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機械制造類課程教課革新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優化專業培養方案
過去一套人才培養方案用多年,嚴重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企業對人才能力的實際需要有差距,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需求有差距,課程安排及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與行業需求相差較遠,是制約專業發展的一個問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應根據當地經濟的發展需要,結合企業用人的實際需求,讓企業參與方案的制定,進行專業崗位所需能力分析,在課程的選擇、理論與實踐課時的分配,等方面使其更合理化。
2教學資源與實踐條件
目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最直接的體現形式表現為改變去理論課時過多,增加實踐教學量,實現理論、實踐教學均衡,達到理、實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為教學目的。而學校內的實訓教學、企業頂崗實習、校外實訓基地實習是構成實踐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校內實訓是高職教學中最主要的實訓環節,是高職辦學特色的標志。如沒有完善的實訓條件,就難以完成完整的實踐教學,高職教學就失去辦學的意義,遵循校內實訓→企業實習→校內提高→企業頂崗的過程,否則培養“雙證書”高技能人才就成為空談,出現理論不如本科生、技能不如技校生的尷尬境地。因而教改也是高職順應社會需求,必須做出教學模式的調整。所以,實踐條件是實施教學改革的先決條件,是高職教學能夠順利實施的基礎,否則對于機械加工等實訓,只能落在紙上談兵的層面上,因而實訓條件是教學改革的必要條件,是教學中的“糧草”。
3教師職業能力和課堂引導能力培養
教師職業能力是限制教學改革效果的根本原因,目前,大部分老師還是從理論教學做起的,理論教學能力較強,缺乏實踐鍛煉,實踐教學能力弱,進而影響了對理論認識的提高,從高職進行教學改革達到的目的來講,高職教育的教師應具有理論教學能力+實踐技能教學能力+課程設置能力的職業能力,在具備這種職業能力的前提下,教師才能具有較強的課堂引導,起到教學引導者的作用。
職業能力中,實踐技能教學能力是需要豐富的企業經歷或長期從事技能教學才能獲得的一種教學能力,特別是從事機械專業教學的教師,這種能力是需要長期從事相關活動才能積累來的,理論教師要提升這一能力,適應高職教學需要,必須做出徹底的改變,到企業從事一線職工的頂崗鍛煉,關鍵不在于操作技能的提高,而在于對所教課程的深入理解,指導水平的提高,能分析、能改正學生在實踐訓練中所存在的不恰當的工藝路線或操作規范,能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技能操作,是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通過這種途徑提高雙師素質教師比例,使教師提高理論、實踐教學能力與水平,了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標準等內容,并能熟練地應用到教學中。
對于技能操作水平較高的項目,應從企業引進具有多年一線工作經驗的高學歷的工人,或外聘經驗豐富、身體健康的企業退休工程師為兼職教師,專職指導學生的學訓操作。這些教師熟悉職業崗位的所需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在教學中能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出符合市場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圖1教師的職業能力圖2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4師實踐教學能力
教師的理論教學能力前面已提,不做探討,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師來講,理論教學中缺乏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高職學校如果一味的追求師資的高學歷,忽視技能教師的引進和原有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注定教學改革只有形而無實,教改的目的無法實現。所以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和水平為重點,建設一支由工程師、技師等有現場工作經驗的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使機械專業人才的培養在質量方面獲得保障。進行教學改革,做到理實一體化教學,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應遵循“引(講)—演—練—評”四位一體或“引(講)—練—評”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演”容易實現;指導學生的“引、練、評”是需要教師有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的,特別是“評”這一環節,是學生認識能力欠缺,重新認識,提高技能,特別是崗位能力再提高的重要過程。如缺乏這一方面的能力,則不能使學生全面、系統、高質量地完成專業技能訓練,不能正確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實訓任務,甚至還可能誤導學生。正確地“引、評”學生,才能的利于培養創新應用型技能人才。通過對學生實踐操作的點評,使學生獲得職業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實踐教學能力。
5政策支持
機械類專業進行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需要大量的實訓設備和較多的實訓耗材,需要學校在財力上進行支持,才能保證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和教學改革的效果。同時,要改變觀念,在制定各項政策的時候,要向一線教師傾斜,切實提高一線教師在學校中的地位,把教師的積極性給調動起來,在職稱評審、待遇等方面要公平競爭,讓教師為教學改革心甘情愿的付出,教改才能有收獲。
6結論
教學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件艱難的事,只要學校提供充分教學實訓條件或教學實訓基地,提高教師的職業能力,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規劃好課程內容,徹底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和模式,不斷探索課程改革,就能培養出具有一定職業能力的高職學生,達到高職辦學的目的。
作者:燕金華單位:東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