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主體培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主體存在的收益水平低、機制不活等主要問題。以推進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的,提出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推動糧食龍頭企業發展、組建大型糧食集團、組建糧食產業聯盟、推動企業走市場化發展道路、科技驅動糧食企業發展等培育壯大糧食產業經濟主體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糧食產業經濟;經營主體;糧食
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安全基本得到有效保障。1978-2017年期間,我國糧食在總體上保持增產,從1978年的30476.5萬噸,增加到2017年的61790.7萬噸,增長31314.2萬噸,翻了一倍多。根據有關資料顯示,近幾年,我國糧食消費低迷,在2014-2015年度,我國糧食消費量僅為5.55億噸,糧食過剩0.53億噸,年末我國糧食各類庫存高達5.5億噸左右,糧食多年結余,為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對于深入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全面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的必然選擇。為實現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主體至關重要。
一、我國糧食產業經濟主體發展現狀
(一)形成了以民營企業為主體,多元化市場主體充分競爭發展的市場格局經過近幾年對糧食經營主體的大力培育和發展,我國民營糧食企業發展很快,占企業總數的90%左右,產值占比也較大。比如在湖南省,民營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90%,在全省入統糧油加工企業產值和利稅前10名中,80%是民營企業,在前20名中,民營企業占比高達85%。
(二)企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近幾年,我國糧食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糧食企業生產規模越來越大,據統計,在全國稻谷、小麥和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中,前20位企業產量由2000年的382萬噸、865萬噸和728萬噸分別上升到2010年的1054萬噸、1333萬噸和1694萬噸,增幅達到176%、54%和132%。目前,全國日處理原料在1000噸以上的糧油加工企業就有72家。其中,在面粉加工企業中,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團日處理小麥能力達3萬噸,為全球第一;在油脂加工企業中,日處理1000噸以上的加工廠有100多個,全世界11個日處理油料6000噸的大型油廠,中國就占了5家,江蘇張家港的東海糧油日處理油料能力達到1.25萬噸,是目前世界上日處理油料量最大的油廠。
二、我國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糧食企業盈利能力相對較低,自我發展乏力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糧食行業屬于低端產業,整個行業技術含量相對較低,進入門檻較低,產業競爭非常激烈,企業盈利能力相對較弱,企業自我資本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都相對較弱。1.糧食購銷業利潤空間被擠壓。我國糧食購銷在政策性收購“高地板價”和國際糧食市場“低天花板價”的雙重擠壓下,購銷利潤空間非常有限。2.糧食加工企業盈利能力較弱。我國糧食加工多是初級加工,產品供給較大而營養健康、綠色優質產品及精深產品供給不足,“稻強米弱”“麥強粉弱”現象依然存在,糧食加工利潤低;糧食加工業開工不足,平均產能利用率在45%-60%之間;糧食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率低,玉米、稻谷、小麥加工副產品大部分僅作為初級原料或飼料使用,甚至被丟棄,谷殼發電和直接填燒鍋爐比例僅為25%,米糠利用率不到20%,綜合以上各種原因,“十二五”期間,我國糧油加工業行業利潤率長期處于2.6%左右,經濟比較效益差。3.我國糧食物流企業經營困難。糧食倉儲業主要靠獲取微薄的管理費苦苦支撐,糧食倉庫一般規模較小,平均每個企業的糧食倉儲能力僅為2萬噸,缺乏規模效應;而且我國糧食倉儲環境較差,南方多雨水、蟲害較大,管理成本較高,北方倉儲設施簡陋、露天存糧多,損失也比較大。我國糧食運輸主要依靠高成本的公路運輸,占60%,鐵路運輸和水路運輸分別僅占30%和10%。其中鐵路和公路運輸仍以包糧為主,包裝物和人力裝卸成本都偏高,占據了糧食物流費用的大半,整個糧食流通費占糧食銷售價格的30%-35%,糧食運輸業收益微薄。
(二)糧食企業經營機制不活,內生驅動力不足獨特的經營機制和強大內生動力是糧食產業長期蓬勃發展的靈魂,依靠政策的支持和外界的資助,只能使企業發展曇花一現。1.糧食收儲企業發展政策依賴性過強。目前,我國倉儲糧食中的大部分糧食是政策性糧食,這些糧食的所有權歸政府,企業僅代收代儲,保管費、出入庫費及補貼等是倉儲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2.糧食加工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我國糧油加工企業仍以中小企業為主,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企業科技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較低,平均僅為0.3%,遠低于發達國家2%-3%的平均水平,糧食行業基礎研究薄弱,關鍵技術裝備的開發多處于仿制階段,技術支撐力度不夠,核心技術和裝備的研發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多為傳統初級加工和粗加工,產品附加值低。3.糧食物流企業市場意識不強。物流業是服務業,增強市場意識是物流服務業發展內生驅動力。我國鐵路運輸國家高度壟斷,市場服務意識較差;糧食收儲多“吃政策飯”,缺乏進取精神。
