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辦高校教師發展教育生態學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隸屬于教育生態系統的子系統,是一個持續且不斷深化的終身過程。從教育生態學視角研究民辦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助于揭示其規律和生態機制,指導其實踐,具有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的適切性。當前,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面臨生態環境“花盆效應”明顯、群體結構生態失衡及個體生態困限等問題。民辦高校教師要實現科學、高效和終身的專業發展,可通過創建開放合作的校園文化、構筑共同愿景以及優化運行機制等途徑,構建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共同體,打造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新生態。
關鍵詞:民辦高等教育;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生態學;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
截至2017年底,我國現有民辦普通高校746所,教職工總人數43.7萬人,專任教師總人數31.6萬人,在校生628萬余人。民辦普通高校教職工總人數、專任教師總人數分別占全國普通高校教職工總人數的17.9%和專任教師總人數的19.4%,較2006年均增長了5.6個百分點①。無論規模還是占比,民辦高校教師隊伍都不容小覷,并在整個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問題,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立足民辦高校教師群體特點,分析其專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原因,如周亮梅等(2010)②、郭玉莉(2014)③和周海濤等(2015)④;二是從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角度出發,認為應從完善聘任制、加強進修與培訓、提高社會地位與待遇等入手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如李海峰等(2012)⑤、邱立姝(2014)⑥;三是通過分析績效評價模式、激勵機制和工作滿意度等影響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提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對策,如謝曄等(2010)⑦、劉文花(2011)⑧和李學強等(2017)⑨。總體來講,關于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日益豐富,但仍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關注政策、待遇和平臺等外部因素,對教師這個發展主體重視不足,對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系統認識不全。因此,從教育生態學視角研究民辦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探索新時代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教育生態學對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適切性
教育生態學最早由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前院長勞倫斯•克雷明提出①,是一門運用生態學原理與方法研究教育現象的科學。開展教育生態學研究,旨在借助整體、系統、平衡、動態和聯系等生態學原理,研究教育系統內部各種結構及其周邊環境之間復雜、動態的關系②,以揭示教育發展的規律和生態機制,探索優化教育生態環境的途徑和方法③。教師專業發展又稱教師專業成長,是教師在職業生涯中依托專業組織或非專業組織,通過持續的專業教育和專業學習,不斷獲得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專業技能,形成專業理想、專業道德和專業能力,從而不斷實現自我更新、增強專業自主的過程。教師作為教育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生態因子,其專業發展必然受整個教育生態環境的制約,既受到國家政策、社會觀念、文化傳統和學校環境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受到教師自身知識結構、專業期望、反思能力和專業行動等內在因素的影響。簡言之,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隸屬于教育生態系統的子系統,是一個持續并不斷深化的終身過程。從教育生態學視角研究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具有兩個方面的適切性。一是理論層面的適切性。當代學科發展呈現高度綜合與高度分化和諧統一的特點,不斷探索和構建既符合自然生態發展規律又符合人類教育發展規律的原則,是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在教師專業發展領域涌現“生態取向”的專業發展路徑,強調教師專業發展不僅需要依靠個人努力和教師群體的共同奮斗,也需要健康適宜的外部環境提供支持和保障④,從教育生態學視角研究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專業發展“生態取向”的應有之義,也是促進相關理論研究走向深化的必然途徑。二是實踐層面的適切性。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教師實現健康的專業發展,離不開國家、社會、學校和教師自身的共同努力,教育生態學的思維模式更貼近教師專業發展的實際,其“整體關聯”“協同推進”和“動態平衡”等相關理論,有助于研究者全面深入地分析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各方的能動性和相互關系,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對策,促進教師實現科學、高效和終身的專業發展。
二、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問題
