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與制約因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氣候和自然環境條件存在區域差異,主要養殖漁業產品也略有不同,各區域對稻漁綜合種養的理解和生產操作有所不同,形成稻田養殖模式多樣化。稻漁綜合種養根據生態循環農業和生態經濟學原理,將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農機與農藝等有機結合,通過實施稻田工程化改造,構建稻-漁共生互促系統,并通過規模化開發、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運作,能在水稻穩產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提升稻田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態環境,是一種具有穩糧、促漁、增效、提質、生態等多方面功能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稻漁綜合種養優勢明確,前景廣闊,受到全國各地養殖戶的重視。
一、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
稻漁綜合種養前身即為稻田養魚,稻田養魚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據記載,當時就有稻田養魚的傳統農業模式,當時的成都地區已開始有稻田養殖。1978年陜西省勉縣發現了完整的紅陶水田模型,該模型具備水田田埂、田面、進出水口,田面還有陶制的荷花、浮萍、鰲、魚等模型,這說明在1700年前的中國已有稻漁綜合種養的萌芽,并對稻田生態有了朦朧的認識。新中國成立前,稻田養魚基本上是以農民自發生產為主,并且在技術上沒有創新;新中國成立后,稻漁綜合種養受到重視,稻漁綜合種養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不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稻田養魚理論系統,生產技術上還有了創新發展,效益明顯提高,使得我國稻田養魚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尤其是近20多年以來,稻田養魚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進步,其種養模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大陸除西藏以外,其他各省(市、區)都發展過稻田養魚,1994年,全國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展稻田養魚面積達1275萬畝;到2000年,我國稻田養魚發展到2000萬畝;2017年,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2250萬畝;農業農村部提出2018年將新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30個左右,力爭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3000萬畝以上。
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稻田養魚的恢復及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后,在第四屆全國水產工作會議中正式提出在全國發展稻田養魚的號召,1958年稻田養魚被納入農業規劃之中,在此階段稻田養魚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1959年稻田養魚面積超過1005萬畝。但在此時期,稻田養魚仍是沿襲古老的、傳統的模式,粗放粗養,養殖技術水平較低,一般不進行投喂和管理,依靠天然餌料,稻田養魚單產和效益均較低。農藥化肥濫用,使得稻-魚共生發生了的矛盾,稻田養魚技術和理論體系亟需完善,養殖模式需改進和創新。
2.稻漁綜合種養的創新和完善階段在此階段,“稻田養魚魚養稻”“稻魚共生理論”相繼被提出,198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召開了“中國稻-魚結合學術討論會”,使稻漁綜合種養理論有了新的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和理論體系進一步得到了提高與完善。各地在傳統稻田養魚技術的基礎上,在生產方式、養殖品種、養殖技術和養殖模式等方面不斷深入探討,有了明顯的創新和發展。稻田養殖水產品種在傳統的鯉魚、鯽魚和草魚基礎上,增加了鰱魚、羅非魚、青蝦、田螺、泥鰍等優良水產品種,養殖品種和養殖模式更豐富。1982年,全國僅有浙江、陜西、福建、江西、廣西、四川等11個省(市、區)發展稻漁種養,養殖面積510萬畝,成魚產量2萬多噸。在此階段,我國開始重視和發展水產業,使得稻漁種養進入一個新的完善發展階段。1984年,稻田養魚被列入新技術開發項目,在全國18個省(市、區)廣泛推廣和應用。1987年起,稻漁種養技術推廣已納入了國家農牧漁業豐收計劃和國家農業重點推廣計劃。1990年10月,農業部召開了第二次全國稻田養魚經驗交流會,并制定全國稻田養魚“八五”和“九五”規劃。稻田養魚理論的形成和完善,稻田養魚新技術的創新開發,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推廣,極大地推進了我國稻漁種養的發展。1994年,稻漁種養已發展到21個省(市、區),覆蓋范圍更廣,產量更高,養殖面積達到1275萬畝,成魚產量21萬噸;相比1982年,稻漁種養在養殖面積和總產量方面實現了幾倍至數十倍的增長。
3.稻漁綜合種養的快速發展階段為進一步促進稻漁種養的提升和發展,1994年9月農業部召開了第三次全國稻田養魚現場經驗交流會,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吳亦俠指出發展稻田養魚不僅是一項新的生產技術措施,而且是農村中一項具有綜合效益的系統工程,是一項一舉多得、利國利民、振興農村經濟的重大舉措,是一件具有長遠戰略意義的事情。農業部向全國農業、水產、水利部門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稻田養魚,促進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增收的意見》的通知。1996年4月至2000年8月,農業部又先后召開了兩次全國稻田養魚現場經驗交流會。各級漁業主管部門和水產技術推廣部門同心協力,大力推廣稻魚工程和稻田養殖名特優品種新技術,效果顯著,極大地提高了稻漁種養的經濟效益,起到了穩糧、增產、增效的目的,稻漁綜合種養成為農業穩糧、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措施,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有效地促進了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
