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農業技術的技術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生態農業技術實施背景
調查地點是湖南省瀏陽市馬家灣村。本研究組成員于2009年3~4月、2010年1月、2010年7~8月3次進駐馬家灣村,對該村墊料養豬情況進行無結構訪談、參與觀察。該村主導產業是養豬業,是遠近聞名的養豬村。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馬家灣村養豬業獲得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傳統養豬法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如豬糞便用水沖到豬欄外面的溝里,不經處理就流到河中。長此以往,致使馬家灣村陷入了“有水不能飲,洗菜水難尋,下田腳發癢,蚊蟲螞蟻多,空氣污染大,臭氣滿天飛”的困境。根據長沙市環保局監測站在近幾年連續對該村的土壤污染調查,結果顯示養殖區域周邊90%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0%左右的農村飲用水源污染嚴重,已經嚴重影響農民的健康安全。當地政府于2008年決定在馬家灣村推廣“多功能生物活性墊料養豬零排放技術”(以下簡稱墊料養豬),由湖南泰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導。該技術最初在馬家灣村得到一定范圍推廣,但由于各種原因,至2011年10月止,全村僅有兩戶仍采用墊料養豬,大多農戶都已暫停采用,持觀望態度。有些農戶雖然建有環保豬場,但是根本沒買墊料,仍然在傳統豬場養豬;有些農戶甚至又把環保豬場改回傳統豬場。
墊料養豬就是采用鋸末、秸稈、稻殼、米糠、樹葉等農林業生產下腳料,配以專門的微生態活性制劑制成墊料,豬在墊料上生活,墊料里的有益微生物能夠降解豬的糞尿,無臭味及其他有害氣體產生,不需要沖洗豬舍,沒有廢棄物排出豬場,豬出欄后,墊料清出圈舍就是優質有機肥。墊料養豬相比傳統養豬具備的較強優勢在于省水、省料、省勞力,提高豬的抵抗力、肉品質,增加養殖效益,無污染、實現糞污零排放。但該項生態農業技術在馬家灣村推廣效果并不佳,本研究認為其原因在于生態農業技術向產業技術轉化,是技術整合、經濟核算、政府補償和文化形塑幾個環節綜合作用的結果,在這些環節上的任何一環缺失或不足就會導致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效果不佳。
2.1技術整合馬家灣村農戶雖然承認墊料養豬是一種較為先進的新技術,但普遍認為,該技術由于應用時間不長,還不夠成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墊料養豬不太適合瀏陽地區的氣候。豬適宜在30~35℃的環境下生長,溫度過高就容易生病。瀏陽地區的夏季氣溫很高,豬舍使用墊料后,墊料分解豬糞便然后發酵,使豬舍溫度更高,往往達到50~60℃,墊料上面不能淋水降溫,豬舍建造又大都達不到通風的要求,豬極易患病。而在冬季則很好,墊料發酵升高了豬舍溫度,適宜豬生長。二是墊料養豬不方便消毒殺菌。豬是群養,每個豬欄養幾十甚至上百頭豬,養殖密度大,容易傳播疾病。墊料里面加了可以殺死病菌的成分,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于大的疫病作用不大,由于墊料上面不能噴灑消毒液,加大了疫病防治的困難。三是墊料養豬會造成豬成長的差別。環保豬欄很大,一般是幾十到100多m2,一個豬欄養幾十甚至上百頭豬。豬的成長有強有弱,強的一般會長得快、長得好,弱的一般會長得慢、長得小,從整體上拉長豬的平均出欄時間。四是墊料養豬會引發豬的呼吸道疾病。豬長大以后糞便排泄增多,墊料消解不徹底,為了增強消解功能,農戶就得往墊料里面摻加老糠子等材料。而這些材料會影響豬的肺部呼吸,導致一些呼吸道疾病。產業技術是系統性技術。首先,一項生態農業技術只有做到很順利地實現新舊技術之間的替代、交融,很緊密地實現與其他技術的匹配、契合,形成穩定的技術結構關聯,并由此改變自身的形態,成為產業技術,才能發揮其作用。其次,相關群體尤其農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相關農業技術豐富而實用的經驗,他們與自上而下推廣的生態農業技術互補或者相互競爭。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只有結合相關群體尤其農民的經驗才能更好地獲得信任和支持,推廣人員、公司、政府不能只采取一種自上而下的方式向農民傳播生態農業技術,而應該與農民進行更多的溝通和協商,促進相關群體達成共識。在馬家灣村推廣的墊料養豬是高欄環保豬場、墊料降解豬糞便、發酵高溫殺菌,與傳統養豬的矮欄水泥豬場、沖洗豬糞便、消毒防治疫病差異相當大,墊料養豬與傳統養豬的替代、交融的實現,控溫、防疫、喂食等各項技術匹配、契合的實現,都有一個碰撞、磨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推廣人員、公司、政府和農民對于同一項生態農業技術及技術結構的認識、掌握和運用不盡一致,會就技術發生復雜互動,不斷溝通和協商。生態農業技術之間橫向、縱向的匹配、契合程度,推廣人員、公司、政府和農民就技術溝通、協商的狀況,最終決定著生態農業技術向產業技術轉化的狀況。