(一)生態環境“花盆效應”明顯“花盆效應”在生態學上稱為局部生境效應⑤,主要指生物在一個半人工、半自然的舒適小環境中,其生長和發展空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長此以往,生物的適應閾值會下降。任何一個教師群體的專業發展,都不能脫離其專業發展的生態環境。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環境是由自然、社會、規范、生理與心理四種環境相互交叉、滲透形成的復合的生態環境⑥,后三種環境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尤為明顯。生態環境是對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路徑、質量等起制約和調控作用的多元環境體系,影響較為突出的是社會文化層面、社會規范層面和民辦高校層面,其中民辦高校層面對教師的生理與心理的影響最直接。1.社會偏見仍大量存在。由于起步較晚、辦學經費主要依靠自籌、辦學層次較低及生源質量較差,民辦高校被認為處于整個高等教育的末端⑦。受此影響,民辦高校教師也被認為是教師群體的末流,其專業發展水平通常不被看好。2.法律法規執行面臨困境。《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民辦學校的教師、受教育者與公辦學校的教師、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辦學校教職工在業務培訓、職務聘任、教齡和工齡計算、表彰獎勵、社會活動等方面依法享有與公辦學校教職工同等權利”。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民辦高校教師在參與業務培訓、職務聘任和社會活動時,通常會面臨比公辦高校教師更多的困境。3.民辦高校發展先天不足。改革開放后,民辦高校無論是規模還是質量都有了較大提升。但由于辦學經費主要依靠自籌,為了節省辦學支出,民辦高校普遍存在壓縮教師編制的現象,教師通常身兼教學和管理等數職。同時,目前大多數民辦高校仍處在上升期,大量辦學經費被用于改善教學基礎設施上,投入到教師專業發展上的資金十分有限。因此,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整體上缺乏規劃、形式單一、內容單調①,生態環境較為封閉,“花盆效應”明顯,使長期處在這一環境中的民辦高校教師個體和群體的專業發展均受阻。
(二)群體結構生態失衡教育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教育生態系統通過發育和調節所達到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通常表現為教育結構上的穩定、教育功能上的穩定和教育能量輸入輸出上的穩定②。處于生態平衡的教育系統,在一定時期內由于某些生態因子的變動超出教育生態系統所能調節的上限,便會造成教育生態失衡。教師專業發展生態失衡,即教師在專業發展進程中其結構和功能處于不穩定狀態③。當前,民辦高校教師群體結構失衡狀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民辦高校教師群體組成結構失衡。一是年齡結構失衡,民辦高校教師群體以公辦高校退休教師和剛畢業的研究生為主,缺乏中青年力量;二是學歷結構失衡,民辦高校教師群體多以碩士研究生及以下學歷為主,博士研究生占比不足,高學歷教師缺乏;三是職稱結構失衡,與年齡結構相對應,民辦高校教師群體以初級職稱為主,高級職稱欠缺④;學緣結構失衡,民辦高校教師群體的學緣結構較單一,通常以1至3所學校為主⑤。以上結構失衡問題,較大地制約了民辦高校教師個體和群體的專業發展。2.民辦高校教師群體流動結構失衡。受工資待遇、社會保障和職稱評審等因素影響,民辦高校教師存在大量外流現象。據調查,一些民辦高校新引進的教師半數以上有離開的意愿⑥,教師群體流動失衡現象較為突出。3.民辦高校教師群體工學結構失衡。受民辦高校“減少支出、壓縮編制”用人觀的影響,民辦高校教師通常一崗多職,大部分時間被日常工作所占據,即使愿意在專業發展上多花時間,往往也有心無力。(三)個體生態困限教育個體生態是一種微觀生態,集中反映在與個體身心發展緊密契合的微觀環境中。教育個體生態困限即在教育發展生態規律的影響下,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限制和影響教育健康發展的個體生態條件⑦,主要可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分析。1.受教育節律影響,專業發展時段困限顯著。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節律⑧,受其影響,教師在不同專業發展階段呈現不同的特點。由于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存在著年齡結構失衡的現象,年輕教師處于專業發展的“生存關注期”,而退休教師專業發展已定型,處于專業發展的“保守期”和“衰退期”,受生理與心理等因素影響,對專業發展缺乏熱情。民辦高校教師整體處于專業發展階段的兩端,未形成健康的專業發展梯度,呈現出明顯的時段困限。2.受耐度、最適度規律影響,專業發展個體疲軟。每個教育因子都有其自身能夠承受的上限和下限,即教育因子的耐度、最適度⑨。如果某個教育生態因子所能承受的發展限度超越了自身的耐度、最適度,將會對整個教育系統產生不利影響。當前,大多數民辦高校教師的工作強度處于超出自身耐度、最適度的邊緣,嚴重影響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3.受限制性因子規律影響,專業發展整體受限。在特定的教育生態系統中,如果出現某些教育生態因子的質或量低于或超過其耐度、最適度,這些因子便成為制約這個教育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限制性因子①。目前,民辦高校教師的工作壓力處于最適度的邊緣,專業發展動力也未達到合適的標準,成為制約教師專業發展的限制性因子。
三、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打造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新生態
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是“共同體”和“學習共同體”兩種理念在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的一種實踐形式,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出現突破了傳統的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的上限,有助于充分發揮教師群體的創造性和能動性,幫助教師個體和群體實現整體、高效、健康的專業發展②。其一,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強調不同教師個體和群體之間的合作共享,有助于充分調動民辦高校教師個體和群體的主體能動性,幫助不同教師之間、教師個體與教師群體之間、不同教師群體之間,實現思想、知識、智慧和情感的有機循環、交互與共享,使之符合教育生態學的動態平衡規律;其二,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倡導共同創造,主張教師個體是教師群體中的個體、教師群體是教師個體組成的教師群體,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的實現與教師群體的整體專業發展密不可分,這是教育生態學整體關聯規律和協同演進規律的集中體現;其三,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強調教師個體和教師群體的主體能動性,認為只有教師個體和教師群體樹立起主體意識,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全面開展學習、交流與合作,主動適應和改善自身的專業發展生態環境,才能順利地將自身專業發展向前推進,這是教育生態學適應性原則和多樣性原則的重要內涵。