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生態學原理在研究型教學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生態學雜志》2018年第6期
摘要:教育生態學原理給教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為推進教學改革,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生態觀,構建開放、和諧、多維互動的生態化課堂。
關鍵詞:研究型教學;教育生態學
一、研究型教學案例
我在教了《話說北宋》之后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唐亡于內,宋亡于外”、“唐亡于地方,宋亡于中央”,你對這個觀點是怎樣理解的?
1.學生當場就指出來了:唐是因“藩鎮割據”而亡,這是唐朝的內部原因造成的;而北宋吸取唐亡的教訓,極力地削弱地方權力以加強中央權力,卻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不能抵御外敵入侵,所以說北宋“亡于外”、“亡于中央”。學生很滿足。因為該題目確實比較簡單,就是剛學過的內容,只不過是老師高明的概括了,而且很簡明,似乎就是常見的“定律”。
2.我接著啟發他們,“盡信書不如無書”,同樣,“盡信師不如無師”。尤其是這種看似言簡意賅值得“觀賞”“令人信服”的東西,我們不要被其外表所迷惑,而要細細咀嚼、玩味。我把這個題目作為長期研究的題目交給大家,希望有人在這學期內給我一個滿意的答案。特別說明,老師會根據你的理解質量記入平時成績的特別加分項。
3.第二天絕大部分學生就交了作業。除了書寫認真,字數差別之外,只不過是昨天課堂討論發言的翻版。有三位同學沒交作業,他們說:“我們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北宋加強中央集權似乎沒有錯,另外,北宋自身如果實力強大,也不致被外敵所滅,這似乎也是內部原因造成的?!?/p>
4.我對他們表示了贊許。并且重申了前一天的話,告誡他們研究性問題如果這樣容易就得到答案,那還有什么研究的價值?淺嘗輒止和只知盲從絕不是做學問的態度。
5.一月之后,我在講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之后,有位同學給了我這樣一封答案:我不同意這個觀點。理由是:馬克思哲學告訴我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北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內因造成的,即“內政不修”,如北宋中期已經出現了“積貧積弱”的局面,不得不任用范仲淹、王安石先后進行變法,但因為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強烈反對,都先后失敗了,結果使國家并沒有強盛起來,這才是決定性的因素。而外敵入侵也是原因,但只是外因,不能起決定作用。歷史告訴我們:中國古代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有利于保護封建經濟的發展。唐因“藩鎮割據”而亡就說明必須加強中央集權。而要加強中央權力就必須削弱地方權力。所以削弱地方權力并不是北宋滅亡之過。該生很興奮,并特別指出:“這第一句話就是今天您在課堂上講的?!蔽乙埠芘d奮,我為學生的這種學習態度和精神而興奮。但我又指出:“照你這樣說,唐亡是因為地方權力大,宋亡的原因是地方權力小,這不是矛盾了嗎?”“看起來還有繼續研究的必要!”
6.期中過后,他終于交了一封800字左右的文章,其中列舉了好多史實,如中國、美國、德國、日本等,闡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合理性和地方權力過重的危害,最后得出結論: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要把握好一個“度”。我讓他把這次研究的經歷和結果公布出來,給他的特別加分項中鄭重地加了10分。
7.這以后,全班同學學習歷史的氣氛很濃厚,我給的研究題目參與的熱情很高。
8.高考后,有三位同學被蘭州大學歷史系錄取。
二、教育生態學原理的運用
1.遵循生態位原理,真正發揮“雙主”作用生態位是指在一個群落中,每個種都有不同于其他種的時間、空間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課例中首先是平衡師生生態位。老師是“設計師”、“引路人”、“教練”,學生是“建筑師”、“探險家”、“運動員”,不論是師生互動交流方式,還是知識體系的構建,都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其次是平衡生態位。生態位的主體是學生,而學生個體在認識、情感、意志、能力、興趣等方面是有個性差異的,教學中在面向全體的同時,發現并鼓勵學生的所長,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生態位上得到應有的發展。
2.運用“鯰魚效應”,激勵學生的創新活力鯰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本課例中我放養了兩條鯰魚:一條是評價型鯰魚———特別加分項,一條是人才型鯰魚———能積極研究問題的學生。因特別加分項的運用而出現了課例第“3”步的效應,因研究型人才的運用又出現了課例7的效應。兩條鯰魚攪動了按部就班、因循守舊、惟書惟師的舊生態環境,創造了生氣勃勃、充滿活力的新生態環境。
3.運用“一潭活水效應”,挖掘學生的研究潛力“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本課例中的第“2、4、5”步,老師的誘導、點撥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深入,也是隨著學習內容的不斷豐富和知識面的不斷擴大引來了“源頭活水”,在學生的思維水面上始終蕩漾著層層漣漪,學生的認識才會逐步深入、清晰。
4.遵循“教育節律”,把握教學過程的科學性英國“過程哲學”的創始人懷特海提出的“教育節律”理論認為:“并沒有一個唯一自由———紀律———自由構成的三重循環,而是整個智力發展是由多個這樣的三重循環階段交替構成。”以使整個教育過程呈現出周期性往復的節律感。在每個循環中,第一自由階段為“浪漫階段”,中間的紀律階段為“精確階段”,最后的自由階段為“綜合運用階段”。本課例中學生的思維和認識實現了三步跨越,而每一步都會讓教育的主體沿著“浪漫”閱讀———“精確”固化———“綜合”轉化為能力,我不急于求成,不會強行灌輸問題的結論,強調教學過程按客觀規律運行,注重教育過程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范國睿.《教育生態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懷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1月第一版
作者:李懷清 單位:甘肅省民勤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