2.2經濟核算馬家灣村農戶普遍認為,墊料養豬的成本較高,尤其是在目前豬價不穩的情況下,很難承受。墊料養豬,不能沿用傳統豬場,要改建或者新建環保豬場。因為傳統豬場的豬欄較矮,而環保豬場的豬欄要求較高,里面要放一定厚度的墊料。據估計,建環保豬場的造價大概300元/m2。墊料養豬要求1.7m2養1頭豬,而傳統養豬,1頭豬只要1.2m2,1.2~1.5m2就相當大了,因此環保豬場的豬欄很大,一般是幾十至100多m2一個豬欄。這就增加了農戶的成本。墊料養豬與傳統養豬相比,相同面積養豬的頭數即存欄量減少了,同時每個豬欄的空間大,豬的活動量增大,飼料吃得多,但出欄速度差別不大,賣價也差別不大,很不劃算。墊料公司宣傳1次墊料可以用1年,1年可以養兩批豬,然后換第二次墊料。目前農戶使用墊料的實際情況是:一次墊料不能養兩批豬,墊料用到后期已經不能化解豬糞便,期間要添加好多材料,或者向墊料公司購買新墊料,這樣也增加了成本。環保豬場里豬的成長有強有弱,長得快的能在6個月左右出欄,長得慢的要7~8個月才能出欄,從而把養豬的整體成本提高了。墊料養豬,要經常翻料,墊料化解糞便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翻動得是否勤快,翻動的少墊料就會發霉,豬吃了就拉稀。養小豬時勞動量不大,1周翻1次就行。養大豬時,糞便多,必須勤翻。豬達50kg,每兩天要翻墊料1次,豬達100kg,每天要墊料翻1次。每次翻料至少耗4h以上,農戶感覺增加了勞動力成本。而傳統養豬,100頭豬的規模,每天喂兩次食,用水沖洗一下豬欄,一個多小時就可完成。農戶對墊料養豬成本的考慮,是與豬價行情聯系在一起的。養豬賺錢的時候,不會計較太多,養豬不賺錢的時候,就更精打細算。農戶認為,現在農民打零工都是50~60元/d,以此為標準,豬價要在12元/kg才算賺錢,5元/kg就不賺錢,目前豬價在下降并且很不穩,所以傳統養豬從經濟上來看更劃算一些。產業技術是競爭性技術,它是經過選擇、淘汰而剩下來的技術。農民會針對一項生態農業技術的市場前景和成本進行分析,如果此生態農業技術沒有帶來農民預期的經濟收益,農民不可能采用。因此,生態農業技術轉化為產業技術要經過經濟核算,要針對采用該技術所需的原材料、人力和資金投入進行成本預算,同時,還要對預期銷售收入進行測算。首先,如果沒有經濟核算,生態農業技術不可能進入產業,無法成功轉化的技術,技術本身并不一定差,可能是因為使用成本太高。正是基于經濟核算,所以現實中起作用的農業技術可能并非最優的生態農業技術。馬家灣村農戶雖然普遍認為墊料養豬的成本較高,但是否采用墊料養豬要視豬價行情而定。行情好的時候,養豬能賺錢,發展墊料養豬成本高點尚能接受;現在豬價行情很不穩,并且一直下降,養豬不賺錢,農戶基本上傾向于采用傳統養豬。其次,推廣人員、公司、政府和農民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對生態農業技術進行經濟核算,致使他們在經濟利益問題上既有共同之處也有矛盾沖突,推廣人員、公司、政府認為有經濟效益的生態農業技術可能并不能讓農民真正在經濟上受益。
2.3政府補償對于墊料養豬這種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當地政府進行了補助,但馬家灣村農戶認為補助力度不夠大。建環保豬場的補助不是按照整個建筑面積算,只補助墊料池的面積(40元/m2),而墊料池一般只占整個豬場的50%~60%。相比建環保豬場的全部成本而言,農戶覺得補助太少。而且,補助有時候未能落實到位,有的農戶只給補一半,有的農戶未獲任何補助。補助是當地政府派人前來檢查、丈量環保豬場后發放的,一些農戶建好環保豬場后卻沒人來檢查、丈量,因而沒有得到補助。至于為什么沒人來,農戶并沒有得到明確的說法。當地政府只給農戶補助一次墊料的錢,第2次的墊料就要農戶自己出錢購買。補助只惠及了頭兩批報名參加墊料養豬的農戶,后續參加墊料養豬的就不再有補助。當地政府扶持一下后,墊料養豬就交由墊料公司進行市場化經營。由于農戶關于墊料養豬成本太高的反映較大,后經當地政府出面協調,墊料公司對墊料實行以舊換新。