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域經濟與商業銀行發展的關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金融電子化》2017年第2期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很多新的特點和趨勢。商業銀行的經營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聯系,兩者相互依存、互為補充,但目前國內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不多,尤其缺少定量分析。文章總結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利用我國的省級動態面板數據,通過構建模型并采用動態GMM的方法進行實證分析,研究商業銀行信貸規模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聯系,結果表明地區的GDP增長率、固定資產投資、FDI、地區經濟結構等因素都對當地商業銀行的業務拓展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在此基礎上,文章提出為了應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態勢,商業銀行應當采取的一系列對策。
關鍵詞:區域經濟;商業銀行;系統GMM;對策研究
一、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整體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與此同時,經濟發展的區域間不平衡性日益明顯。金融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有重要聯系,兩者相互依存、互為補充,而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營策略和發展戰略的調整和轉型必然要與區域經濟大勢相適應。科學認識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并把握未來趨勢,有助于商業銀行針對不同地區制定差異化的經營方式和發展戰略,通過加強區域間信貸比例調整、資產配置結構、金融產品創新等方式,實現自身效益最大化。目前國內對區域經濟發展和商業銀行發展對策的相關研究不多,尤其缺少定量分析,本文旨在研究區域經濟和商業銀行發展之間的關系,提出適應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趨勢的應對策略,實現自身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
二、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和趨勢
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將面臨一些新的機遇和挑戰。
1.經濟增長全面放緩,部分地區下滑明顯。目前,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發展水平最高的東部地區由于增長成本上升,其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而中部、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基礎建設投資,由于地方政府債務負擔越來越重,其經濟增長也難以維持高增長態勢。尤其是一些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的地區,如東北地區、山西省、河北省,經濟增長失速明顯,甚至面臨“斷崖式”下滑的風險。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加和區域間經濟增長分化日益明顯,近年來商業銀行利潤增長放緩,不少地區不良貸款率開始增加,商業銀行經營面臨的風險開始逐步累積,并且有不斷從中小企業向大企業傳導的趨勢,從表外業務如保函、投資等向表內業務蔓延的趨勢。
2.經濟增速“東快西慢”的格局將逐步向“西快東慢”轉變。目前中國的東部地區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不少地區已經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由于經濟基數較大和資源、環境約束,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產業結構也會逐漸形成以高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格局,從而催生出對商業銀行新的金融需求。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則在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的引導下,積極招商引資,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同時加大基礎設施投資來培育新的增長點。中西部地區這種以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支持相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這將是未來商業銀行在中西部地區面臨的主要機遇。
3.新的空間分布格局形成。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戰略相繼提出,未來我國的區域協同發展會在更深層次上展開。商業銀行的經營同樣按照行政區劃被劃分為幾大板塊,將來要更注重城市群和經濟帶內部地區的協作。目前,我國的經濟版圖中有三大增長極,分別為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為了促進經濟格局在空間上的平衡,重塑經濟地理,我國需要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在此背景下,國家發改委發文支持北京、天津、上海、成都、重慶、廣州、武漢及鄭州,建設成為新一批的國家中心城市。上述八個城市中,不乏中西部地區的省會城市,這將促進區域間人口流動多元化,減緩中西部地區人口凈流出的趨勢,而且新的中心城市將會帶來周邊地區農村人口城鎮化的需求,由此催生出有關的金融需求,這是商業銀行未來在這些地區需要拓展的業務。
