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實現糧食流通改革高質量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黨的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又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糧食多了是問題,少了也是問題,但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問題。多了是庫存壓力,是財政壓力;少了是社會壓力,是整個大局的壓力。”這充分體現了中央對糧食工作的高度重視。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工作,把落實糧食安全責任擺在重要位置,采取切實措施加以推動落實。這為我們準確把握糧食流通改革發展形勢,推進江蘇糧食流通工作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提供了遵循,增添了動力。
一、江蘇糧情特點和問題
江蘇是農業大省,也是全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之一。2017年糧食總產708億斤,居全國第五位;糧食消費總量650億斤左右,糧食產需盈余50多億斤,但存在結構性矛盾。小麥、稻谷產需平衡有余,玉米、大豆缺口較大,需要省外調入和進口彌補。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糧食流通活躍有序。全省國有企業年收購、銷售糧食分別為325億斤、486億斤。凈調出稻麥156億斤;省外調入玉米、稻谷等品種234億斤,進口大豆等品種260多億斤。地方糧食儲備73億斤,居全國第四位,成品糧、油應急儲備規模共3.13億斤。糧油加工能力較強。糧油加工企業1300多家,產值、銷售收入雙雙突破2600億元。食用植物油和糧機制造產量居全國之首,小麥粉和大米產量名列前茅。全省擁有省名牌118個、馳名商標24個、地理標志產品24個,10家企業躋身全國糧油企業百強。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等央企和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四大跨國糧商均在江蘇設立了加工企業。倉儲設施日趨完善。五年來,各級財政投入35億元,帶動社會投資,全省完好倉容達到528億斤,其中地方國有倉容365億斤,增加47.7%;糧食年烘干能力達到277億斤,占糧食總產量之比從8%提高到40%。監管體系基本健全。全省13個設區市全部建立了監督檢查機構,8個設區市、61個縣(市、區)建立了糧食行政執法支(大)隊,省市縣三級具有糧食監督檢查證人員共1612人。建立糧食質量檢驗機構56家。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社會上部分同志,甚至少數地方的領導同志,對糧食生產、保供的認識有偏差,對地方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認識不到位;全省現代化糧食收購、倉儲、加工、物流等設施不足,糧食應急保供體系建設有待加強,應對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的能力比較薄弱;糧食產業發展總體水平不高,缺乏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品牌,市場核心競爭力不強;糧食質量監測體系不夠健全,糧食質量安全監管面臨較大壓力;糧食行業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弱化,部分地方線斷網破,難以承擔應有的糧食流通安全保障任務。
二、準確把握糧食流通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
新要求準確把握糧食供需形勢的新變化。近幾年,全球糧食供求寬松,全國及江蘇糧食生產連獲豐收,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但隨著糧食種植結構的調整,糧食庫存消化進程的加快,價格形成機制的完善,將給糧食供需總量平衡、品種平衡、區域平衡帶來一定影響,這對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糧食供求動態平衡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糧食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加上農業生產資源環境的約束,糧食產量難以持續增長,而糧食消費則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剛性增長,長期看全國及江蘇糧食供需面臨較大壓力,處于緊平衡的態勢,保障糧食安全任務艱巨。準確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首位是產業興旺。糧食產業經濟涵蓋一、二、三產業,對實施鄉村振興,保障糧食安全,實現產業富農,促進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義。這就要求我們牢牢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糧食加工轉化的引擎作用,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大力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等新動能,促進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把江蘇省建設成為產值千億級全國油脂加工中心、千億級全國優質稻麥加工基地和世界級糧食機械裝備研發制造高地,糧食科技創新能力和糧食質量安全保障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成為響當當的糧食產業強省。準確把握收儲制度改革的新動向。近幾年,國家穩步推進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全面下調了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格。
2018年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力度還在加大,逐步實現政策價與市場價接軌,對國有糧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挑戰。從長期看,糧食收儲制度改革有利于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解決糧食高收購、高庫存、高進口等問題,促進糧食流通健康穩定發展;從短期看,糧食流通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多年積累下來的深層次矛盾可能集中顯現出來。特別是新老制度交替之際,糧價將呈下行趨勢,在庫糧食購銷價格倒掛,地方儲備糧輪換可能出現較大價差虧損。這就要求我們未雨綢繆,主動適應糧食收儲制度改革新形勢,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深化體制機制創新,肩負起行業管理職責和發展重任。準確把握糧食消費升級的新趨勢。黨的指出,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當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體現在糧食消費方面,主要是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方便”,給糧食產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產品種類上,更加偏好多樣化、個性化;在質量要求上,更加注重綠色有機、安全營養;在供給服務上,更加追求便捷化、精細化。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加快優化提升糧食供給體系,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由規模數量主導向品種質量主導轉變。準確把握糧食市場融合的新特征。長期看江蘇糧食是緊平衡趨勢,糧食品種結構性矛盾突出,糧食產銷區差異擴大。這就要求我們把握當前國內外糧食市場加速融合的新特征,進一步健全糧食產銷合作機制,廣泛搭建產銷合作平臺,加強省內外糧食產銷合作,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模式,促進全省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糧食供需平衡。同時,拓寬國際視野,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國際合作。一方面,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糧食,吸收國際大糧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江蘇糧食的加工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推動糧機等優勢產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發展壯大糧食企業。
