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適應性重構的實證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科研管理雜志》2015年第S1期
當今企業面臨全球化競爭帶來的不穩定、難預測的環境。創新驅動戰略有助于企業應對該環境,因創新能有效滿足客戶的現有和未來需求。企業創新績效提升的前提是技術創新能力與環境相適應,而我國企業在創新效益和效率等創新績效方面仍與發達國家創新型企業差距很大,這表明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并不適應環境。成功的創新活動起始于企業內外搜尋新創意來更新自己的過程。根據嵌入技術知識源的不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可分為吸收能力、集成能力與原創能力。由于知識特性(累積性、替代性、獨占性)、交易成本、環境需求的不同,不同技術創新能力產生的創新績效是不同的。為適應環境,企業需轉變技術源,實現技術創新能力重構。造成我國企業創新績效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企業不明確轉型背景下技術創新能力對環境適應性重構方案,即不明確在環境動態性的調節下,使創新績效遞增的技術創新能力結構變化。而學界對此現實問題存在研究缺口。首先,不同構成的技術創新能力會產生不同技術源,而學界對不同技術源導致的創新績效高低仍有爭論,進而引發了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關系的爭論。這也是當今權衡/均衡對核心知識的利用和對新機會的探索這一戰略性核心爭論的起源。一,基于自我管理視角的研究認為相比于外部知識,內生性知識對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更大。但對該觀點的實證結果尚存爭論,有研究認為內生性知識促進長期創新績效,但不一定促進短期創新績效。二,對“跨組織邊界”的研究將注意力轉到組織外,認為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快速的技術變革使得企業僅從組織邊界內獲取知識是不夠的,而應跨組織邊界搜尋外部知識,Chesbrough(2003)稱之為開放式創新。外部知識源包括企業、高校或政府實驗室,有研究認為獲取外部知識(工作有關信息、訣竅、組織外反饋)在全球化、技術競爭激烈,技術擴散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情境下是不可避免的,有助于促進創新績效;但也有研究認為外部知識并不總提升組織有效性,有時甚至會降低其有效性。其次,內生性知識和外部知識可能對組織有利有弊,對知識密集型的技術創新而言,一個重要的研究缺口是:學界尚未知何時內生和外部知識帶來的利益高于危險,即:技術創新能力重構的邊界條件不明。外部環境是能力重構的重要權變因素,競爭者模仿行為使企業能力價值出現波動。但該領域的現有研究多關注技術創新能力的量變,很少關注技術創新能力的質變,且很少從技術源變遷的角度,考慮技術創新能力重構過程中的情境性因素。針對現實和理論問題的交集,本文提出研究問題:驗證揭示高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對環境適應性重構的方案。厘清這一問題,有助于彌補現有研究缺乏技術創新能力重構及其邊界條件的實證研究的缺口,彌補能力重構和技術創新領域研究的不足,并對轉型背景下企業創新與發展具有實踐啟示。為匹配研究問題,本文采用數理實證方法,結合技術創新、動態能力和組織二元性等理論視角,基于376家高技術企業數據,比較在環境動態性的調節下,技術創新能力的三種構成子能力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來識別技術創新能力對環境適應性重構的方案。選擇該分析思路的原因有兩點。一,技術創新能力重構是為了適應動態環境;創新績效的高低是技術創新能力和環境要求之間匹配程度的表征。二,能力重構由兩因素決定:1)重構動力;2)重構收益的估計。由于能力重構是一個創造性破壞的過程,故只有本次重構獲得的收益增加值大于上次能力重構獲得的收益增加值時,企業才會采取能力重構的決策和行為。
1理論基礎和研究假設
1.1技術創新能力(吸收、集成、原創能力)對創新績效的作用對比:基于動態能力觀和組織二元性理論技術創新能力是嵌入于創新過程中的處理(吸收、集成、創造)一般知識的高級知識,故其提升基于從知識源處獲取的一般知識。技術創新的本質是產生對企業而言的新知識,并利用以創造價值。根據產生知識新穎程度不同,技術創新能力可由三種子能力組成:吸收能力(real-izedabsorptivecapacity)、集成能力(knowledgein-tegrationcapability)和原創能力(knowledgecrea-tioncapability)。吸收能力指內化外部技術知識的能力。集成能力指集成不同來源技術知識的能力。原創能力即創造內生性新知識的能力。創新績效指技術創新效率和效益。多數研究認為,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創能力均正向促進創新績效。技術創新是一個多階段過程。嵌入于各階段的能力對創新績效存在不同影響。雖然多數我國企業還停留在仿造能力,但創新績效的提升是激勵企業推行自主創新的重要動力。研究顯示知識創造能力比外部知識利用能力更能促進創新績效。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創能力體現的自主性呈現由低到高的趨勢。自主性越高,創新績效越高。H1:對創新績效促進作用由低到高的技術創新能力分別為: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創能力。