三、數據選擇與模型設定
為了研究區域經濟增長和投資等因素對地區商業銀行發展的影響,本文通過實證模型檢驗了商業銀行規模和經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和經濟結構之間的關系。
1.數據與變量選擇。本文使用的數據來自2000年~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2000年~2014年《中國金融年鑒》,并由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整理得到省級面板數據,考慮到部分西部省份的區域經濟和區域金融發展水平不高,相關數據缺失,因此剔除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新疆五個地區的數據。本文選取的變量和指標如下:(1)被解釋變量。本文的被解釋變量bank為商業銀行規模,本文選擇的指標為金融機構年末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分別用字母cre和sav代表。(2)解釋變量。本文的解釋變量包括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分別選取的指標是各省GDP、固定資產投資額、FDI、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用字母gdp,con,fdi,stru來代表。
2.模型設定和方法選擇。為了研究地區商業銀行發展的影響因素。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本文利用全國2006年~2015年的省級動態面板數據,采用系統GMM兩步法對模型進行估計。其中,對于商業銀行規模的變量,模型(1)和模型(2)分別選取金融機構年末存款余額和金融機構年末貸款余額來表示,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表1的實證檢驗結果顯示,代表估計結果系數聯合顯著性的Wald檢驗P值結果均為0,說明該模型整體顯著,擬合效果良好。殘差序列自相關性的檢驗結果表明,擾動項的差分存在一階自相關,但不存在二階自相關,因此我們的解釋變量包含被解釋變量的一階與二階滯后,來進行動態面板數據分析是不存在殘差序列自相關的,該模型的估計結果是有效且顯著的。Sargan檢驗的P值分別為0.5945、0.5319,顯著大于0.1,說明該系統GMM的所有工具變量都是有效的,不存在過度識別問題。從檢驗結果來看,模型中四個變量對于貸款余額和存款余額均顯著,系數均為正,為正相關。因此,國內生產總值、固定生產總值、對外直接投資、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對銀行規模增加均成正相關。
1.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對貸款余額影響的P值為0.025,效果顯著;對存款余額影響的P值為0,效果非常顯著,并且均為正相關,存款余額系數大于貸款余額。說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不僅有利于增加貸款余額,更有利于增加存款余額。因此,經濟增長使居民。企業有更多的資金進行投資,有利于增大銀行規模。
2.固定資產投資。檢驗結果表明,固定資產投資對于貸款余額、存款余額影響的p值都是0,影響都非常顯著,貸款余額系數大于存款余額。固定資產投資一般金額較大,很多企業會選擇貸款的方式購買固定資產,固定資產投入生產以后可以創造更多資金投入生產從而增加存款。因此,增加固定資產投資有利于增加銀行規模。
3.對外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對于貸款余額影響p值為0.025,影響為正相關很顯著;對于存款余額影響的p值為0.086,影響為正相關顯著,貸款余額系數大于存款余額。因此,增加對外投資有利于增加銀行規模。
4.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結果表明,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對貸款余額、存款余額影響的p值均為0,為正相關非常顯著。第三產業中,尤其是金融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資金融通,貸款余額、存款余額都會有所增加。因此,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的增加有利于增加銀行規模。
五、對策建議
1.根據區域發展水平采取差異化發展對策。從上文的分析中不難發現,商業銀行的規模和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基礎建設投資、FDI、經濟結構等因素有很大聯系。我國的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仍比較明顯,地區間差異很大,因此要充分把握各地區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制定差異化的發展戰略。對于東部地區,由于所在區位有優勢,應當充分發揮當地各級分支機構的積極性,大力推動管理機制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加快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民生消費、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等業務模塊,開發新的利潤增長點。對于中、西部地區而言,要把握好后發優勢,利用好國家相關的扶持政策,對重點項目和地區加大投入,抓住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契機,提高中、西部地區的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和質量,同時也要注意加快業務模式轉型,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2.以區域發展態勢為依據選擇業務拓展重點地區。近年來,國家頻繁出臺了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規劃,包括“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發改委亦發文支持建設武漢、鄭州為新一批的國家中心城市,與之前的北京、天津、上海、成都、重慶、廣州等并列,中國新的區域經濟格局正在形成。在各種區域經濟規劃重塑中國經濟地理的背景下,未來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會出現分化,一些過去的傳統重工業、制造業地區發展會持續放緩,也有很多地區通過實現成功的產業轉型升級,躋身發達地區之列。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在業務拓展過程中要細致考察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和趨勢,從而調整優化空間格局,對于那些有發展潛力的地區應適度傾斜資源,制定符合區域發展態勢的發展對策,并開展與區域主導產業有關的金融創新業務和信貸支持政策。