三、落實糧食流通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
2018年全省糧食部門將以黨的精神為指引,以2018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為統領,按照省十三次黨代會的部署要求,找準糧食工作的著力點和切入點,推動糧食流通改革高質量發展,努力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服務鄉村振興做貢獻。具體工作中緊緊圍繞兩大任務,落實五大舉措。一是保障糧食安全。以系統化思維謀劃糧食安全工作,加快推動糧食安全保障立法,發揮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的“指揮棒”作用,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糧食市場監管,健全糧食流通體系,建立全方位的糧食質量安全保障制度。二是發展產業經濟。大力推動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引導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建立有效的產業轉型升級機制。未來五年,通過實施糧食產業“121工程”,即打造1000億元級油脂年產值;米、面兩個行業年產值分別超500億元;建設一個世界級糧機制造基地,年產值突破200億元,助推糧食產業強省建設取得新突破。
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行業發展的第一要務。一是加強糧食安全責任考核。加強組織協調,健全考核方案,完善考核指標,強化考核管理,構建層層分工負責、上下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的工作合力,確保考核工作的成效。二是提高收儲保供能力。貫徹國家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要求,認真執行糧食收購政策,大力去庫存騰倉容,建立多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優糧優價為導向的市場運行機制。優化地方儲備糧管理,強化糧食監測預警,完善應急供應網點,切實提高糧食應急保障能力。三是推進糧食監管創新。加快構建監管長效體制機制,認真落實糧食巡查制度,突出政策性糧食監管,依法開展突擊檢查和隨機檢查。深化“信用監管”,推進“智慧監管”,提高市場監管水平,保障糧食數量、質量安全。四是創新軍民融合發展。實施“軍民融合軍糧供應工程”,建設國家級軍糧綜合保障基地和省級軍糧供應配送中心,切實提高全省軍糧保障能力和協調指揮能力。
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行業發展的重要引擎。一是突出優糧工程。在糧食加工流通、檢驗檢測、宣傳推廣等環節精準發力,高質量推進“江蘇省優質糧食工程”,充分發揮流通對生產和消費的引導作用,優化江蘇糧食供需結構,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二是突出品牌引領。突出地域優勢和特色糧油培育發展,促進品牌整合,著力培育“蘇”字號公共品牌,重點打造“蘇米”省域糧食品牌,制定準入標準和管控機制,開展品牌糧油產品溯源系統研發與試點應用,有效提升江蘇糧油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三是突出精深加工。完善糧食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攻克行業關鍵技術,鼓勵開發糧食精深加工產品,增加專用米、專用粉、專用油,以及功能性稻米、面粉等食品,推動糧食加工逐步由糧食初級產品,向高端產品、特色產品轉變。四是突出產業集聚。注重發揮區域特色和優勢,繼續推進大米、面粉、食用植物油加工和糧機制造產業群建設。推動糧食企業向上游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產銷對接和協作,向下游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實現糧源基地化、加工規模化、產品優質化、服務多樣化。五是突出安全生產。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行業主管部門直接監管責任、企業主體責任和職工崗位責任,建立安全教育常態化制度,持續開展以“企業達標升級”為主要內容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活動,加強安全生產檢查和隱患排查,嚴防重大安全事故發生。
把提升設施水平作為行業發展的必要基礎。一是重點打造物流產業園。主動策應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創建一批集倉儲、物流、加工、貿易、質檢、信息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省級糧食物流產業示范園區。二是重點建設智能糧庫。積極倡導“互聯網+”思維,建設具有江蘇特色的“智慧蘇糧”新體系,大力支持智能糧庫建設,實現糧食收儲作業可視化、糧食倉儲業務智能化和糧食機械作業系統自動化。三是重點提升裝備水平。對接“中國制造2025”,充分利用江蘇糧機制造優勢,強化科技創新,推動信息化與糧食裝備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高效節糧節能糧油加工、質檢裝備。推廣配備高效自動化設備,提升現代糧庫配套裝備水平。
把加強法制建設作為行業發展的堅強保障。一是推動糧食安全保障立法。糧食法律法規體系是依法管糧的重要遵循和基礎。目前《江蘇省糧食流通安全保障條例》立法已經啟動,2018年將進一步修改完善條例,增強創新性、可操作性,爭取早日出臺頒布。二是落實超標糧食處置辦法。目前全省超標糧食處置辦法剛剛出臺,對于保護農民利益和保障糧食質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將采取切實舉措,將超標糧食處置辦法落到實處。三是推進糧食依法行政工作。按照“三級四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認真落實行政執法責任,推行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和限時辦結制,提高行政執法效能,推進服務型機關建設。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行業發展的有力支撐。一是加強隊伍建設。組織廣大干部職工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精神,加大人才教育培養力度,建設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干部職工隊伍,增強推動糧食流通改革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二是激發干部活力。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完善考核評價機制,落實容錯糾錯機制,為擔當者擔當、讓實干者實惠,大力營造干事創業濃厚氛圍。三是持續改進作風。認真落實關于進一步糾正“四風”、加強作風建設的重要指示,鍥而不舍抓好作風建設,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十項規定精神,推動全省糧食流通工作健康發展。
作者:夏春勝 單位:系江蘇省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