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型城鎮化建設下工業遺產的再生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2016“一帶一路”國際貿易十大潛力支點城市排名中,浙江省義烏市名列第三。義烏老車站文創園既是當地文化衍生的載體,又是文化體驗和商業延伸的地標。筆者立足于新型城鎮化建設這個大背景,挖掘城市文化底蘊,以義烏“老車站•1970”文創園方案為例,通過分析其方案,對工業遺產再生利用方法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工業遺產;再生;文化創意產業
0前言
城市工業遺產是在城市工業化發展道路中遺存的與工業文明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1]。由于大量傳統工業先后遭遇行業衰退和逆工業化過程,一些經歷優秀的工業遺產在房地產開發中遺棄或拆毀。較多城市通過工業遺產的改造和更新,深挖歷史,看到工業遺產的掘金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帶動旅游業、商業等整個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對城市工業遺產進行合理的保護與開發,提出經濟發展、城市功能、生態環境三者相協調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模式,構建新型的城市文化形象,是工業遺產保護領域的重要課題[2]。
1工業遺產的產生背景
工業遺產保護運動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2003年,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通過的《下塔吉爾憲章》中對工業遺產的定義是:具有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社會意義、建筑或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3]。我國工業遺產保護意識較為薄弱。在舊觀念的影響下,許多有潛力成為工業遺產的廠區、設備遭到破壞、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開發項目。從國家到地方關于歷史文化保護的現行法規中,未設置專門的工業遺產保護的條款,目前只有很少部分的工業遺產建筑列入文保單位,由于缺乏法制的保護,不少有歷史價值的工業建筑面臨危險[4]。新型城鎮化建設腳步加快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失去功能的舊廠房、倉庫,逐漸淪為廢棄、空置的老舊廠房,卻占據著城市的中心位置,對其改造勢在必行。
2新型城鎮化建設所帶來的機遇
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提出了新型城鎮化建設,旨在取代傳統城鎮建設在城市極速膨脹,城鄉發展不協調,城市的生態、生產、生活體系出現嚴重問題等關鍵性矛盾上的無力性[5]。在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工業遺產面臨著怎樣的命運,在沉寂中消失或是改變后重生?隨著“城市復興”意識的崛起,義烏“老車站•1970”文創園將“時尚•創意•生活•美學”與20世紀70年代老廠房緊密結合,改造成新型文創產業綜合體。為了統籌城市經濟高速發展與城市用地開發與建設,并兼顧城市迅速膨脹對城市生態、生產、生活所帶來的影響,對一些出于邊緣狀態的工業遺產進行再利用與改建開發,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一種靈活手段[6]。對于義烏商貿城來說,尋求工業遺產與環境相融合,積極促進對工業發展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文化價值的保護、整合和發揚,是新型城鎮化工業遺產再生的重要戰略之一。
3義烏“老車站•1970”文創園項目解讀
3.1項目建設背景
義烏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我國首個縣級市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7],是一座具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是享譽海內外的國際商貿名城,是我國的第十個經濟特區。義烏目前旅游、文創精品展示、文化體驗功能地塊分散,缺乏一個文化衍生功能集中的地方,需要打造出一個屬于義烏獨有的“文化硅谷”,來展現義烏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此背景下,義烏“老車站•1970”文創園應運而生。
