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漁業產業結構的現狀與調整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遼寧漁業產業結構亟待調整和升級,分析了遼寧漁業產業結構發展現狀、取得的成果,剖析存在的主要問題,指出遼寧漁業結構調整面臨的阻礙,提出當前遼寧漁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重點。
關鍵詞:遼寧省;漁業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調整;阻礙;方向
“十二五”以來,遼寧海洋與漁業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投入沿海經濟帶建設,認真落實海洋工作和漁業發展的方針政策,積極推進現代漁業建設,漁業發展多項經濟指標均位于全國領先水平。
1遼寧漁業產業結構發展取得的成果
1.1漁業經濟總量穩步增長
2015年,遼寧省漁業經濟總產值位居全國第七,達到1362.3億元(如表1),年均增長率達到10.8%,漁業經濟增加值位居全國第五,達到672億元,年均增長9.1%,水產品總產量達到523.1萬噸,位居全國第六,達到4%年均增長率,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639億美元,位居全國第六,年均增長6.2%,出口創匯達29億美元,占全省農業出口額一半以上,年均增長率達到10.1%,居全國第四,漁業經濟在農業經濟中地位舉足輕重,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1.2漁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海水產品
在遼寧漁業發展中所占比重最大,而且增長速度一直較快,內陸產品相對來說貢獻率較小,發展增速緩慢。近年來,養殖產品的發展速度較快,增幅逐漸超過了捕撈產品,對調整漁業結構和適應消費者水產品的需求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遼寧漁業結構由海洋捕撈、海水養殖和內陸養殖三方構成,且水產養殖業不斷優化和調整漁業結構,尤其是海水養殖業,它對遼寧省的漁業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發展成拉動遼寧省沿海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20世紀90年代后,海洋捕撈與海水養殖產量的比例逐步趨于平衡,海洋捕撈業的比重大幅度地下降,養殖、捕撈兩大類產品的產量日趨合理。堅持“做優、做強、做大”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升級產業結構,不斷提高漁業經濟附加值。2010年漁業三產結構比是64:22:14,2015年就達到57:21:22,養殖產量占水產品總量的74%,比2010年提高3%。漁業三產成為新的增長點。水產流通運輸業、休閑漁業蓬勃發展,漁業第三產業產值實現286億元,占總產值比重已達21%。精品養殖規模達到38萬公頃,產量240萬噸,與2010年相比分別增長15.1%和29.1%,工廠化設施漁業養殖規模455.1萬平方米,與2010年相比增長了14%。有效控制近海捕撈強度,遠洋捕撈漁船擴大到345艘,位居全國第三,產量19.1萬噸。發展漁業龍頭企業45家,915家水產品加工企業,水產品加工量達到237.8萬噸。休閑漁業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遼寧初步奠定了現代漁業發展的新格局[2]。各地大力推行優質、高效、生態養殖模式,養殖結構和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精品養殖規模逐年提高(如表3)。養殖品種豐富,海參、河蟹、大菱鲆、多寶魚、扇貝、南美白對蝦、海蜇、觀賞魚等沈陽鱘魚、遼陽鯰魚實行精養模式,獨居地方特色。鐵嶺、阜新、朝陽實行大面積水庫養殖,鞍山引進大型淡水魚深加工項目,工廠化設施漁業養殖規模擴大。2015年,漁業三產成為新的增長點,水產流通運輸業,休閑漁業蓬勃發展,漁業第三產業產值實現286億元,占總產值比重已達21%。全省創建了省級現代漁業園區7個,休閑漁業示范點10個,新增省級示范合作社2個,特色之鄉2個國家級大連水產品市場進一步完善,東港市黃海大市場引入“互聯網+”銷售新模式。大連市開發建設7個近海和外海垂釣區,鞍山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觀賞魚養殖基地和批發流通集散地。錦州和遼陽等地大力發展特色休閑漁業。加工水產品比例逐年上升,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但與發達國家60%~90%的比例依然差距較大,其中海水產品、淡水產品加工比例明顯提高,淡水魚糜,水產加工以冷凍為主,館藏和魚糜制品加工量有所上升。