簡言之,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是民辦高校破解教師專業發展生態困境、打造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新生態的應有之義。具體來講,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創建開放、合作的校園文化,破解生態環境的“花盆效應”一個特定的教育生態系統,只有通過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換,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與完善,這是破解“花盆效應”的根本所在。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不斷接納外界信息、通過內部因子與外部因子相互影響和互動從而實現教師個體和教師群體專業發展的過程。因此,創建開放、合作的校園文化,是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建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從一定程度上講,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建構過程,就是校園組織文化體系變革和重組的過程,要努力創建一個民主、開放、合作和學習的校園文化體系,促使民辦高校教師加強與外界的合作交流,不斷擴充教師專業發展資源,破解“花盆效應”。1.創建科學合理的物理空間。科學合理的物理空間布局是建構民辦高校校園文化的物質基礎,要堅持科學規劃并合理布局,努力實現自然與人文的有機統一,為生活和工作在這一文化生態中的教師提供專業發展的科學空間,這也是民辦高校創建開放合作文化的基礎。2.創建科學民主的規范空間。科學民主的管理制度和規范是民辦高校校園文化生態系統的重要因子,構建以學校章程為核心、體系健全和科學民主的現代大學制度體系,是開放合作的校園文化生態系統的重要內容。3.創建合作信任的精神空間。以價值觀為代表的精神文化內容是民辦高校文化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應著力構建以開放、合作、信任精神為指導的校訓和校歌等內容齊全的民辦高校校園精神文化體系。
(二)構筑共同愿景,實現群體結構動態平衡動態平衡是教育生態系統的核心問題,也是教育生態存在與發展所遵循的一條基本規律。當前,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群體結構失衡問題,不僅嚴重制約著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進程,而且對民辦高校的整體教育質量造成消極影響。一個有活力的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是充分發揮教師群體智慧和專業發展資源優勢、實現優勢互補、促進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走向動態平衡的有力措施,而建構一個有活力的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是所有成員圍繞共同愿景不斷努力的結果。因此,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共同愿景是實現民辦高校教師群體動態平衡的前提,應建立在對教師個體專業發展愿景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探索和發現不同教師個體專業發展愿景的相同之處,積極引導教師個體圍繞群體的專業發展愿景和需求走向集聚。一方面,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學院、不同年齡段及不同性別的教師,圍繞共同愿景開展合作交流和知識共享,使共同體成員建構起強有力的內在精神關聯,充分發揮民辦高校教師群體現有的專業發展資源優勢,實現民辦高校教師群體的動態平衡;另一方面,通過強大的教師群體專業發展共同愿景進一步激發教師個體的發展動力,構建良性的動態循環系統,促進民辦高校教師群體更好地實現專業發展和自我超越。
(三)優化運行機制,超越個體生態困限教育生態系統對環境有一定的能動性,會根據環境的特性和變化不斷調適自身來適應環境的發展,因此教育生態的現實困限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能被改變甚至消除的。建構運行良好的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有助于民辦高校教師調適專業發展環境、化解個體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尷尬、超越處在耐度邊緣和限制性因子多樣的個體生態困限。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運行機制包括運行動力機制、運行整合機制、運行激勵機制、運行控制機制及運行保障機制等,應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1.激發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的動力。要充分激發民辦高校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的主體能動性,樹立主人翁意識,在積極參與專業發展共同體現有活動的基礎上,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新的專業發展活動,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2.有機融入教育教學的各項活動。教師專業發展并不是獨立進行的,而是與民辦高校整個教育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建構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進程中,應重視將其與民辦高校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有機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影響并協同共進。3.重視建構共同體的二級組織。健康的二級組織是教師專業共同體運行的主要載體。在建構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進程中,應在不斷完善現有教研室、備課組、專家組和學術團隊等基礎上,進一步構建師生學習小組、師社學習小組、師企學習小組及網絡學習小組等,建優和建強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二級組織,為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健康運行打下堅實的組織基礎。
作者:朱勝暉 寧莎莎 任士偉 單位:信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