1.2環境動態性對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關系的作用:基于外部權變觀、動態能力觀(1)吸收能力對創新績效:環境動態性的作用環境動態性是產業環境的變化速度,可從技術和市場兩方面進行剖析。對外部技術知識的利用能力可能會在動蕩的環境中變得更加重要。動態環境下,企業只依靠內部知識無法應對技術與市場的快速發展,故企業會經常主動地獲取和利用外部知識。利用外部知識的能力是創新成功的決定因素。對已有環境(市場和技術)的過度關注,不利于企業在動態環境中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加強對外部知識的獲取和利用,有助于企業降低組織慣性,擴展知識基礎,適應環境變化。H2:環境動態性正向調節吸收能力和創新績效的關系。(2)集成能力對創新績效:環境動態性的作用基于競爭所需知識結構視角,動態環境下,企業若僅依靠外部知識將難以獲取競爭優勢。基于研發效率視角,由于企業內部技術知識產生頻率的有限性,企業難以在短時間內創造出新技術知識,因此該情況下,通過內部知識來轉化外部知識是更有效率的新知識產生方式。當互補性強的兩種知識成為約束條件下倍增生產函數中的投入要素時,適當組合的互補性投入水平能使企業獲得最優產出,集成創新戰略的激勵越強。在以激烈競爭為特征的動態環境中,技術集成能力有助于提高研發效率。即,相比于靜態環境,在動態環境中集成內外部技術知識更有助于企業產生適應環境需求的知識,故集成能力對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更強。H3:環境動態性正向調節集成能力和創新績效的關系。(3)原創能力對創新績效:環境動態性的作用從競爭角度出發,環境的動蕩會加快產品更新換代,高知識創造能力的企業能更快地通過新產品占領新市場,進而充分適應/應用環境的變化。在相對靜態的環境中,知識創造能力和創新績效之間的正向關系則會弱一些,因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可能來自于較好的位勢和資源秉賦。H4:環境動態性正向調節原創能力和創新績效的關系。(4)環境動態性對不同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間關系的作用的比較基于知識特性視角,動態環境意味著產業中的技術知識具有累積性高、替代性強的特點,在具有該特點的環境下企業內生性創造新知識的內部激勵較強。首先,當專用于企業的產品和生產過程的技術知識的累積性越高時,由于原創能力有助于完全控制生產過程,進而提高新技術知識的累積速度,故比吸收和集成能力的內部激勵更強。當學習在新知識產生中起到關鍵作用時,這一觀點尤為適用。其次,當知識之間的替代性越強時,任何特定知識群的應用和再結合的范圍就越廣,排他成本就越高,企業越傾向于知識生成的內部化。H5:環境動態性的正向調節作用由小到大分別為:對吸收能力和創新績效的調節作用、對集成能力和創新績效的調節作用、對原創能力和創新績效的調節作用。
2研究設計
2.1調查程序與樣本情況為匹配研究問題,本文采用數理實證方法。2011年底,作者以浙江省和福建省高技術企業(研發投入>5%)為研究對象,發放了850份問卷,回收437份,剔除非高技術企業、數據不完整和質量不高的問卷后,有效問卷數為376份。有效回收率為44.2%。被剔除問卷的空白項分布不呈規律,所答者知識水平和問卷涵蓋領域匹配。為避免共同方法偏差,在問卷設計時注明回答人員。環境動態性涉及戰略制定過程中對外部環境的感知,請高層管理者做答;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涉及戰略執行過程中創新行為和產出,由中基層管理者做答。
2.2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來進行數據分析,采用信度和效度分析來進行測量評估,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內部一致信效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相關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采用AMOS7.0軟件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