1.3遠洋捕撈業快速發展
外派遠洋漁船數量不斷增多,遠洋捕撈規模擴大,遠洋漁業發展穩步提升(如表4)。2014年,入漁韓國專屬經濟區管理水域漁船603艘,中朝西海岸民間漁業合作漁船397艘,充分利用朝鮮以東海域遠洋漁業項目的特殊性,吸納省內大功率漁船參與,在伏季休漁期間赴國外生產,2015年,外派漁船423艘,開展了南極磷蝦資源深捕,中韓入漁漁船597艘,作業區域達到16個國家、地區和三大洋公海區域。2016年省廳與省發改委聯合爭取國家遠洋漁船造船補貼1400萬元。全省獲得農業部批準遠洋企業27家,執行遠洋項目18個,外派遠洋漁船347艘。丹東市遠洋漁業快速發展,新開拓了俄羅斯遠東項目。
1.4水產品出口呈上升勢頭
全省漁業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開拓出口新興市場。漁業企業國際市場競爭力增強,促成遼寧省水產品出口實現穩中有升。水產品出口保持優勢地位。,水產品出口量73萬噸,出口額27.4億美元,在農產品出口中占57.2,出口占全省大農業出口額一半以上,在大宗農產品出口占據第一,位居全國第四,年均增長9.9%。全省水產品貿易方式主要以來料加工、進料加工和一般貿易為主,出口市場達到一百多個國家,大連、丹東主要地區出口增速較快,營口、盤錦等地區水產品出口規模呈現平穩增長勢頭,出口品種類有鮮冷魚、凍魚、凍魚肉、干鹽制品、加工制品、及魚片和藻類、軟體及水生無脊椎動物、活魚和甲殼動物等,漁業出口企業不斷加強產品質量,發展出口。遼漁國際水產品批發市場被評為國家級水產品批發市場。2016年大連市建設7個出口示范區,出口總額名列前茅。營口市出口創匯逆勢上揚,增幅高達95%以上,海蜇加工出口在全省獨占鰲頭。盤錦市被評為國家級河蟹出口示范區,扣蟹出口量占全國的90%以上。
1.5海洋資源養護
全面加強大力開展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組織開展以海洋、江湖泊為重點的大規模統一增殖放流活動,2015年放流各類苗種達到300億尾(粒),建成省級以上水產種質自然保護區5個,認真實施現代海洋牧場建設,新建人工魚礁180處,建設面積3萬公頃,目前,獐子島海洋牧場開發可以達到海底50米深度,實屬國內首創。嚴格執行伏季休漁制度,持續開展遼東灣海蜇保護管理。
2遼寧漁業結構調整面臨的阻礙
2.1水產品精深加工不夠
數量上,水產品加工量比例不到總產量的二分之一,其中淡水產品不足5%。技術上,加工技術含量低,生產設備老化,加工品中仍以低價值冷凍和冰鮮水產品為主,高附加值產品少。水產品精加工發展滯后,規模型龍頭企業少。目前,水產品的加工和保鮮多是以冰、速凍方式,大量的水產品不加工或僅簡單加工便進人銷售,加工率低,未充分發揮水產品的經濟價值。尤其是對低值魚蝦的綜合利用程度低。
2.2漁業產業化程度有待加強
漁業發展方式粗放,生產經營分散,生產組織化和行業組織化程度低,規模化組織化和產業化程度不高,漁業產業化程度有待加強。體現在行業內部管理的協調機制不健全,漁業行業協會的發展出現了很多問題,以漁民為發展中主體,以漁村經濟為主要形式、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要生產組織方式是目前漁業經濟的基本特征,漁業集團作業較少。零星作業、分散管理、各自為政現象大量存在,使漁業經濟難以形成規模和合力。
2.3漁業支撐服務體系薄弱
由于財政投入相對較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漁業科技力量薄弱,不能適應現代漁業的要求。漁業設施裝備老化,基礎設施條件差,落后問題突出,捕撈漁船船型小,老舊落后,耗能高,養殖池塘老化,路電網等配套實施不健全,機械化裝備水平低,制約著遼寧漁業生產能力的提高。
2.4漁業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
受歐債危機的影響,遠洋漁業、水產品對外貿易受到阻礙。漁業生產經營者進入新的高成本、高投入階段,養殖者投融資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強,增產易增收難,提高漁業比較收益、保護漁民生產積極性、增加漁民收入難度加大。漁業生產經營能力不足,漁民增收困難。大多數漁民文化素質偏低,經營意識差,難以及時得到完整的、準確市場信息,導致產品趨同,絕大多數漁民不具備對市場需求做出迅速而正確反應的能力。水產品價格不穩定、生產資料上漲等原因,使漁民增產不增收十分普遍[3]。
2.5資源環境受到破壞
