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技創新對城鎮化發展的驅動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演城市規模擴張和城鎮人口數量增加所導致的資源與環境問題日益嚴峻,未來城鎮化發展必須處理好城鎮化與“生態”之間的協調,通過產業結構優化,改善能源結構,加強污染治理,走低消耗、低排放、資源高效利用的生態城鎮化發展道路,而科技創新無疑將成為驅動生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源泉。文章運用灰色關聯模型,通過對河北省科技創新與生態城鎮化發展的關聯性進行實證分析,揭示出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并就如何提升河北省科技創新能力,有效推動生態城鎮化發展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
近年來,中國城鎮化的高速發展正面臨資源環境問題的嚴峻挑戰。以河北省為例,2013年城鎮化水平已達到48%,但由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經濟增長模式導致河北省城鎮化進程中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和環境風險凸顯。水資源短缺、能源供求缺口大、環境污染嚴重,特別是空氣質量惡化等問題已成為制約河北省城鎮化發展的主要瓶頸。2013年河北省能源生產量僅占能源消費量的23.3%,能源供需缺口達23930萬噸標煤;且以煤炭為主(占88%)的能源消費結構嚴重不合理,導致空氣污染嚴重。2013年河北省SO2排放量為128.47萬噸,居全國第三位,其中工業排放占到了90%以上;廢氣中氮氧化物排放量為165.25萬噸、煙(粉)塵的排放量131.33萬噸,均居全國第一位。顯然,以單純工業化發展、城市規模擴張和城鎮人口數量增加為主要特征的城鎮化發展難以為繼,河北省未來城鎮化發展必須破解資源與環境的約束,處理好城鎮化與生態化的關系,以實現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城鎮化無疑是實現河北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而科技創新作為創新體系的核心內容,是破解資源、環境危機,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雙贏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是生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源泉。
一、生態城鎮化及特征
自黨的十八大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以來,國內學術界對新型城鎮化的研究頗為關注,圍繞新型城鎮化的內涵、發展模式與實現路徑以及如何走低碳、綠色的發展道路等形成了眾多研究成果。一些學者基于生態城鎮化理念,探討如何解決區域城鎮化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的協調問題,其中袁成達教授(2013)提出走中國特色的生態城鎮化之路;陳璇(2014)、黃荔梅(2013)、鄧大松(2013)、萬曉瓊(2014)等分別針對國家、省級層面生態城鎮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生態城鎮化的現狀評估與戰略選擇等問題開展研究;但是目前從創新驅動角度研究分析生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的研究尚不多見,主要有王蘭英(2014)從創新驅動戰略與城鎮化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研究,黃娟(2013)圍繞生態城鎮化與生態科技創新驅動進行了分析。在上述學者的研究討論中,生態城鎮化的概念逐漸形成。北京大學政府管理研究中心的袁成達教授(2013)認為生態城鎮化是指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統籌考慮城鎮建設與人口、環境、資源、產業等之間的關系,堅持從實際出發,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以城鎮總體生態環境、產業結構、社區建設、消費方式的優化轉型為出發點和歸宿,以方便、和諧、宜居、低碳為目標,全面建設綠色環境、綠色經濟、綠色社會、綠色人文、綠色消費的生態城鎮,實現人與自然相和諧、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城鎮化[1]。黃娟等(2013)提出生態城鎮化在產業經濟、城市交通、城市建筑、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等方面與傳統城鎮化存在明顯的區別,它是城鎮化在這些方面的生態文明轉型。所以,生態城鎮化具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有序等基本特征,它是實現人與自然相和諧、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城鎮化[2]。由此看來,融合生態文明理念,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才能稱其為生態城鎮化[3]。上述學者的觀點表明,生態城鎮化既是城鎮化發展進程的必由之路,也是探索破解城鎮化盲目發展造成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社會和諧等難題的一個創新之路。生態城鎮化具有四大特征,即:生態化、個性化、人本化和循環利用,而最基本的特征則為生態化,主要表現為:一是通過產業結構優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企業節能減排,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二是合理規劃城鎮布局,實現水資源、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加強對污染源進行治理,改善城鎮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建設綠色宜居城鎮;三是加強城市防洪、排水管道、污水集中處理以及生活垃圾處理等方面的城市公用設施、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引導綠色消費觀念,不斷提高城鎮的生態效益和生態化水平。為此,生態城鎮化的建設必須注重“生態化”的實施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和統籌發展,走綠色、低碳、環保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科技創新對生態城鎮化發展的內在驅動機理
