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型城鎮化建設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過程中,新媒體可發揮積極作用,依據自身特點,結合地方城鎮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彰顯其議程設置功能,從認知層面效果、中長期社會效果以及環境再構成傳播理念上加強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引導、宣傳和政策解讀,最終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高效、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議程設置;城鎮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建設在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新媒體的先天優勢可被充分利用。如何發揮其優勢,使之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需要格外重視其議程設置功能。
一、“議程設置功能”理論
“議程設置功能”是美國傳播學家D.L.肖和M.E.麥庫姆斯最早提出的。1968年美國第46屆總統選舉時期,正處在民權運動不斷興起,國家陷入暴力分歧和越南戰爭的困境之時,總統正常選舉尤為困難。D.L.肖和M.E.麥庫姆斯兩位傳播學家對北卡羅來納州選民做了一項調查,就傳播媒介的選舉報道與選民選舉結果的影響關系問題,在1972年《輿論季刊》上發表了一篇《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論文。其主要觀點為,選民總統選舉意愿與大眾傳媒反復強調報道之間,具有高度的對應關系,大眾傳媒的“大事”報道,在受眾的意識當中同樣也作為大事來反映。麥庫姆斯和肖認為,這種高度的對應關系,使得大眾傳播具備一項新的“議程設置”功能,傳播媒體顯性的、強勢的宣傳攻勢,深深影響大眾對問題重要性的認知與判斷,令公眾主體心中形成潛在的“議事日程表”,上面記錄著對當前各事項以及每一事項的重要性的判斷,和對解決這些事項的優先序次的判斷。
麥庫姆斯和肖的“議程設置功能”理論主要有如下三個特點:第一,著眼于認知層面上的效果。傳播效果可分為認知、內化和實踐三個層面,“議程設置功能”是大眾對問題重要性的認知與判斷,位于整個過程起始階段的認知層面。這個層面是對主體思考的問題施加影響,通過大眾媒體的強勢宣傳,引領民眾關注和思考重要的問題。由此,傳播效果就是一個循環發生和深化的過程,認知層面效果對內化和實踐兩個層面會產生聯動作用。第二,考察中長期、宏觀的社會目標。傳播目標在時空上,存在短期、中長期和長期三大對象,“議程設置功能”所關注的對象,屬于中長期的宏觀的社會客體,具有一定的時間跨度和綜合性的目標追求,而非個別媒體短期宣傳活動關注的對社會客體所產生的短期效果,關注整體性大眾傳媒在系列強勢宣傳中產生的綜合傳播效應。第三,提供“再構成”式媒介觀。傳播媒介的宣傳報道是媒體人有計劃有目的的再創造性活動,他們依據自己獨有的價值觀,從眾多的素材中選取直達目的的傾向性元素,對其進行再加工處理,集成創新,采用有效傳播方式呈現給受眾。這一傳播媒介的“環境再構成”傳播,是媒體“議程設置功能”的一種媒體人的新媒介觀的受眾傳播,它不是“鏡子”式的直接反應,而是經過媒體人對宣傳材料構成進行的再創造。如今,大眾傳播是民眾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無論這種“再構成”是對當下環境的客觀反映還是虛假反映,都會影響民眾對周圍環境的認知和判斷。
二、如何運用新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媒體傳播具有及時、快捷、信息滲透力大的特點,被廣泛運用在各個領域。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可依據新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利用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媒體傳播的及時性、新鮮性、廣泛性來為其服務。
(一)加強認知層面解讀,提高民眾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視程度
科技的快速發展,使新媒體在互動性方面高度完善,新媒體點對點、點對面的傳播形成對每一個事件和消息的議程設置效果。對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群眾必須了解新型城鎮化具體是什么,與過去所推行的城鎮化有什么區別,同城鄉發展一體化、農業現代化的關系是什么,城鎮發展遵循的客觀規律是什么,怎樣積極穩妥地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新媒體是大眾傳播工具,具有快速、廣泛的傳播能力,有責任承擔對這些問題的艱巨的傳播任務,深入淺出地進行解讀,幫助廣大群眾了解、掌握這些問題。要完成這樣艱巨的任務,對著新聞稿照本宣科顯然不夠,需要媒體人設置議程,確定選題,運用多變靈活的解讀形式和通俗化、大眾化的語言,把深奧前瞻性的理論或概念傳達給群眾,使群眾能聽懂、看懂、能理解新型城鎮化建設到底是什么。如運用手機報、網絡視頻、數字電視等開設“說新聞”“聊新聞”“政策解讀”等欄目,通過對同一個問題在多處強調,提高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幫助受眾解讀十八大報告中所提出的“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深層次問題。使不管“硬道理”還是“軟處理”變得更加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引導社會公眾參與互動的說、談、聊、侃以從中了解大道理、看清新形勢、掌握方向,藉此激發民眾的使命感、緊迫感,責任感,調動他們的一切熱情,使其參與到新型城鎮化建設潮流中。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規劃圍繞環境生態、適宜人居、交通完善、養老服務、特色產業、資源節約等可持續發展理念,注重規劃品質,提高規劃水平,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提供優質服務及技術支持。新媒體利用各種途徑和方式方法,把各種規劃、制度、原則傳達給市民,增強傳受之間的親和互動,提高媒體的傳播力,加強城鎮化建設的透明度和執行力度,為吸引民眾的支持和參與打好基礎,也為招商引資作第一手準備。
(二)堅持正確引導,實現良好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傳播中長期效果
