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山體不穩定邊坡生態修復技術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山東林業科技雜志》2015年第一期
1設置支擋加固措施
支擋加固措施能使邊坡保持穩定,其大致分為錨固技術、擋土墻工程、抗滑樁工程這3種類型。(1)錨固技術:指利用土體或巖體的錨固力維持地下結構的穩定,防止地下工程施工中如坍塌、滑移等災害出現。錨固技術分為土錨和巖錨兩種形式,其都是一端與工程結構物或擋土墻聯結,另一端固在地基的土層或巖層中,以承受結構物的上托力、抗拔力、或擋土墻的土壓力、水壓力。(2)擋土墻工程:指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體、防止填土或土體變形失穩的構造物。其作用一:可以降緩坡度,有效地把陡立面裸露面積減少到最小;作用二,回填后可以形成一個穩定的斜坡面,從而起到支撐坡體穩定的作用。實際工程采取的常用措施一般有:重力式擋土墻、扶壁式擋土墻、懸臂式擋土墻、加筋式擋土墻等。(3)抗滑樁工程:抗滑樁是穿過滑坡體深入于滑床的樁柱,用以支擋滑體的滑動力。抗滑樁對滑坡體的作用是利用抗滑樁插入滑動面以下的穩定地層,對樁的抗力(錨固力)平衡滑動體的推力,增加其穩定性。當滑坡體下滑時受到抗滑樁的阻抗,使樁前滑體達到穩定狀態。該工程適用于淺層和中厚層的滑坡,是一種抗滑處理的主要措施。
2邊坡防護
邊坡防護以工程治理為要,是生態修復的基礎。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工程防護和生態防護兩大類型。
2.1工程防護:邊坡工程防護分為坡體防護和坡面防護。坡體防護即上文所述的支檔加固措施,在此不再贅述。坡面防護一般分為以下3個方面。(1)掛網錨噴防護:掛網錨噴是向坡體內打錨釘或錨桿,然后在上面鋪設土工塑料或鋼筋網,之后在表面噴射素混凝土。此方法多對于穩定性較差的巖質邊坡。(2)噴漿防護:即坡體表面噴射素混凝土。多與掛網錨噴相結合,共同提高邊坡穩定性。主要適用于易風化但穩定性較好的巖質邊坡。(3)砌石防護:有干砌石、漿砌石、護面墻等措施。適用于坡面土體松散、自穩性差、坡度較陡的邊坡。
2.2生態防護:本文所說的生態防護包括純植物防護以及植物與工程相結合的綜合防護。其常用措施分析歸納如下表1。
3截、排水設置
依據山體的不同坡向及治理面匯水情況,可采取以下幾類截、排水措施。(1)截水溝:在邊坡上方一般會設置截水溝以攔截疏導坡外地表徑流,防止坡面受邊坡以外的水沖刷,影響邊坡的穩定性。但對于穩定性較強的邊坡可以不用設置。(2)截水墻:一般在坡體內設置,用于攔截地表徑流,對坡面匯流進行疏導,降低雨水沖刷,提高邊坡穩定性。(3)排水溝:坡體內設置排水溝可以將地表徑流進行匯集和排出,防止邊坡受雨水沖刷。可以通過改變其方向來調節水流速度。
筆者經多方調查總結提出了3種不穩定邊坡類型的修復模式如下,其模式可視具體情況進行單一或綜合性應用。(1)陡崖型:大于70°的邊坡,崖體坡面光滑,無任何基質,自然條件惡劣。是名副其實的懸崖峭壁。可采用石刻、雕塑等人造藝術加工手法,使其陡崖型邊坡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品。或運用藤蔓植被護坡技術、坡面穴植和生態槽種植等護坡技術。根據具體情況在坡底、坡頂和巖面局部坑洼處直接種植藤蔓,同時若條件允許,可選取坡面適當位置,通過挖鑿或坡面加槽,最終形成可回填土壤并直接進行植物種植的封閉區域。(2)傾斜型:坡度為30°~70°的邊坡,修復模式為:削坡排險等改變斜坡幾何形態→危巖體卸載、坡面清理→臨空面回填→修建擋土壩、擋水墻等支檔措施→修建截、排水系統→采取2.4章節提到的生態或工程護坡措施(可視情況單一或綜合性利用)→鋪設灌溉系統,并對綠化工程進行養護。(3)平緩型:坡度小于30°,坡度較緩,一般不用改變斜坡幾何形態。若邊坡質地疏松,穩定性差,植物難以生長。則先用惰性基材(固化劑)或化學添加劑等技術手段進行固化穩定處理。固化劑可以用水泥、硅土、消石灰、石膏或碳酸鈣等材質;化學添加劑穩定化處理技術則以處理含重金屬廢物為主,目前常見的有:pH值控制技術、氧化或還原電位控制技術、沉淀與共沉淀技術、吸附技術、離子交換技術、超臨界技術等。固化穩定土壤后,可采取客土噴播即坡面掛網并噴播有機基材(客土)及植物種子進行土壤復綠。若邊坡質地較穩定,則進行人工排險→種植土回填→修建擋土墻→修建截、排水系統→視具體情況有選擇地采取撒播植草、平鋪草皮、液力噴播等草皮種植技術,之后進行喬灌木栽植,形成喬、灌、藤三層立體防護,以遮蔽邊坡和擋土墻等硬質結構,形成良好的生態立體防護景觀。
5小結
山體不穩定邊坡的生態修復,有助于消除區內地質災害隱患,保護人民生命財產;改善生態地質環境,達到防災減災、美化環境、保護地質環境的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山體修復過程中,應謹記修復者必須進行細致的地質勘察,查明現狀條件及引發災害的隱患,在此基礎之上根據調查情況正確、合理地選擇相應的修復技術和修復模式,保證山體的生態修復做到盡善盡美,達到安全、美觀的目的。
作者:尚紅呂俊楊松任笛笛喬忠慧林秀秀單位: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