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型城鎮化下的農村生態治理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一方面,城市工業企業開始向農村地區轉移,隨之也將企業污染帶到農村地區;另一方面,農村自身鄉鎮企業蓬勃發展,也對農村環境也會產生一些污染。加之農業污染、生產生活污染等問題給農村生態治理帶來了嚴峻挑戰。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對策來解決農村生態環境污染,提升農村生態治理水平,改善農民生活環境。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農村生態治理;問題;對策
城鎮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聚集,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結構調整,同時也深刻影響了人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應該與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保持一致,同時在吸納農村人口過程中,還要統籌考慮本地區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如果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過分強調規模和速度,而沒有充分考慮本地區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則會造成城鎮化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形成區域性的生態環境破壞[1]。可以說,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城鎮化的現實意義,同時也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思想,扎實有效的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化對于農村地區而言,一方面,能夠為“三農”問題解決提供途徑,促進農村地區協調發展,拓展農民就業路徑,發展農村鄉村旅游,實現鄉村振興。但另一方面,由于新型城鎮化建設,導致大量企業向農村地區轉移,加之,農村地區基層政府管控不力,會給農村地區帶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農村生態治理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一、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農村生態治理現狀
當前,我國城鎮化已經進入關鍵階段,城鎮人口已經超過7億人,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0%。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在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助力同時,也給我國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諸如水污染、空氣污染和農業污染等各種問題,給我國農村生態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由新型城鎮化帶來的農村生態治理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自然生態治理;第二層面是生產投入生態治理;最后一個層面是農村生活環境生態治理。在自然生態治理方面,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工業企業和農業自身會對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產生污染,對于自然資源而言,一旦受到污染不僅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同時也會影響農產品質量。特別是很多時候為更好滿足城鎮需要,還需要將農村地區水資源和耕地資源讓渡給城鎮,來支持城鎮發展。在農業生態治理方面,伴隨城鄉二元制被打破,更多資源開始向農村地區流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可以使用更多化肥和農藥,一旦使用過量不僅不利于農業生產,同時還可能產生環境污染。同時,農田薄膜、農作物秸稈等問題也應該得到有效處理,否則就可能產生嚴重污染。在生活生態治理方面,數據顯示,農村地區生活污水處理率僅為11%,多數農村地區基本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生活污染隨意排放。同時生活垃圾處理也非常低,我國現有1.15萬個鄉,其中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僅為63%,其中無害化處理率僅為15%,這也對農村生活生態治理提出了很大挑戰[2]。可以說,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農村生態治理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科技能力明顯提升,大量化學投入品為農業高產量提供了保障,但同時也給土壤和水帶來了一定污染。相對于城鎮而言,當前農村生態治理還沒有被重視起來,農村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不僅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也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
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農村生態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與城鎮發展之間聯系更為緊密,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僅為農村帶來了更多可以利用的資源,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但同時也給農村生態治理帶來了很多問題,農村生態治理問題不僅僅是新型城鎮化帶來的嚴重后果,同時也涉及到政府、社會、農民、企業等多個主體,在具體表現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農村生態治理理念滯后。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政府將更多精力放在城鎮化建設上,而對于農村生態治理重視程度不夠。一方面,受到國家政策影響,政府將工作精力更多投入到城鎮生態環境治理之中,不但在組織機構設置上更加完善,同時在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上也有所傾斜,這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城鎮生態環境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另一方面,隨著城鎮污染企業向農村地區推進,給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污染,雖然國家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試點鄉村的生態環境工作,但從整體看,我國多數農村生態環境仍然面臨嚴峻的治理形勢,環境污染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和解決。而造成二者明顯差異的原因在于政府行政考核過程中,城鎮生態環境治理情況成為地方主要領導考核的重要內容。因此,政府主要領導為了考核過關獲得上級領導表揚,一定會向城鎮生態環境治理投入更多資源,同時政府會將城鎮的一些污染企業向外搬遷來減少城鎮環境污染,這就導致了城鎮環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而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則愈演愈烈。此外,雖然近幾年,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在廣大農村宣傳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但由于多數農民已經習慣傳統生活方式,對于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又沒有按照政府要求執行,加之當前農村生態治理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導致當前農村生態治理效率低、效果差。
(二)農村生態治理資源投入有限。雖然當前國家非常重視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但相對于城市而言,顯然當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資源投入還明顯不足。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治理[3]。盡管當前國家財政在鄉村振興戰略引導下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但相對于農村生態治理需要還存在明顯差距。特別是在污水處理方面,農村地區幾乎沒有相應的污水處理資金投入和污水處理設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農村污水對環境的污染。當前我國對于污水投入絕大部分都用于城市和鄉鎮,而對于農村投入還不到總投入的1%,同時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維護等方面,農村投入也要遠遠落后于城鎮。除了污水投入以外,由于政府對農村企業監管不力,很多農村企業在工業廢水排放、廢氣排放等方面都嚴重超出國家標準,由于缺少相關監管,這些企業也對農村生態造成了嚴重污染。特別是很多企業可以利用資金對生產技術進行提升,實現廢水廢氣循環利用,但由于政府監管不力這部分資源就沒有投入到農村環境治理之中,轉而成為企業收入和政府財政。可以說,當前農村生態治理資源投入有限,是造成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重要根源。特別是政府在權衡城鎮與農村生態治理之中,更多考慮的是城鎮生態環境,而忽視了農村生態治理。
