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赤豆地方種質資源農藝性狀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初步試驗結果表明,浙江赤豆地方種質資源株高、葉形、莢形、粒形、粒色等農藝性狀存在較為豐富的變異。沈坎頭赤豆1單株產量表現最高,為54.41g,單株莢數46.6個,單莢粒數9粒,植株直立,農藝性狀表現均較好,可進一步開發利用。
關鍵詞:赤豆;種質;農藝性
狀赤豆等旱雜糧是糧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深受城鄉居民喜愛的特色農產品,對于穩定發展糧食生產、豐富城鄉居民飲食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山區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浙江旱地多水田少,發展旱雜糧,增加和豐富食物的種類和花色品種,滿足人們現代化生活的多方位需要是當今農業科研和生產面臨的一大課題[1]。為全面評價赤豆地方種質資源的農藝性狀,篩選適合本地種植、綜合農藝性狀優良的赤豆種質,特進行本試驗。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供試材料為浙江省內廣泛搜集、整理的赤豆地方種質資源30份。
1.2處理設計試驗
在東陽玉米研究所農業試驗場進行,砂質土壤,肥力中等。以種質為處理,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小區面積6.5m2(5m×1.3m),密度為0.35m×0.3m,每穴播種3粒。施用復合肥150kg•hm-2、鈣鎂磷肥150kg•hm-2作基肥,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生產。
1.3觀察記載
參照《小豆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記載赤豆主要農藝性狀和經濟性狀指標[2]。
2結果與分析
2.1主要農藝性狀表現
試驗結果表明,生育期<80d的種質有5份,80~89d的有16份,≥90d的有9份。單葉葉形披針形的有20份,圓形的有10份。復葉葉形卵圓形的有7份,心臟形的有21份,劍形的有2份。小葉葉緣全緣的有18份,淺裂的有12份。葉長<10cm的有2份,10~13cm的有25份,>13cm的有3份。葉柄茸毛密度密的4份,稀的15份,無的11份。葉柄粗<0.26cm的5份,0.26~0.31cm的17份,≥0.32cm的8份。株高<70cm的12份,71~100cm的9份,>100cm的9份。第一分枝節位2節以下的6份,2~4節的19份,>4節的5份。主莖分枝數<3節的7份,3~6節的19份,>6節的4份。主莖粗<0.5cm的3份,0.5~0.9cm的26份,>0.9cm的1份。主莖節數<12節的5份,12~17節的21份,>17節的4份。成熟莢色黑色的5份,褐色的18份,黃白色的7份。結莢習性有限結莢9份,無限結莢21份。莢形鐮刀形的27份,圓筒形的2份,弓形的1份[3-4]。
2.2主要經濟性狀表現
結果分析表明,生長習性直立的種質有13份,半蔓生的有14份,蔓生的有3份。裂莢性強的有3份,中的有20份,無的有7份。粒色紅色的有23份,黃色的有4份,綠色的有3份。粒形長圓柱的有19份,短圓柱的有11份。莢長<9cm的有5份,9~11cm的有23份,>11cm的有2份。莢寬<0.5cm的有12份,0.5~0.7cm的有16份,>0.7cm的有2份。粒長<0.65cm的有7份,0.65~0.75cm的有18份,>0.75cm的有5份。粒寬<0.4cm的有11份,0.4~0.6cm的有16份,>0.6cm的有3份。單株莢數<40莢的有10份,40~80莢的有14份,>80莢的有6份。單莢粒數<8粒的有7份,8~10粒的有18份,>10粒的有5份。單株產量<20g的有6份,20~40g的有20份,>40g的有4份[3-4]。其中,沈坎頭赤豆1單株產量表現最高,為54.41g,單株莢數46.6個,單莢粒數9粒。李三紅赤、三聯塔山赤豆、胡村麻家赤豆單株產量表現也相對較好。
3小結與討論
從試驗初步結果可以看出,赤豆地方種質資源株高、葉形、莢形、粒形、粒色等農藝性狀存在較為豐富的變異。其中,沈坎頭赤豆1單株產量表現最高,為54.41g,單株莢數46.6個,單莢粒數9粒,植株直立,其農藝性狀表現均較好,可進一步開發利用。李三紅赤、三聯塔山赤豆、胡村麻家赤豆單株產量表現也相對較好,有待進一步比較試驗。赤豆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營養、多功能的雜糧,其發展前景越來越受人們關注。除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質元素等營養物質外,還具有活血、利水等藥用價值,是廣受歡迎的醫食兩用作物[5]。目前,小豆既是我國現代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物,也是我國欠發達地區脫貧致富的主要經濟來源。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關注及小豆醫療保健成分的研究和相關產品的研發,國內外市場對小豆及其多樣化加工產品的需求量逐漸增加,因此,我國小豆產業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5-6]。作物育種的進展與資源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密切相關,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目前利用生物技術進行的分子標記,無不為這些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依據,而小豆資源主要性狀遺傳變異的系統研究相對較少,其育種的后代選擇理論體系不完善,與其他作物相比,育種效率及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7],因此,在豐富的種質資源基礎之上,重點開展優異農藝性狀的基因聚合,創新優良種質資源;重視赤豆品質性狀的測定與改良,選育高產、優質、廣適的赤豆新品種。
參考文獻:
[1]我國大田經濟作物和特色雜糧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研究進展迅速[J].北京農業,2008(14):49.
[2]程須珍,王素華,王麗俠,等.小豆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42-75.
[3]王述民,曹永生,REDDENRJ,等.我國小豆種質資源形態多樣性鑒定與分類研究[J].作物學報,2002,28(6):727-733.
[4]白鵬,程須珍,王麗俠,等.小豆種質資源農藝性狀綜合鑒定與評價[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4,15(6):1209-1215.
[5]鄭卓杰.中國食用豆類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141-166.
[6]王麗俠,程須珍,王素華.小豆種質資源研究與利用概述[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3,14(3):440-447.
[7]田靜,范保杰.小豆資源主要農藝性狀遺傳變異的研究概況[J].河北農業科學,2001,5(3):26-30.
作者:呂學高1;盧華兵1;朱正梅1;陳珊宇2;石麗敏1;宋費玲1;陳一波1 單位:1浙江省東陽玉米研究所,2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