在當今世界各國紛紛以創新驅動發展做為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提升國家競爭力、適應經濟社會需求深刻變化的重大發展戰略背景下,生態城鎮化的建設同樣需要創新驅動。科技創新作為創新體系的核心內容,是破解資源、環境危機,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雙贏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是生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源泉。首先,科技創新為產業結構優化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生態城鎮化發展必須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基礎,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目標。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其核心是對大量新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例如,發展新能源產業必須以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清潔煤技術及核能技術等創新為基礎。其次,科技創新為促進傳統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減少城市發展中的資源和環境消耗成本,實現從過度依賴“資源和能源紅利”的低水平“要素驅動”轉向依靠知識和信息的高水平“創新驅動”,提供必要的基礎[4]。這是因為無論是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管理等改造傳統產業,還是依靠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等技術來降低能耗、節能減排、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等,都必須以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為前提。最后,科技創新為治理污染,保護環境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目前生活垃圾無害化運輸處置是城鎮化進程中面臨的突出生態難題,而屢禁不止的秸稈焚燒、城市機動車尾氣排放等均成為空氣污染的重要根源。為此,必須加強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機動車尾氣凈化技術和污水處理技術等的開發與應用,為實現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態城鎮化建設奠定基礎。
三、科技創新對生態城鎮化發展驅動影響的實證分析
上述科技創新對生態城鎮化發展的驅動影響是否在現實經濟中得到體現,本文以河北省為例,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進行實證分析。
(一)灰色關聯分析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步驟灰色關聯模型是灰色系統理論(GreyTheory)的重要內容,該理論1982年由鄧聚龍教授創立以來,已經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灰色關聯分析是指對某一發展變化系統的動態過程發展態勢進行量化分析,其基本思想是根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相關因素的關聯程度[5]。如果曲線越接近,相應序列之間的關聯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二)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1.科技創新能力衡量指標科技創新是區域創新系統的核心。科技創新能力的高低對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目前,在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的選擇上,學術界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本文從研究目的出發,在參考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認為影響科技創新能力的因素應主要從科技創新的投入(人力、財力)、科技創新產出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考慮,并結合指標統計數據的可獲得性,重點選取了R&D經費占GDP比重、R&D人員全時當量、國內發明專利授權數、技術市場成交額等作為衡量科技創新能力的指標;研究的樣本區間為2005~2013年,所有數據來源于《河北經濟年鑒》(2011~2014年)和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2.生態城鎮化發展衡量指標生態城鎮化發展在城鎮化發展水平提升的過程中不僅強調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而且關注區域經濟內生增長能力的提升。生態城鎮化發展水平的衡量,不僅要體現城鎮化進程中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方面的內容,更要體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化”特征。為此,本文結合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和資源利用水平、環境協調發展水平等,選取了城鎮化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工業排放SO2、單位GDP能耗、城市日污水處理能力、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8項指標,樣本區間為2005~2013年。其中,單位GDP能耗的2005~2011年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但2012年和2013年的數據缺失,本文運用相應年份的能源消費量和按不變價格調整后的GDP計算得到;其它7項指標的數據全部通過查閱《河北經濟年鑒2014》和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獲得。本文所用河北省科技創新能力各因素指標與生態城鎮化發展各因素指標的全部數據參見表1。
(三)實證結果分析根據上述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的思路和求解步驟,本文以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指標序列R&D經費占GDP之比作為子序列X1(k)、R&D人員全時當量為子序列X2(k)、國內專利授權數為子序列X3(k)、技術市場成交額為子序列X4(k),并分別以生態城鎮化發展的各衡量指標序列為參考序列,即城鎮化率為參考序列X01(k)、第三產業占GDP比為參考序列X02(k)、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參考序列X03(k)、萬元GDP能耗為參考序列X04(k)、工業排放SO2為參考序列X05(k)、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參考序列X06(k)、城市日污水處理能力為參考序列X07(k)、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參考序列X08(k)。將科技創新能力的子序列分別與生態城鎮化發展水平的各參考序列建立灰色關聯模型進行分析,以此對河北省科技創新與生態城鎮化發展的相關性進行判斷。其各因子間的關聯度計算結果參見表2。表2數據顯示:(1)河北省科技創新能力的各因子與生態城鎮化發展各因子的關聯度均大于0.6,說明科技創新對河北省生態城鎮化發展的整體影響非常顯著,河北未來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科技創新為驅動。(2)科技創新能力因子中R&D經費占GDP之比對生態城鎮化發展的影響最為顯著,在與城鎮化發展進行灰色關聯分析的8個模型中,有5個關聯度排序第一(分別為0.935、0.880、0.846、0.868、0.928),2個排序為第二(0.928、0.898),且所有關聯度均大于0.8,說明R&D經費投入對生態城鎮化發展的驅動作用最為明顯。由此可見,加大科技投入是推動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基礎,任何新技術、新知識的開發與創造,都需要大量財力支撐為前提。(3)R&D人員全時當量對生態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同樣至關重要,在與城鎮化發展進行灰色關聯分析的8個模型中,有3個模型的關聯度大于0.9,其他均大于0.8;同時,在8個模型的關聯性分析中,R&D人員全時當量與生態城鎮化發展各因子的關聯度有3個排序為第一(分別為0.865、0.939、0.929),說明科技創新的人力投入對城鎮化的影響非常大。