2.3研究量表及其信度效度分析本文整合成熟量表。因變量是創新績效,采用Wang&Chien(2006)和Lichtenthaler(2009)的指標。自變量是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創能力,參考Lichtenthaler(2009);Lane(2006)和Abreu,etal(2007)的研究測度吸收能力;參考Mahmood,etal(2011)的研究測度集成能力;參考Smith,etal(2005)的研究測度原創能力。調節變量是環境動態性,采用Eisenhardt(2009)和馬文聰和朱桂龍(2010)的指標。控制變量有企業年齡、企業規模,均為虛擬變量。當成立時間≤10年,則企業年齡=0,反之為1;當員工人數≤500,則企業規模=0,反之為1。采用7點Likert量表。所有樣本數據的KMO值>0.7,Bartlett球體測試統計值在0.001的水平上顯著異于0,修正后量表滿足因子分析條件。采用SPSS19.0軟件對量表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和效度檢驗。各量表Cron-bach’sα值均>0.6,項目CITC值均>0.4,信度較高。采用AMOS7.0軟件對各量表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統計量(P>0.05),擬合優度指數(GFI>0.9),調整的擬合優度指數(AGFI>0.9),近似均方根誤差(RMSEA<0.1)。標準擬合指數(NFI>0.9),相對擬合指數(CFI>0.90),遞增擬合指數(IFI>0.9)。簡效標準擬合指數(PNFI>0.5),簡效擬合優度指數(PGFI>0.5)。各因子負荷均大于0.5,且擬合指數符合要求。CFA的結果較理想,辨別和聚合效度良好。
3實證分析
3.1描述性統計分析和三大檢驗構建回歸模型前,先對各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和相關分析,見表2。回歸前檢驗三大問題:回歸模型均滿足0<VIF<10,且TOL>0.1,故不存在多重共線性;DW值都介于1.5和2.5之間,故不存在序列相關性;殘差散點圖均無序,故不存在異方差。
3.2假設檢驗本文檢驗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創能力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及環境動態性在該過程中的調節作用。分層回歸前,先標準化變換各變量數值。采用強迫進入法分四步進行回歸,見表3。由模型4知,吸收能力回歸系數為0.101(p<0.1),集成能力回歸系數為0.117(p<0.05),原創能力回歸系數為0.439(p<0.001)。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創能力均顯著促進創新績效,且作用遞增。為檢驗遞增效果是否顯著,將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創能力逐一放入模型,如模型2,3,4所示,模型的△R2都顯著且遞增。H1成立。由模型1,4,5,6知:一,吸收能力和環境動態性的乘積項進入方程,乘積項回歸系數為-0.131(P<0.05),環境動態性顯著負向調節吸收能力和創新績效的關系,H2被拒絕;二,集成能力和環境動態性的乘積項進入方程,乘積項回歸系數為0.025(p<0.1),環境動態性顯著正向調節集成能力和創新績效關系,H3成立;三,原創能力和環境動態性的乘積項進入方程,乘積項回歸系數為0.110(p<0.05),環境動態性顯著正向調節集成能力和創新績效關系,H4成立。四,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創能力分別和環境動態性的乘積項回歸系數逐漸遞增(但吸收能力和環境動態性的乘積項回歸系數為負)。且原創能力和環境動態性的乘積項回歸系數顯著性水平亦大于集成能力和環境動態性的乘積項回歸系數顯著性水平,H5部分成立。綜上,H1,H3,H4均成立,H5部分成立,H2被拒絕。
4研究結論及啟示
4.1研究結論分析表明兩點結論。一,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創能力均促進創新績效,且其促進效用遞增。即,“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創能力”是一條優越的技術創新能力重構方案。二,環境動態性在各種技術創新能力(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創能力)對創新績效的作用過程均起到調節作用,其中負向調節吸收能力和創新績效間關系,正向調節其他兩種技術創新能力(集成能力、原創能力)和創新績效間關系,且對原創能力和創新績效關系的正向調節作用比對集成能力和創新績效間關系的正向調節作用更大更顯著。即,環境越動態,“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創能力”這種技術創新能力重構方案優越性越顯著。