新型城鎮化建設應是全面的、可持續的建設,需從社會、產業經濟、環境資源、科技革新等方面來迎接新型城鎮化建設所面臨的挑戰,要密切關注如下幾個方面,即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實現智慧資源共享;借助新媒體,釋放社會生產力;重塑城鎮職能,激發中小企業活力;加強環境與社會責任感,推動新城鎮全面健康發展。新媒體應強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報道宣傳,運用正反面典型案例來引導。派遣精兵強將到一線去見證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的最新動態,考查城鎮規劃和布局的科學性、產業發展方向和進度、社會服務動態、吸納就業能力、人口承載功能、戶籍制度改革等等,并作熱情客觀地報道,實現城市農業人口市民化的有序推進和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實現新媒體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正面引導功能,達到中長期的宣傳效果。新媒體在堅持正面宣傳的同時,不能忽視存在的問題,還要發揮好輿論監督功能。我國在改革開放后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許多社會問題,如人口基數過大,人口老齡化和未富先老,城鎮養老壓力加劇,城鎮農村貧富差距過大等。從社會結構看,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中等收入者,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過高,而淪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者;對弱勢群體的保障措施力度不足,收入分配差異程度高,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低收入階層因無法享受優良的教育資源,從而陷入結構性貧困的困境;城市農民工因教育機制的缺失而難以轉化成城市熟練技工等等問題,使城鎮化進程難以實現健康、良性發展。新媒體運用議程設置功能對這些問題發揮有效的揭示、導向作用,引起新型城鎮化建設者的警覺、重視,規避因盲目追求政績或急于求成而導致新問題出現。如片面追求基礎設施建設,盲目投資,造成新型城鎮化走樣;不堅持以人為本新型城鎮化理念,忽視制度改革以及持續性的投資;集資借債、人為造城、大拆大遷、房地產化等等。作為新媒體有責任有義務進行輿論監督,并請專家學者進行分析、評論、論證,使被報道對象認清問題、心服口服,接受監督并進行積極整改,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序健康發展。
(三)適當取舍,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再構成宣傳
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決策和操作不當會導致新問題的出現,如公共服務建設等大量負債,高利借債無法如期償還;一些地方房地產化、大拆大遷對農業帶來的沖擊;城市綜合承載力不足,上學難、就業難、看病難、拆遷安置難、交通運輸難、環境生態整治難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與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社會的穩定。新媒體要發揮他的社會職能,根據自身的價值觀和報道方式,從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現實環境中選擇出它們認為重要的層面,進行加工整理,賦予一定的結構秩序,然后以自己的方式提供給受眾,從而影響到人們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再認識和判斷。新媒體需要了解,傳播對象的不確定性越高,受眾的導向需求越高,傳媒的影響力就更容易發揮。把握這一要義,新媒體與政府的配合具就有了良好切入點,能夠共同直面矛盾,化解矛盾,搭建政府與民眾溝通對話平臺,提升民眾的自信力,讓民眾切身參與到建設中來,表達訴求,反映心聲。政府也能有的放矢,對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解讀更是自然順暢。新媒體與政府的互動努力對于凝聚民心,聚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社會力量,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健康全面發展至關重要。
(四)均衡各方力量,釋放社會力
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培育各種社會力量,凝聚各種科技力量,運用各種科技手段,煥發社會基層組織的活力,特別是群眾自治組織,是政府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有效補充力量。更重要的是,善待這些組織或一方群眾的利益訴求,能讓更多民眾更積極地參與到城鎮建設獻計獻策的隊伍中,增強政府與經濟建設的活力。新媒體通過不同的渠道和方法,將社會各階層的意見、觀點表達出來,并引起他人關注,起到聯絡、溝通和協調作用,使社會各階層有平等交流的機會,達到相互認知和尊重,共同致力于社會的穩定發展。新媒體的有效參與,對公有部門傳統經營管理方式形成了巨大壓力,迫使政府建立公開、公正、公平服務理念,公共決策也向透明化、公開化、智能化方向邁進,實現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均衡發展,實現跨部門協作,突破行政、企業的慣性壁壘。政府部門也及時主動出擊,利用新媒體平臺更多信息,實現政民互動、政企合作、問政施政等舉措。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符合我國的國情,既要看到前景、也要看到問題,不要被問題嚇倒,導致出現慵官懶政、明哲保身、消極觀望、不作為等現象。要防止好大喜功、急于求成、亂鋪攤子、搞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認識到大力提高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首要目標,要完成這一目標,一方面需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適應時展,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公共服務業,發掘新的消費熱點,開創新興消費產業,特別是要解決農民工進城后的就業問題、子女上學問題及醫養問題;另一方面需致力于發展生態、環保的新技術,提高城市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型城市發展路子,最終實現新型城鎮化的最完美發展。
三、結語
新媒體要把傳播對象作為自己的“衣食父母”,力求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宣傳報道更溫暖、更感人,使報道內容潤物無聲、水到渠成地被群眾接受、認可,進而在中長期傳播效果和內容重構中,最大程度地提升新媒體的傳播影響力。新型城鎮化建設也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積極高效地激發各種潛在或顯在的生產力元素,順勢而動、乘勢而上,釋放城鎮化的內在潛力,催發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在實踐中求創新,創新中求發展,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全面、健康發展,體現出新型城鎮化的最大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鄧昭華、王世福.城鎮化視角下的“智慧城市”思辨[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57-61.
[3]洪磊.城市臺如何運用廣電節目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J].中國廣播,2014,(11):80-82.
[4]張筠.和諧社會視角下中小城市的城鎮化建設研究———以湖北省仙桃市的城鎮化建設為例[D].武漢工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5):11-17.
作者:黃紹麗1徐旭開2 單位:1.2.青島濱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