4.稻漁綜合種養的綜合性發展階段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升級,創建了魚-菜、魚-草、魚-鴨等多種復合生產模式。初步形成了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開發和產業化經營的格局,稻漁綜合種養又轉向綜合性方向發展。2013年以來,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過程中,稻漁綜合種養作為一種產出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生產方式而受到高度重視。在農業部及各級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和引導下,在廣大科技人員和養殖戶的積極探索和實踐下,在全國范圍掀起了新一輪的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熱潮,形成了以水稻為中心,以特色水產品為主導,以產業化經營、規模化開發、標準化生產為特征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實現了“以漁促稻、穩糧增效、質量安全、生態環保”的產業發展方式。目前,稻漁綜合種養已形成稻-魚、稻-蝦、稻-蟹、稻-鱉、稻-鰍等5大類19種典型模式。2015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2252.4萬畝,成魚產量達100多萬噸,養殖規模和產量顯著增加,經濟效益顯著,這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在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實踐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2016年10月18日,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稻漁綜合種養進入全面創新發展的新時期。
二、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現狀
近年來,農業部高度重視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各級政府也十分看重稻漁綜合種養效益。2007年,農業部將“稻田生態養殖技術”列入2008-2010年漁業科技入戶的主推技術;2011年,稻漁綜合種養列入了全國漁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并將其作為漁業拓展的重點領域;十二五期間國家啟動多個專項支持稻漁綜合種養的研究與示范,2015年起,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設立稻田綜合示范基地建設專項,支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化基地的建設。各地區也響應國家號召,加大了對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的扶持力度,如浙江地區組織實施了“養魚穩糧工程”,并將稻漁綜合種養列入“十二五”浙江省農業重點工程;湖北地區將稻漁綜合種養列入現代農業發展規劃,進行重點扶持;四川將稻漁綜合種養納入現代農業發展工程項目,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支持,充分利用項目資金引導作用,創新投入機制,整合項目資金,將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為“養魚穩糧工程”;寧夏回族自治區稻蟹生態種養作為自治區主席工作一號工程,在全區大面積推廣等。在農業農村部和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和技術不斷創新和完善。目前,在遼寧、浙江、湖北、重慶、安徽、江西、福建、四川、寧夏等13個示范省(區、市),建立了稻漁綜合種養核心示范區87個、面積100多萬畝,輻射帶動面積2000萬畝;示范區水稻產量穩定在500kg以上,稻田增效50%以上,農藥使用量平均減少51.7%,化肥使用量平均減少50%以上。已集成、創新、示范和推廣了“稻蟹共作”“稻鱉共作+輪作”“稻蝦連作+共作”“稻鰍共作”“稻魚共作”5類19個典型模式,以及19項稻漁綜合種養配套關鍵技術。
三、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的主要制約因素
我國適于稻漁綜合種養的稻田面積有15000多萬畝,而目前已開發利用的不到300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還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然而,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關鍵制約因素。一是稻魚工程較復雜,特別是丘陵地區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生產,還未開發出與稻漁綜合種養相配套的農機農藝。二是稻漁綜合種養總體技術水平不高,雖然各地加大對稻漁綜合種養的扶持,出臺了相應的補貼惠農政策,目前大部分地區受政策和產量的影響已自發進行現代綜合種養模式生產,但缺乏有效的技術指導和培訓。三是稻漁綜合種養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不高,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經營分散;絕大多數養殖戶都是獨立生產經營,沒有參與合作社經營;養殖所需資源零星分散、不夠集中,難以在生產和經營中形成合力,對稻漁綜合種養區域布局、生產和經營等有一定程度上的制約。四是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稻漁綜合種養的相對效益下降,減緩了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農村主要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剩余的老、弱勞動力不能滿足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的要求,制約了稻漁綜合種養的進一步發展。五是很多地方的稻漁綜合種養規模化、產業化配套不完善,苗種供應、技術服務、產品運銷不到位,規模效益難以體現,影響農民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積極性。六是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有機融合度不高,未能充分帶動種養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和旅游業的發展。
作者:陳健;李良玉;楊壯志;張小麗;劉家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