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圈域城鎮化發展模式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在“互聯網+”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圈域城鎮化發展模式將成為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新引擎。本文選取湖北省京山縣生態園區作為研究對象,應用經濟學共生理論討論圈域城鎮化發展模式問題。研究認為,湖北省的圈域城鎮化發展應依托武漢城市圈,采取“三級城市”為主導的分層分類、梯度錯層、就近就地的輻射發展模式,即一級城市以發展服務業為主,分層分類向虛擬經濟延伸;二級城市以制造業為主體,梯度錯層向實體經濟發展;三級城市以統籌協調為主體,就近就地向園區經濟發展。
關鍵詞:
圈域城鎮化;共生理論;輻射發展模式;湖北省
1引言
“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①。目前,中國城鎮化建設已逐步走出了管理混亂、土地過度開發、生態環境破壞的誤區,如何在“互聯網+”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進行城鄉經濟一體化、就地就近統籌發展的圈域城鎮化②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圈域城鎮化發展模式將成為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新引擎。宏觀視角上,圈域城鎮化發展是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納入高新科技產業,形成“產學研”有效融合的產業發展模式,從而能夠有效破解湖北省傳統農業與大工業發展斷層、高科技深加工產業與傳統工業發展斷層的矛盾,進而帶動經濟增長;微觀視角上,圈域城鎮化發展的示范作用能以點帶面輻射全省,促進湖北省工業經濟向現代服務型經濟的轉型升級。本文擬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基于“互聯網+”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運用經濟學共生理論討論湖北省的圈域城鎮化發展模式問題,其研究可為湖北省乃至全國的圈域城鎮化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2圈域城鎮化發展模式
2.1共生理論與圈域城鎮化經濟學共生理論(SymbiosisTheory)及其核心機理認為: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中經濟組織之間、產業之間有類似于生物體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關系和交互融合滲透現象。經濟主體共生關系還存在多元化發展趨勢,共生形態不僅依存于同類產業內部的企業可能朝著產業邊緣化的“長尾”方向發展,而且不同產業的企業可以橫跨產業邊界,通過差異化手段得到嶄新的市場“藍海”領域。湖北省圈域城鎮化發展模式總體應以“互聯網+”經濟發展新常態為導向,發揮湖北省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制造業優勢、高科技信息產業優勢、交通與地理區位優勢,著眼于湖北省城鎮化空間布局的頂層設計,創建湖北省市、城鎮、鄉村多元共生,大型、中型、小型城市相互協調、均衡發展,經濟主體及產業多元化、低碳生態化、人與自然和諧的圈域城鎮化。
2.2湖北省圈域城鎮化發展模式
2.2.1一級城市以發展服務業為主,分層分類向虛擬經濟延伸為了避免圈域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重心偏移的現象,應抓住武漢市(一級城市)的龍頭作用,以發展服務業為突破口,向虛擬經濟延伸,充分發揮武漢的地理區域、交通樞紐、信息技術、文化教育、科技人才和工業基礎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建成以長江經濟帶為依托的高科技產業研究、產業孵化基地,以現代化金融、商務、物流、信息、旅游等產業為主體的生產性服務業基地,逐級形成對周邊中型城市(二級城市)和若干邊遠小型城鎮(三級城市)的立體交錯式、散點分布式的環形輻射“商圈”。在武漢市優先發展光電高科技產業、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的同時,進一步加大現代金融服務業、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等虛擬經濟發展空間,以虛擬經濟的乘數效應助推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能更好發揮資源、資產的配置效果,體現出實體經濟的市場價值。以武漢市虛擬經濟作為湖北省實體經濟發展的“杠桿”和“助推器”,打造武漢大都市在全國中部的金融中心地位,就能在湖北省形成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多元共同體,促進湖北省圈域城鎮化發展中虛擬與實體經濟共生系統的“進化”。
2.2.2二級城市以制造業為主體,梯度錯層向實體經濟發展湖北省作為全國商品糧和優勢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能源生產基地、重要原材料生產基地、有競爭力的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勞動力資源開發和輸出基地、重要的文化和旅游基地,具備追趕型經濟的“后發優勢”。在黃石、黃岡及鄂州東部一帶,可依托其鄰近武漢的區位優勢,借助沿長江、高速公路和鐵路的交通優勢,重點建設以新能源、建材為主的原材料生產基地,加強與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產業對接和合作,積極培育專用機械、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藥和港口物流等產業。仙桃、潛江、孝感、天門等城市,可以借助連接武漢、襄陽和宜昌的區位交通便利,依托湖北省農業基礎條件的獨特優勢,重點建設棉、糧、油、畜牧及水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同時發展以生活日化、紡織服裝、石油化工和鹽化工為主的化學工業生產基地。在咸寧和黃岡,打造綠色環保的農、林、水產品及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積極發展面向武漢城市圈為主體的周末旅游、休閑度假基地。