農戶用舊墊料從墊料公司換取新墊料,舊墊料作價只抵1/3的新墊料,另外2/3的新墊料錢由農戶承擔。目前,就是墊料的以舊換新業務也不再進行。農戶普遍認為,當地政府在環保養豬的推廣上還需加強投入,落到實處,不能哄騙農戶,這樣農戶才能放心去發展墊料養豬。其實只要當地政府補助到位,農戶還是愿意發展環保養豬的。生態農業技術屬于公益性農業技術,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除了考慮技術本身能產生多大的經濟效益外,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其可能帶來的長遠的和宏觀的經濟與社會綜合效益。一方面,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必須盡可能提高農民短期的和長遠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必須達到公益性等計劃性目標,包括社會生態效益目標。在現階段,生態農業技術195與其他農業技術相比,在經濟效益上的優越性并不突出。但是,生態農業技術的發展有利于農業的持續發展,特別是可以緩解農業生產帶來的生態環境惡化等負面影響。初期,生態農業技術的經濟效益可能不高于甚至低于其他農業技術,而農民看重經濟效益,而且比較看重近期的經濟效益,并以此單項指標作為自己采用與否的指南。因此,從生態農業技術所能帶來的社會綜合效益考慮,政府非常有必要對其推廣進行投資。像馬家灣村墊料養豬的推廣,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就是成本較高、農戶不賺錢,其推廣需要政府加強投入并且落實到位。政府可借鑒當前一些發達國家采用的價格支持做法,如政府對墊料公司提供價格或其他形式的補貼,墊料公司再以優惠的價格賣給農戶。這樣既有利于維護墊料公司的權益,又有利于農戶優惠獲得生態農業技術,更有利于加快生態農業的發展,從而達到“多贏”的目的。
2.4文化形塑馬家灣村農戶普遍認識到,墊料養豬在環境保護方面確實優于傳統養豬。傳統養豬用水沖洗豬舍,把豬糞便沖向溝渠,再流到河里,環境污染嚴重。這樣受污染的生活用水對人類健康不利。農戶逐漸意識到健康與環保的關系。環保養豬能夠減少甚至從根本上解決村里的污染問題。但是,農戶的環保意識還不強,對于墊料養豬,農戶還是考慮成本問題更多一些。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養豬賺錢,可以搞環保;養豬不賺錢又要搞環保,那就不搞”。產業技術受到文化的很大影響,內含一定的文化意味,并且技術的體系化、系統化程度越強,技術結構關系越復雜,其文化屬性也就越強。生態農業技術向產業技術轉化過程中,其質的規定性要經過“文化形塑”。首先,生態農業技術引入一個地方必須考慮文化適應問題。一項生態農業技術尤其整套技術的引進,不僅影響到當地原有的農業技術體系,而且對農民等相關群體的生產、生活、行為、觀念都會產生較大沖擊,可能引發一定程度的文化沖突。其次,相關群體尤其農民的文化水平越高,對生態農業技術的理解越多,他們就越支持技術的推廣。相關群體尤其農民所掌握的生態農業技術方面的文化知識以及對技術所持有的態度,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文化沖突的狀況。馬家灣村深受傳統養豬造成的環境污染之苦,普遍認識到墊料養豬對于環境保護的好處。這是墊料養豬最初能在馬家灣村得到一定范圍推廣的重要原因,現在雖然大多農戶都已暫停采用,持觀望態度,但并未完全放棄,也是逐漸濃厚的環保文化作用的結果。
3促進生態農業技術向產業技術轉化的建議
3.1吸引農民參與,為農民提供先進適用的生態農業技術為促進生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建立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生態農業技術研發、推廣的良性循環,拓寬推廣渠道,創新生態農業技術服務模式。推廣時要選擇適合當地的技術,優先推廣那些高產優質、簡單易學的生態農業技術,并提供相關的配套信息。我國目前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廣方式,生態農業技術研制出來之后大多由政府組織推廣。生態農業技術需要協調生態、經濟和社會三方面的利益,往往是比較復雜的技術,事先確定好推廣內容的自上而下的推廣方式常常不能奏效,不能解決生態農業發展中的難題。農民對生態農業技術應用的具體情況往往比研發、推廣人員更加清楚,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需要農民參與,需要吸收農民的生產經驗、創造性思維。農民的參與可以保證所研究的技術更符合農民的需求,更適合當地的生產條件,可以發揮出農民在技術實施過程中的適應性修正能力。