三、培育壯大糧食產業經濟主體的措施建議
(一)培育適度規模化產業經營主體,帶動糧食產業發展根據調查研究發現,在低收益率產業中,適度規模化經營,形成規模經濟,是提升收益率的重要途徑。特別是糧食產業,只有形成適度規模,才能促進加工升級轉換,發展綠色優質糧食和循環經濟。
1.加快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由于國有糧食企業在糧食宏觀調控、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和城鎮居民基本生活的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的國有糧食企業改革,不是要完全改變國有糧食企業的性質,而是要通過改革激活國有企業資源效用和功能。國有企業的改革,一是多方盤活國有資產,如廠房、土地、交通基礎設施等,增強國有資產的活力,提高其盈利能力。二是改革經營模式。國有企業也是市場主體,要按照市場規律運營,積極主動開展各項業務,提供高質量服務。三是改革管理方式。國有糧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調動每一個組織機構和員工的積極性,增強其主體意識、責任感和危機感,真正實現按勞分配。四是增強國有糧食企業社會責任感。國有企業由于其資產的社會性,不僅要追求利潤,更要追求社會責任,將穩定糧食市場、穩定居民生活、完成國家意志等作為重要任務,要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之間的均衡。
2.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糧食企業國有糧食企業和民營糧食企業都是糧食市場經營主體,但其優勢和功能有所不同。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糧食企業,希望取得二者的最佳統一。發展混合所有糧食企業,一是在國有糧食企業改制中引進民間資本。國有糧食企業通過民間資本的引入,更重要的是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運營機制,提高經營效率。二是國有資本入股大型民營糧食企業。國有資本入股大型民營糧食企業,快速提升民營企業實力,引導民營企業發揮更強的社會功能,成為政府宏觀調控糧食市場的重要抓手。三是推進國有糧食企業與外資糧食企業合作。在國家的主導下,通過直接注資、主權基金入股、長期無息或低息貸款等方式積極支持國有企業參股國際糧商,或適時收購運營,平穩、快速地躋身國際糧商行列,利用國際糧商成熟的基地、市場和營銷資源,快速擴大我國國有企業的知名度,借助國際糧商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影響力,廣泛開拓國際資本市場,豐富我國國有企業的融資渠道和手段,增強自我良性發展的“造血功能”。
3.推進糧食龍頭企業的發展糧食龍頭企業是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比如江蘇省級以上的92個龍頭企業,只占省糧食企業總數的10%,但其工業總產值幾乎都占到了全省糧食加工業總值的三分之一,在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導、輻射和帶動作用。打破行業、地區和所有制界限,重組一批有規模、有技術、有市場潛力、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帶動能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重點扶持發展,使之成為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和重要推動者。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沿著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發展糧食全產業鏈經營,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有效對接,拉動糧食生產,促進糧食消費,是糧食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式。
4.組建大型糧食集團糧食產業適度規模化經營,以糧食行業龍頭企業為基礎組建大型糧食企業集團是關鍵。一是通過資本運作,向上游、下游或者橫向兼并企業,開展一體化經營,通過資本紐帶建立大型糧食企業集團;二是對于產業鏈上下游或同環節有業務關聯的糧食企業之間,通過業務整合,建立起新的糧食企業。如寧夏回族自治區整合了10個國有糧食儲備企業組建了寧夏儲備糧管理有限公司,有效解決了分散經營、各自為政、風險難控的體制弊端,在市場低迷的大背景下,國有糧食儲備企業穩健運行,累計盈利過億元。
5.組建糧食產業聯盟產業聯盟是當前快速做強做大糧食產業的重要形式,它強調在資源屬性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資源的集結和集中統一使用,充分發揮資源的優勢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推動組建企業聯盟,加強企業的戰略協調,一是建立“資源集結,業務對接,收益共享”的機制,促進各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促進糧食產業聯盟的建立;二是產業聯盟內包括糧食生產企業、農資供應企業、農業技術服務企業、糧食倉儲物流企業、糧食貿易企業、糧食加工企業等,按照“專業人做專業事”的原則,增強業務的對接性,共同完成糧食全產業鏈經營;三是與大型糧食企業集團不同,糧食產業聯盟不改變企業產權屬性,可以鼓勵各種類型的糧食企業加入,增強產業聯盟組建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四是建立跨地區的糧食產業聯盟,特別是產銷區企業之間建立糧食產業聯盟,有助于增強產銷區企業之間的互補性,建立完整的糧食產業鏈;五是要增強聯盟企業合作意識,統一標識、統一標準、統一開拓市場,實力不斷壯大。如由吉林省糧食行業協會牽頭組建的吉林大米產業聯盟,以“查干湖大米”和“延邊大米”品牌為引領形成了區域聯盟,功能作用凸顯。
(二)轉換經營機制,以科技驅動糧食企業發展科技是驅動糧食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企業需轉換經營機制以增強科技對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