2.2.3三級城市以統籌協調為主體,就近就地向園區經濟發展“三級城市”輻射發展模式下的小型城鎮,可采取統籌協調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實現農村經濟、工業經濟與消費經濟就近就地向園區發展,形成以農業園區為基礎,以工業園區為支撐,以居住社區為依托,以資源的聚集、共享、融合、轉換為特征的“三區聯動”發展方式(圖1)。“三區聯動”發展關系中,居住社區是為工業園區和農業園區提供公共服務資源的“大后方”生活基地,以此基地為依托的城鎮化發展,可以促進多元行業共生和系統整體的可持續發展,如社區交通、通信、創業、文化、教育、科研、技術咨詢、休閑、醫療、衛生保健、娛樂、體育、商業百貨、金融保險、住房等消費居住一體的居民公共服務區間。農業園區是小型城鎮都市型農業發展的根本基礎,它承擔著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所需要的生產、生活、生態和服務“四位一體”的綜合功能。工業園區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就業崗位、解決當前農業富余流動人口勞動力轉移的關鍵,也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有力支撐。“三區聯動”發展的實質是把各自承擔不同社會職能的居住社區、工業園區、農業園區相互交融,集結成新的共生系統,并將新的大系統的功能進行拓展、延伸,它是共生理論“長尾”邊緣效應與“藍海”新市場的完美應用。
3結論及建議
3.1結論湖北省圈域城鎮化發展應在“互聯網+”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應以經濟學共生理論為基礎,采取“三級城市”為主導的分層分類、梯度錯層、就近就地的輻射發展模式,一級城市(如武漢市)以發展服務業為突破口,向虛擬經濟延伸;二級城市(如襄樊、宜昌市)分類錯層多元化發展,形成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聯合體;三級城市(如京山縣)形成農業園區、工業園區和居住社區“三區聯動”的發展方式,實現農村經濟、工業經濟與消費經濟就近就地向園區發展。
3.2建議(1)提升武漢城市圈綜合競爭力,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把握“互聯網+”經濟發展新常態,把握“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長江經濟帶這兩個國家層面的戰略機遇,進一步提升武漢城市圈的綜合競爭力,加快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軟件等高新技術產業和金融、物流、會展等現代化服務產業,利用武漢市交通樞紐網絡將產業鏈布局延伸到周邊的黃岡、黃石、鄂州等城市,充實二級城市的產業綜合承載能力。(2)強化“襄宜”城市群輻射能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強襄陽、宜昌兩個省級副中心城市的區域輻射能力,提升城市產業層次,拓展和完善城市功能,打破區域行政界線,科學整合“宜荊荊”、“襄十隨”城市群資源,實行集群發展,促進區域間城市功能互補與分工協作,打造優勢產業,全方位支撐產業發展和城鎮功能聯系,推進區域協調發展。(3)發揮小型城鎮綜合發展優勢,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加強對小型城鎮,特別是縣域中心鎮的政策扶持力度和財政支持力度,完善公共服務,充分發揮小型城鎮城市人居環境、生活成本低的比較優勢,強化小型城鎮的吸引和聚集能力。充分結合本地資源條件,促進特色產業、優勢項目就近就地發展,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區域競爭力強、宜居宜業的特色小型城鎮。
參考文獻
辜勝阻,李華,易善策.2010.均衡城鎮化:大都市與中小城市協調共進[J].人口研究(1):3-10.胡曉鵬,李慶科.2009.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共生關系研究———對蘇、浙、滬投入產出表的動態比較[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33-46.厲以寧,張維智,單忠東,等.2015.中小城市城鎮化發展模式研究———成熟度與質量評價[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宋洪遠,趙海.2012.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面臨的挑戰與選擇[J].經濟研究參考(28):19-27.湯進華.2013.城鎮化進程中上海市郊農業結構演進與評價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張貴.2012.中國城鎮化新探索:理論與實踐———以天津市“三區聯動”為例[C].天津:河北工業大學.張孝德.2012.城鄉兩元文明共生的中國特色城鎮化模式———基于新能源革命、民族文化與“三高技術”的三維分析[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5):104-108.
作者:王煊 單位:武昌理工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