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然資源的開發及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日常生活中的收集
在自然材料的采集中,教師最注重的一種方式是日常生活的收集。平日里學生在家里吃的核桃、杏核、核及廢舊物。如各種紙盒、瓶蓋等。教師需點滴收集,歸類后以備用。
2自然物質的加工,挖掘其利用價值
2.1粗加工
也就是簡單的加工。每次采集自然物質后教師按自然物質的性能進行簡單的分類處理。如植物秸稈類的材料,教師必須自己或找一些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一起進行將秸稈上葉子剝去,然后用剪刀、鐮刀將其底部或末梢砍去,適當修剪成長短不一的長條放入區角。豆類、果實類、貝殼類樹枝類、根類的自然物質都需要教師或孩子一起對其進行粗加工。
2.2細加工
也叫半成品材料加工。許多的自然物質需進行細細的加工(涂色、剪、畫)后,學生才能更感興趣進行操作。如:沙子、木粉可用水粉、廣告色攪拌涼曬后在分顏色收起使用;石頭可用水粉、宣傳色上色涼干使用;貝殼也可上色后使用;玉米皮通過粗加工后教師可以熨燙后上色、剪成圖形讓學生黏貼畫面等等。通過細加工的材料,學生使用起來不僅感興趣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
2.3自然性加工
所謂的自然性加工,便是從大自然中采集的物質不需要的物質不需要教師學生再整理,直接根據自然物質的特性作材料的。如:水果類、果殼、種子等,可直接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活動。水果可直接進行刀刻活動。這種方法既方便又安全,學生也比較感興趣。
3自然物質的保存,為師生的教與學提供豐富的材料
采集回來的自然物質通過教師、學生的各種加工成為學生手中的寶貝,在他們的雙手中變成一件件藝術作品。自然物質的采集是比較簡單的,自然物質的加工較復雜一些,自然物質的保存相對前二者來說非常難的,可材料的保存恰恰是學生動手操作所需材料最關鍵的一項。如果區角材料少便會制約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那么,自然物質的保存便會在老師們工作實施中列為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3.1分類保存
保存的自然物質一般是在采集回來的物質通過粗加工后進行的。我們對加工后的自然物質進行分類保存。如:種子類、果實類、泥類、果殼類、枝條、根莖類、葉類等等。各類的物質由于種類不同,因此保存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3.2性質保存
大自然物質有各種各樣的,有生命的、無生命的、有水分供養的、有天然的……那么,在保存這些物質中我們通過分類保存后,又進行了細化按其性質保存。如:有生命的昆蟲死后尸體易腐爛,因此將其曬干制成標本存放;有水分的樹葉、各種植物莖長時間存放容易干枯,所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使用便可放在陰涼的半干后,保存在塑料袋中放在陰涼適宜的溫度處即可。這樣,通過不同材料的不同方法保存,在學生實踐活動時,可隨時拿出來使用,及方便操作又有實用價值。
4結語
總之,我們利用鄉土資源,開展校外資源的采集、加工、保存。把這些資源應用在課堂教學上,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藝術,增強所教學科吸引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他們產生取之不盡的學習動力。變過去的下苦功夫教為現在利用資源讓孩子去有興趣學,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也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滿足孩子學生興趣愛好,拓展了學生的發展空間。因此通過實踐活動,有助于創造處學生能夠主動學發展。
作者:隋美芬單位:山東青島開發區建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