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綠色信貸政策目前對商業銀行績效在某種程度上還有負向的影響,可通過提高綠色信貸收益、降低綠色信貸成本和加大不實施綠色信貸的懲處成本來提高商業銀行實施綠色信貸的積極性。當前對綠色信貸和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研究存在這樣一些不足,首先國外大多采用定性方式,缺乏實證分析和模型的構建;其次國內對兩者關系的研究起步較晚,雖有定性、定量分析,但由于研究的角度、階段不同,結論不盡一致。因此,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礎上,對我國綠色信貸與商業銀行盈利性的關系進行面板數據分析,最終找出兩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路徑。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計和理論假設。本文綜合考慮了影響銀行盈利能力的內外部因素,選取總資產凈利率(ROA)為被解釋變量,綠色信貸比率(GLR)、核心資本充足率(CCAR)、總資產(TA)、不良貸款率(NPLR)、存貸比(LDR)為解釋變量作為影響銀行盈利的內部因素,銀行業地位(CBGDP)為解釋變量作為影響銀行盈利的外部因素,具體指標含義如表1所示。(表1)
(二)樣本的選取和數據來源。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的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17)有關銀行的最新排名情況,再結合每家銀行數據披露因素以及確保研究數據的連續性,本文最終選取16家上市的商業銀行作為代表,并收集整理2011~2016年連續5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來源于Wind咨詢銀行專項指標,所未涵蓋部分則提取各自商業銀行年報。其中涉及的各銀行綠色信貸余額需要下載各家銀行的社會責任報告書然后逐年編制而成。
四、實證分析
利用Eviews7.2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個體固定效應回歸模型分析如表2所示。(表2)固定效應模型的估計結果表明:綠色信貸比率的系數為0.011678,說明綠色信貸比率與總資產凈利率呈正相關關系,這說明商業銀行加大綠色信貸的投資比率將相應地帶來其盈利能力的不斷提高。往下看,發現綠色信貸比率GLR的t檢驗值為2.577919,在1%顯著性水平下通過,表明綠色信貸比率和總資產凈利率之間的正向相關關系影響較強。但與此同時,也不應忽略的是綠色信貸比率的系數還比較小,這就表明綠色信貸規模的增加幅度能帶來商業銀行盈利增加的幅度不匹配,存在差距。造成這樣的結果可能與我國發展綠色金融起步晚開展時間較短相關,并且商業銀行在綠色信貸投放項目方面一般周期較長,其盈利效應存在滯后性在短期內難以體現有關。五、政策建議本文利用2011~2016年連續5年間的16家上市銀行面板數據,基于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安全性和流動性原則,對商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及其盈利性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與其盈利能力呈現正相關關系,并和銀行貸款總規模相一致,但拉動銀行盈利的程度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因此,綠色信貸業務的發展對商業銀行來說任重而道遠,應將綠色信貸作為其自身發展的一項長期發展經營戰略,盡力尋求實現銀行經濟利益與社會責任相平衡。根據研究結果,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的特點,提出如下建議:
(一)政府層面應該完善綠色信貸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強化環境污染的主體責任承擔,可遵循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立法,明確規定一旦企業出現環境問題不僅要追究其自身的責任,同時還要追究其提供信貸支持的商業銀行的責任。與此同時,針對目前國內違法成本較低的情況,應加大對環境污染行為的處罰力度,一定程度上迫使商業銀行減少對污染型企業提供信貸資金從而規避經營風險。因此,政府應該建立嚴格的懲罰機制,對違反規定的企業收取較高的企業所得稅和高額罰款。同時,可以通過減稅或其他財政補貼的方式來鼓勵具備較強實施綠色信貸能力的商業銀行。
(二)商業銀行應該完善綠色信貸管理機制。銀行內部設立專門的職能部門,負責環境風險排查以及制定相關的環境風險管理機制。同時,積極建立內部綠色信貸考核獎懲機制,將綠色信貸指標納入績效考評體系,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加強環境風險管理。
(三)完善商業銀行和政府環保部門的溝通機制。發展綠色經濟要求金融機構和政府環保部門建立有效的溝通平臺,相互共享信息。環保部門在對企業進行評估后,對于不合格的企業信息可以及時通知各商業銀行,銀行可以從貸款來源上限制對這些污染企業的資金支持。而銀行在發放貸款前的環保評估中如果發現不合規的企業也可以報告給環保部門,由其進行相應的嚴格處罰。通過銀行業和環保部門的積極溝通可以為綠色信貸在我國的發展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榮才,張文瓊.開展綠色信貸會影響商業銀行盈利水平嗎[J].金融監管研究,2016(7).
[2]李程,白唯,王野,李玉善.綠色信貸政策如何被商業銀行有效執行———基于演化博弈論和DID模型的研究[J].南方金融,2016(1).
[3]馬萍,姜海峰.綠色信貸與社會責任———基于商業銀行層面的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09.31(6).
[4]張新.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分析[D].安徽大學,2017.
[5]何凌云,吳晨,鐘章奇,祝婧然.綠色信貸、內外部政策及商業銀行競爭力———基于9家上市商業銀行的實證研究[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8.33(1)
作者:武戈 李垚垚 單位:江南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