1.推動糧食購銷企業走市場化發展道路我國糧食流通體制市場化改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特別是大豆“目標價格制度”和玉米“價補分離,市場化收購”政策的實施,以及未來小麥、稻谷收儲制度的改革,標志著我國糧食全面由市場配置資源時代的到來。糧食市場將出現政策性糧食收購量降低、糧食價格由市場供需決定、市場收購成為糧食流動主渠道的新變化。糧食購銷企業必須順應糧食市場化改革的趨勢,走市場化購銷的發展道路。(1)完善糧食購銷渠道。糧食企業需按照自己發展的需要建立起穩定的糧食購銷渠道,向上游與糧食種植者通過訂單、基地等方式建立穩定的糧食收購渠道,向下游與糧食加工企業保持穩定的糧食供應關系,保證糧食購銷的穩定性。(2)發展多種經營業務穩定收入來源。一些代購代儲政策性糧食為主業的倉儲企業,隨著政策性糧食收購量的減少,企業收入將大幅減少,企業必須發展多種經營業務,如糧食銀行等,抵御代購代儲收入降低的風險。(3)增強市場風險防范意識。國家取消糧食收購統一定價,糧食市場價格將隨著供求關系變化出現較大幅度波動,糧食購銷企業需通過糧食期貨市場、期權市場防范糧食市場價格劇烈波動風險。
2.科技驅動糧食企業發展科技是推動糧食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是糧食企業走適度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道路的重要支持。必須大力發展糧食科技,推動糧食可持續發展。(1)推動糧食行業科技整體水平的提升。糧食企業的發展必須改變原來那種以投入要素為支撐的發展模式,逐步形成以科技為支撐、要素投入節約型的發展模式。糧食行業科技整體水平的提升,關鍵是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基礎性、關鍵性重大科學技術研究的財政引導資金投入,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和示范基地;鼓勵有條件的糧油企業加大科研投入,支持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建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骨干糧油加工企業與高校或科研院所聯合成立研發工程中心、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米袋子”眾創空間等。(2)加強糧食加工重點技術的突破。認真研究糧油加工企業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思路和對策,重點支持糧油加工業關鍵設備、創新產品、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等的研發,關鍵突破糧油加工大型裝備制造技術,做到“中間開花、兩頭延伸”(“中間開花”就是迅速提升加工企業科技水平,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兩頭延伸”是指以糧食加工為關節點,一頭要向上游即糧食生產領域延伸,通過建基地,從源頭上保障企業加工的原料及質量,另一頭要向下游即消費終端延伸,通過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加大糧食銷路),四兩撥千斤,迅速推動糧食產業科技上新臺階。(3)積極推進糧食科技成果應用。糧食科技創新驅動企業發展,關鍵在科技應用,將科技轉化現實生產力。定期開展全國糧食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推介活動,建立糧食企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及科技人才的動態數據庫和信息平臺,充分利用好這個平臺推動科技成果和生產的對接。鼓勵科研單位通過技術轉讓、入股等方式進入糧食企業,鼓勵糧食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到企業兼任技術職務,增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能力。增強科研與生產之間的融合,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綜合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任正曉.守住管好“天下糧倉”發展糧食產業經濟[J].中國經貿導刊,2016,(1):15-16.
[2]牛向陽.把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作為主攻方向[J].中國經貿導刊,2016,(1):53.
[3]楊祖慶.發展糧食加工產業的思考[J].糧油倉儲科技通訊,2005,(6):4-7.
[4]李銅山,楊曉霜.關于糧食經濟問題的若干理性思考[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1-6.
[5]倪錦麗,張麗娜,于德運.吉林省糧食加工產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8,(12):58-60.
[6]尤利群,范秀榮.糧食產業特征的經濟學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9,(22):172-174.
[7]龔錫強.糧食加工企業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大有可為[J].中國糧食經濟,2016,(3):33-34.
[8]高鵬翔,杜昕,陳倩.糧食主產區發展縣域糧食經濟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6,(3).
[9]李銅山.論促進糧食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舉措[J].黑龍江糧食,2016,(1):12-16.
[10]李玉榮,康永興.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我國糧食產業發展戰略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5,(5):300-304.
[11]嚴寒冰.山東省糧食產業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7):37-40.
作者:胡文國 單位:中國糧食研究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