其原因在于,科技活動的開展最終是由人來進行的,優秀科技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最重要資源。(4)在8個模型的關聯性分析中,技術市場成交額的關聯度均大于發明專利授權數的關聯度,說明技術市場成交額對城鎮化發展的影響遠大于發明專利授權數的影響。由此表明,新技術、新發明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固然重要,但技術創新只有通過有效的市場轉讓、真正投入到生產經營活動中,才能有效發揮其價值,帶動經濟社會的進步。可見,加強科技創新市場環境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述實證分析的結果,可以由目前河北省科技創新能力低下以及生態城鎮化水平相對滯后的現狀得到進一步詮釋。近來年,河北省以加快發展重化工業為引領帶動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也使城鎮化水平得到提升,2014年城鎮化率已達49%,但仍低于全國54.77%的平均水平,更是與北京(86.4%)、江蘇(65.2%)等發達地區存在明顯差距。從生態城鎮化發展的總體情況來看,河北省與北京、江蘇等地區乃至全國存在著巨大差距。以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廢氣中SO2和粉塵排放量、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等指標為例,2014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分別為:河北37.2%、北京77.9%、江蘇46.7%、全國48.2%;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為:河北86.6%、北京99.6%、江蘇98.1%、全國91.8%;廢氣中SO2和粉塵排放量分別為:河北118.99萬噸和179.77萬噸、北京7.89萬噸和5.74萬噸、江蘇90.47萬噸和76.37萬噸。就河北與江蘇對比來看,人口總數相差不大,但江蘇省地區總產值是河北省的近2.5倍,污染卻明顯低于河北省。由此可見,河北省城鎮化發展中“生態化”水平嚴重不足。與此同時,就科技創新能力而言,河北省同樣與北京、江蘇等地存在巨大差距。以R&D經費占GDP之比和技術市場成交額指標來看,2014年R&D經費占GDP之比分別為:河北1.07%、北京5.95%、江蘇2.54%、全國2.05%;而技術市場成交額分別為:河北29.22億元、北京3137.19億元、江蘇543.16億元。可見,無論是科技創新投入還是科技創新市場環境方面,河北省都遠遠落后于北京和江蘇地區。
四、科技創新驅動河北生態城鎮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上述實證分析得出如下結論:第一,河北省科技創新能力較低是制約河北省生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原因;第二,河北省科技創新能力與生態城鎮化發展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性;其中,R&D經費投入和人力資源投入對生態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尤為明顯。實現科技創新驅動生態城鎮化發展的關鍵在于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目前,河北區域創新能力相對落后,在全國31個省市的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僅為第22名[7]。本文的研究結論對于進一步提升河北省科技創新能力,有效推動生態城鎮化發展具有較強的政策意義。第一,強化創新意識,加大R&D經費投入。針對目前河北省R&D投資占GDP比重較低的現實,應加大政府在創新上的投入,提高R&D經費占GDP之比達全國平均水平以上;研究以政府科技投入帶動全社會投入的方式方法,有針對性地謀劃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推動全社會R&D水平的快速提高,為科技創新驅動生態城鎮化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第二,重視科技人才培養和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科技活動人員投入是生態城鎮化發展的長期要素,科技創新人才作為科技活動的核心動力,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和流動性。因此,必須重視和完善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種創新人才的積極性,留住并吸引更多國內外優秀的高技術人才進入本地區,為提升河北創新能力構筑堅實的人力資本基礎。第三,優化科技創新發展環境,完善科研成果和技術交易市場建設。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是開展創新活動的前提和保障。目前,河北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水平較低,嚴重制約了科技創新對生態城鎮化進程的驅動作用。為此,應進一步完善創新導向的政府與市場關系,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市場應用促發展的良好市場環境;建立和強化鼓勵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激勵機制,大力推動科技研發服務、技術服務、知識產權服務和科技中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促進各類專利和技術在企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和轉化,有效推動生態城鎮化的良序發展。第四,改善要素市場環境,加快資源價格改革,搭建創新驅動的平臺。一是要建立公平的市場準入規則,創造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平等獲得創新資源的市場環境和機制。二是加快重要資源價格改革,建立反映資源稀缺性和環境影響的資源價格體系,利用市場機制推動和引導企業創新;如果土地、資本、資源、環境等要素的價格機制健全了,能夠真實反映其稀缺程度、供求關系,它們就能被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領域,就能被集約節約使用,相關科技創新也會在需求的刺激下不斷涌現。
[參考文獻]
[1]袁成達.走中國特色的生態城鎮化之路[DB/OL].[2013-07-21].
[2]黃娟,李櫪霖.生態城鎮化及其生態科技創新驅動[J].管理學刊,2013,26(4):22-27.
[3]萬曉瓊.生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道路[J].區域經濟評論,2014(5):130-132.
[4]趙崢.科技創新驅動中國城市發展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3(3):98-101.
[5]江景星.湖南省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分析[J].湖南社會科學,2010(5):135-137.
[6]鄭凌霄.科技創新投入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關聯性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25(12):176-178.
[7]柳卸林,高太山,周江華.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作者:孫麗欣 張國豐 單位:河北地質大學 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