(1)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創能力均促進創新績效且其促進效用遞增,“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創能力”是一條優越的技術創新能力重構方案。本研究發現,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創能力均促進創新績效,且其促進效用遞增。該結論填補了現有研究缺口。Laive(2006)提出了能力重構的三種方式,但缺乏從技術創新角度,對能力重構方案的研究。國內學者識別了吸收、集成、原創能力的提升對創新績效的重要作用,但缺乏三者效用的對比。由于技術創新能力重構有助于動態適應環境變化,而創新績效的高低是技術創新能力和環境要求之間匹配程度的表現,故創新績效效用遞增的方向即技術創新能力對環境適應性重構方案。故,“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創能力”為一種優越的技術創新能力對環境適應性重構方案。此方案中,每次能力重構獲得的收益增加值大于上次能力重構獲得的收益增加值。(2)“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創能力”重構方案優越性隨環境動態性的增強而更顯著。鮮有對環境動態性對各種技術創新能力(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創能力)與創新績效間關系起到的調節作用進行整合對比分析的實證研究。本文響應了文獻號召。首先,本文發現環境動態性顯著負向調節吸收能力和創新績效間關系。與環境動態性高時相比,環境動態性低時,吸收能力對創新績效的邊際產出更高,見圖1。基于技術知識特征視角,環境越靜態,技術知識的變化速度就越緩慢,說明該技術的累積性、替代性、專用性弱,復雜性越高。直接利用該種技術的成本是最低的,因此外部知識應用能力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更加顯著。其次,本文發現環境動態性顯著正向調節集成能力和創新績效間關系。這表明:與環境動態性低時相比,環境動態性高時集成能力對創新績效的邊際產出更高,見圖2。該結論與現有研究邏輯一致。原因為:一,基于知識結構視角,環境變化速度較快時,需企業集成內外互補技術知識,形成更有利于持續競爭優勢獲取的知識結構;二,基于研發效率視角,當互補性強的兩種知識成為約束條件下倍增生產函數中的投入要素時,適當組合的互補性投入水平能使企業獲得最優產出,提高技術創新效率,進而快速適應動態環境。再次,本文發現環境動態性正向調節原創能力與創新績效間關系。與環境動態性低時相比,環境動態性高時,原創能力對創新績效的邊際產出更高,見圖3。該結論與現有研究邏輯一致,本文貢獻在于通過對高技術企業樣本的實證研究驗證了這些邏輯。對高技術企業,原創能力本就是其獲得創新績效,保持可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因為從競爭帶來的外生激勵角度出發,動態環境下產品易過時,高技術企業可通過提高原創能力促進知識創造,脫離現有的技術和市場,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最后,通過環境動態性對三種技術創新能力(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創能力)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調節作用對比,本文發現,隨著環境動態性的提高,集成能力的邊際產出增量大于吸收能力的邊際產出增量(見圖1和圖2的對比),原創能力的邊際產出增量大于集成能力的邊際產出增量(見圖2和圖3的對比)。這表明:環境越動態,“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創能力”這種技術創新能力重構方案優越性越顯著,企業能獲得的創新績效增加值越大。原因為:基于知識特性視角,迅速變化的環境意味著產業中技術知識具有累積性高、替代性強的特點,企業利用外部技術知識的能力不足以應對競爭,產生知識的內生性越強,企業就能獲得更高的創新績效。
4.2研究啟示本文理論貢獻:針對現有研究缺乏技術創新能力重構及其邊界條件實證研究的問題,結合動態能力和組織二元性等理論視角,識別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對環境適應性重構方案,彌補了能力重構和技術創新領域研究的不足,為后續技術創新能力重構機理研究提供了基礎。本文實際意義:一,企業在能力發展初期就需有能力重構的意識,并不斷強化這一意識,避免認知剛性,有意識地進行能力重構;二,由于資源有限性和階段局限性,企業需有重點地、分階段實現“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創能力”這一優越重構方案;三,企業需明晰情境,當環境變化速度加快時,需加快能力重構,以更好地適應動態環境。
作者:陳力田 單位: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