由于資源環境的壓力,近海資源衰退的態勢短期內難以扭轉。突發性的水生環境事件和由此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增多。漁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港口建設、海洋海岸工程建設工業開發等活動對養殖水域灘涂捕撈水域大量征用和侵占,漁業環境和水域污染日益加劇,養殖水域灘涂不斷被擠占,漁業生產空間大幅萎縮,水產品質量提高難度加大,對漁業可持續發展形成嚴重阻礙。
2.6漁業養殖方式
粗放養殖主要品種繁育研究相對落后,“精品培育”有待進一步開發;養殖水域布局隨意,對淺海、灘涂也不夠合理利用,;海水養殖業沒有達到高效、生態和科學的目標。遼寧內陸漁業欠發達,內陸養殖與海水養殖應協調發展,但漁業養殖的方式目前階段還較為粗放,新技術和自動化技術沒有廣泛應用;養殖水域環境惡化,蝦、扇貝、鮑魚、海帶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病害的威脅,且危害品種越來越多;內陸養殖產品呈現較為明顯的趨同性,淡水名特優新品種的繁育、養殖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2.7遼寧水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還相對較弱
目前,漁業生產、加工和管理方式所制定的標準、規范與國際標準及慣例尚有一定的差距,漁業生產、加工和管理方式不符合國際市場標準的要求;漁業產品質量的監督檢測機制不健全,質量安全問題比較突出。整體技術設備落后。技改經費投入少、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較低、海洋開發基礎薄弱、漁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制度創新滯后、政府宏觀調控不到位等,造成了現代漁業發展的阻礙。
3遼寧調整漁業結構的方向和重點
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遼寧省面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應著力抓好捕撈業與養殖業的協調發展工作:調整漁業生產結構、降低海洋捕撈的強度;優化水產養殖結構、促進養殖業健康發展;優化水產加工業結構、提升水產品附加值;著力發展遠洋漁業、使產業結構調整向國際資源轉移:以科學技術為支撐,堅持“科技興漁”,以高新科學技術來改造傳統漁業產業。最終建立結構比例協調、健康合理有序的漁業生產體系,促進遼寧省現代漁業的發展[4]。具體而言:(1)合理優化布控捕撈業,優化水產養殖布局,建立完善的養殖水域灘涂規劃、著力推動漁業資源總量的科學管理,加大力度削減過剩捕撈產能。(2)優化漁業品種結構、加大力度發展水產健康養殖,著力提高產品品質,提升產業效益,用高質量高效率來造福漁民進而提升其積極性。(3)節水減排治理污染,加大水域環境治理力度,突出養殖水域的生態安全,有關機構推廣節水減排養殖技術,著力解決好重點水域的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問題。(4)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范運用水生生物資源,繼續開展海洋牧場建設,促進漁業領域的可持續發展。(5)繼續調整產業結構,做大做強產業拓展功能,加大力度建設水產品價格及休閑漁業領域,促進漁業領域的第一二三產業的合力發展,提升產業價值鏈。(6)強化漁業領域的法律監管,持續做好水產品質量、漁業生產、水生生物方面的安全監管工作以及水產養殖領域的檢驗檢疫工作,加大漁政執法力度,深入展開涉漁“三無”船舶和“絕戶網”清理取締專項行動,保障漁業領域的安全健康發展。(7)以科技為支撐、以創新為動力,加強漁業領域的科技創新、組織創新與政策創新為漁業的發展持續注入新的動力[5]。(8)加強與周邊國家的漁業領域的交流合作,強化涉外漁業管理,規范發展、扶持做強遠洋漁業產業。
參考文獻:
[1]方平.科技創新對我國漁業結構調整的作用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1.
[2]高冬亞,包特力根白乙.遼寧漁業結構優化升級問題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5(4):26-29.
[3]楊文磊.南陽市現代漁業發展現狀和規劃策略[D].南京農業大學,2010.
[4]王蕓.當前我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J].中國漁業經濟,2008(2):12-16.
[5]李大良,史磊,戴美艷.我國漁業產業結構優化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09,27(4):41-45.
作者:郭麗;張芳;劉素坤 單位: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