3.2項目概況
義烏“老車站•1970”文創園位于義烏市城中北路135號,毗鄰賓王商貿區、孝子祠公園、義烏市博物館、大都置業小區,交通便利,配套齊全,文化底蘊深厚,區位優勢明顯。園區地處義烏老火車站地塊,所在地原為義烏登峰機械廠、義烏老火車站中轉倉庫,大部分是20世紀70年代所建,廠房、倉庫保留相對完好。
3.2義烏“老車站•1970”文創園改造思路
1)理論指導。打造義烏第一個文創慢生活區———義烏第一個大體量的花園式文創街區,義烏市政府重點推動的文創項目之一,一個集藝術、文化、生活等于一體的泛創意文創園區。根據整體定位,打造全民的“天工之城”、夢想之城。文創園充分借鑒其他城市的文創園的設計理念,結合義烏本土的人文、經濟和社會發展要素,關注文創產業與城市文化的關系,搭建一個文化藝術氛圍濃厚、創業氣息獨特的更符合城市生活的基地。
2)廠區改造。“老車站•1970”文創園包括原登峰機械廠、老車站迎春巷3號、郵電弄堂周邊配套等3個區塊,占地總面積約60畝(1畝≈666.67m2)。改建后的使用面積約40000m2,可容納200家文創業態。
4“老車站•1970”文創園的廠房改造本項目
以留住城市記憶,發揮老廠房的新功能為目的,在不改變老廠房結構的前提下,通過“修舊如舊”的理念對原有建筑進行修整,同時保留廠區內的古樹和部分綠植,將工業遺產轉化為文創產業的新載體,營造舒適、自然的人文環境,成為體驗城市慢生活的首選地。
4.1外立面穿插新建筑
在廠房外立面設計連續界面的新建筑(見圖1),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加入新的元素,可以鮮活局部創業園區,新建筑設計成休閑場所或商業零售的店面。
4.2立面插入小尺度構筑物
對原有的建筑進行外立面設計(見圖2(a)),加入小尺度建筑元素,凸出外墻的磚砌筑柱子,可豐富原有立面,使原本立面有凹凸節奏變化;凸出外立面的老虎窗,二層的鋼結構休憩平臺,豐富立面的同時增加創意園區的美觀性趣味性,在統一中富有變化。
4.3立面整體改變材質
將原有廠房石墻立面替換為透明材質(見圖3),既增強了視覺通透性與采光效果,又賦予老廠房新的使用功能。
4.4山墻面的處理
廠房山墻面上的一些亂搭亂建的違章房(見圖4(a)),在進行再生改造時,移除這部分建、構筑物,恢復山墻原有風貌,并在原有山墻面基礎上進行特色設計改造,給造訪者直觀的印象,增加創意場地的識別性。
4.5步行小巷“老車站•1970”文創園內,文藝弄堂區塊現狀
廠房之間道路較為狹窄,道路兩側廠房較為封閉,中間建筑物空間較為壓抑,難以形成互動圖。為提高創意園區的游覽性和趣味性,在相鄰的建筑間創造出3~4m的帶玻璃頂的半封閉步行小巷,從而為園區提供探索和游覽路線。
5結論與展望
本文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結合地方人文環境,采用創意產業園模式,對原有廠房建筑群的功能進行改造,對空間模式及空間肌理進行有效整合,對單體建筑加以設計改造,發揮其空間特色,將其改造為創意產業建筑群。通過義烏“老車站•1970”文創園改造項目,實踐方法的可行性,為工業遺產的再生尋找科學依據和改造思路,以期為同類研究提供依據和借鑒。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綠色產業,以人的創意作為基本要素,很好地契合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目標,與新型城鎮化之間具有天然的內在聯系。
參考文獻:
[1]于玉龍,張偉一.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J].山西建筑,2010,36(6):22-23.
[2]俞孔堅,方琬麗.中國工業遺產初探[J].建筑學報,2006,53(8):14-17.
[3]樓志明.義烏打造商貿文化創意產業園區[N].金華日報,2016-07-20(1).
[4]鄭娜.國外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模式[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12-25(7).
[5]閻樹鑫,董衡蘋,黃淑琳,等.新型城鎮化與城市規劃[J].城市規劃學刊,2013,57(5):102-103.
[6]鮑楓,沈頌東.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評價與集聚水平的關系分析[J].當代傳播,2013,29(1):88-90.
[7]張建融.購物旅游發展問題研究:以義烏小商品市場為例[J].旅游學刊,2007,22(10):37-38.
[8]吳紅蕾.實現文化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的探討[J].經濟縱橫,2014,30(7):42-44.
作者:馬巧敏 單位: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