在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階段,農民參與主要體現在技術需求的表達方面,以及把新技術與現有農業生產措施結合起來等方面;在生態農業技術的實施階段,農民參與主要體現為大范圍內對新技術進行檢驗、評估并內化到現有生產措施中。因此,一方面各種高等農業院校、農業技術學校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機構可以對農民進行正規系統的生態農業技術教育培訓。另一方面,借鑒國外經驗,可以開辦農民田間學校,實行自下而上的參與式農業技術推廣方式,以農民為中心,以田間為課堂,以實踐為手段。
3.2政府積極扶持,讓農民采用生態農業技術在經濟上受益生態農業技術的外部性決定了單純依靠市場機制來實現技術的推廣是不現實的,市場失靈的存在為政府的參與和支持提供了理由,各級政府應當給予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以積極的政策引導和財政支持。一是可以給予適當補貼,降低農戶采用生態農業技術的成本,鼓勵農民學習、采用生態農業技術。對農民采用生態農業技術的投入,給予貨幣或實物補貼,如品種、工程材料、農業化學和生物生產要素以及農民的學習成本和投勞成本等。對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生產和銷售體系的建設進行補貼,保障農民能購買到質優價廉的生態農業技術。對那些因采用生態農業技術而經濟陷入困境的農民給予補償,確保其生產、生活的正常進行。二是可以運用財政資金推廣生態農業技術。加大政府的資金投入力度,將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扶貧開發、農業科技、龍頭企業等政府扶持項目,都要向生態農業傾斜。各級財政部門拿出一定數量的專項配套經費,專門用于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并根據財政狀況逐年增加。三是可以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改善生態農業科技應用的投資環境,鼓勵和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生態農業技術投入的積極性,給予他們資金、技術和管理的支持,在財政、稅收等方面給予相關優惠,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為導向、多方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
3.3擴大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農民的生態意識生態農業的效益往往具有全局性和滯后性,其發展需要全社會達成共識。需要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營造一種政府積極倡導、農民自覺參與、公眾密切關注的良好氛圍,充分利用新聞傳媒和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宣傳建設生態農業和采用生態農業技術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通過各種宣傳、教育形式,切實提高各級領導對發展生態農業戰略意義的認識,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納入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更為急迫的是對農民開展有關生態農業的宣傳和教育。應當充分發揮現有農業技術推廣網絡的作用,建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網站,宣傳并指導生態農業。完善生態農業信息制度,拓寬公眾參與渠道,調動農民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的積極性。盡快讓廣大農民意識到保護環境對農業發展和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認識到生態農業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感受到政府推進生態農業的堅強決心,從而增加他們采用生態農業技術的自覺性和信心。
作者:鄺小軍應若平 曠浩源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