3.資產配置結合區域發展遴選優質項目。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呈現明顯的空間不均衡特點,形成了多個區域經濟增長極和優先開發的地區,由此帶來商業銀行業務開展的重心和資產配置向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或都市圈集中,這種業務拓展模式固然在有較高的效率,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信貸資源配置高度集中于少數幾個地區和行業、資金配置傾斜過重等,由于我國區域發展存在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在經濟新常態下全國經濟增速普遍下滑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未來的發展戰略中,要注重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前景遴選出不同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的優質項目,給予相應的信貸資金支持。另外,我國也處于產業轉移時期,不少產業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在此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大量對金融資源的需求,對應的區域新增長極的發展和周邊地區的城鎮化,都會帶來很多優質的資產配置目標。未來中國的區域經濟新格局的變化,對商業銀行的發展帶來新的方向,將來資產配置要適度向國家重點開發地區傾斜。
4.提高風險意識,注意防范區域性風險。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整體放緩,部分地區甚至出現“斷崖式”下滑,區域經濟增長失速的風險不可避免的會傳導到金融領域和銀行業,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近幾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增加。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模式和特點不同,暴露出的金融風險也有所差異。如東南沿海地區的不良貸款多發生在小微企業、民營企業,這也和整體經濟形勢的變化有關。而東北地區、山西、河北的不良貸款,多來自重工業企業或鋼企、煤企,這與當地的產業結構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從全國范圍來看,一些傳統老工業基地面臨市場變化的風險,對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的地區會造成很大沖擊,并且這類產業上下游關聯企業眾多,容易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傳導到經濟體系,整個銀行業都會受影響。在當前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對部分經濟下行較大的區域,要注意評估風險,建立健全預防機制,防止整個地區的商業銀行出現系統性風險。
參考文獻:
[1]陸岷峰,陸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態勢及商業銀行發展策略研究[J].南方金融,2014,(12):6-10.
[2]顧曉安,袁照賀,龔德風.我國城市商業銀行效率的區域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7,(1):10-20.
[3]李浩.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及商業銀行支撐策略研究[J].現代商業,2015,(35):44-45.
[4]王明筠,傅聯英,連小琴.商業銀行經營效率測評及其結構分解[J].上海金融,2015,(11):96-99.
[5]蔣書彬.2009~2013年我國城市商業銀行效率測評———基于三階段DEA模型的實證分析[J].金融與經濟,2016,(1):60-63.
[6]劉惠好,楊揚,金蕾.跨區域經營對城市商業銀行X效率的影響研究[J].經濟經緯,2014,(2):140-145.
[7]王小娥.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及商業銀行經營戰略選擇[J].銀行家,2014,(7):43-46.
[8]吳瑋.資本約束對商業銀行資產配置行為的影響———基于175家商業銀行數據的經驗研究[J].金融研究,2011,(4):65-81.
[9]李興智,王韜.商業銀行競爭力區域差異與地方政府行為———基于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差異的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09,(2):57-60.
[10]毛洪濤,何熙瓊,張福華.轉型經濟體制下我國商業銀行改革對銀行效率的影響———來自1999-2010年的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13,(12):16-29.
[11]劉治國.區域經濟發展與商業銀行戰略選擇———遼寧省商業銀行應力爭在東北振興中實現雙贏[J].金融論壇,2008,(7):11-15.
[12]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課題組,施剛,劉任捷,何照明,王軍,張幼華,葛祥,楊琳,張海濱.江蘇區域經濟的特點與國有商業銀行區域發展戰略研究[J].金融縱橫,2008,(1):25-30.
作者:孫翔宇;楊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