(三)農村生態治理制度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一方面,國家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對于農村環境問題實行連片整治,并投入了一定資金,購置了一批農村生態治理設備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并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由于缺少相應的農村生態治理設備和相應管護機制,導致設備在運行過程中缺少有效的管護和維修,一旦設備出現損壞就可能出現閑置和浪費現象。造成資源浪費的主要原因在于國家沒有出臺相應的資金配套政策和政策執行體系,地方政府在落實過程中舉步維艱,同時,個別地方政府對于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重視程度不夠,相應配套措施少,同時也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導致農村生態治理設備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當前農村生態治理還缺少系統的評估和監督機制,要想確保農村生態治理得到有效落實,就必須對其進行評估和監督,但由于相應機制的缺失導致很多資源和資金并沒有運用到農村生態治理之中,個別地方政府轉而將這部分資金用于其他方面建設。此外,當前我國農村生態補償機制還沒有形成體系,雖然國家先后出臺了多項措施指導農村生態治理工作,要堅持以綠色生態為指導加強農村生態補償機制落實,但由于指導意見和改革方案更多是從宏觀層面對農村生態治理進行推動,對于農村生態治理微觀層面還缺少具體指導意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生態治理的穩步推進。
(四)農村生態治理技術支撐還相對薄弱。在生態治理過程中既需要政策和資金投入,同時也需要先進的科技投入來實現節能減排,緩解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但從當前我國農村生態治理技術支撐看,還沒有具體到農村生態治理的各個環節,相應的生態治理技術都比較薄弱。諸如,在自然資源集約化利用方面,不僅需要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同時也需要對多種技術進行有效整合,對自然資源進行高效利用[4]。但從具體實施效果看,由于國家對農村生態治理技術資金投入有限,加之相應政策引導并沒有將社會資本引入到農村生態治理技術領域,導致相應技術研發要滯后于經濟發展,同時也滯后于當前農村生態治理。以農作物秸稈焚燒為例,當前國家為了改善空氣環境,在全國各地開展了農作物秸稈技術應用推廣。從生態角度看,農作物秸稈還田有利于改善土壤質量,提升農產品品質,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但由于相技術還不夠成熟,特別是東北地區冬季時間相對較長,農作物秸稈還田在短時間難以腐化,不利于開春農作物種植,同時也增加了農民的農業投入,導致很多農民在缺少政府資金補償前提下不愿意進行秸稈還田,而是選擇在開春季節這些秸稈焚燒,而由此造成了很嚴重的空氣污染,同時也不利于周邊農村的生產安全。近年來,由于秸稈焚燒引起的火災不勝枚舉,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重大損失,但由于農作物秸稈還田還不夠成熟,很多農民不得不冒此風險在春季進行秸稈焚燒。
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生態治理實施對策
新型城鎮化就是要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實現農民的“市民化”待遇。因此,必須有效推進農村生態治理,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讓農民過上藍天白云的生活。在新城鎮化背景下,要以問題為導向,針對當前農村地區存在的生態治理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生態治理對策,進一步優化農村地區生態環境。
(一)堅持五大發展理念來開展農村生態治理工作。五大發展理念既是“十三五”規劃的總體思想,同時也是我們落實農業農村工作的精神引領,協調、綠色作為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對于我們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開展農村生態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協調發展就是要求我們在開展農村生態治理工作中,要堅持統籌協調原則,既要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保證城鎮居民的生態環境,同時也要兼顧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治理問題,特別是在政策制定和資源利用上面要平衡城鎮化與農村之間的關系,盡量確保城鎮化和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讓更多的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特別是在政策落實過程中,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職能,不斷激發各個農村生態治理參與主體積極性,主動投入到農村生態治理工作之中,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村生態治理模式,進一步提升農村生態治理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在開展農村生態治理過程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處理好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之間的關系,要將農村生態治理工作納入到城鎮未來發展總體布局之中,特別是地方政府要按照國家相關政策和法律要求將綠色發展作為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積極推動和協調各個部門,既要確保分工協作,也要打破各自為政的工作局面,積極圍繞農村生態治理問題建言獻策。特別是要加強農村地區的鄉鎮企業管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最重要頑疾就是鄉鎮企業的污染排放,因此是環境監管部門要充分發揮監管職能,對于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要堅決予以淘汰,要敢于向污染企業開刀,主動承擔政府職責,確保農村環境得到有效維護[5]。
(二)加大對農村生態治理的資源投入。當前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這些地區如果不加大政策引導和資源投入,是很難改變生態現狀的。特別是很多重污染企業選擇遠離城市的偏遠農村,這些地區本來就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加之個別地方政府為了經濟利益不顧農村地區環境保護,大量廢水、廢氣、廢渣污染給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僅僅依靠農村自身力量是很難改變本地區的生態現狀,因此政府必須加大對這些地區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一方面,要針對當前農村生態治理現狀出臺更為系統的生態治理政策體系,既要包含受損失的農民環境補償問題,也要包含污染企業的處置問題,同時也要將政府履職和監督職能問題納入其中,只有將各個主體之間的權責關系進行明確,才能確保政策在落實過程中不變形、不走樣。同時,還要加大對農村生態治理的財政投入,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工業已經能夠實現反哺農業,但在具體資源流動過程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制約,真正能為農村利用的資源還相對較少。這就需要政府通過更多的財政投入來支持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確保所投入的各項措施和環保設施能夠得到有效利用,真正的發揮生態環境治理設施應有作用[6]。
(三)進一步完善農村生態治理制度體系。只有在完善的制度體系指導下,農村生態治理各個參與主體才能夠分工協作、密切配合,進而推動農村生態治理工作有序進行。政府應該從農村生態治理實際角度出發,構建和完善部門工作協調機制。從本質上看,農村生態治理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政府部門相對較多。因此有必要從國家層面構建相應的領導機構,成為相關部門有效銜接和溝通平臺,同時也能夠更好的監督相關部門責任落實,推動農村生態治理工作不斷向前。同時還應該立和完善環保設施運營機制,當前國家在農村地區投入了很多環保設施,但在使用過程中還缺乏制度監督,因此有必要將農村地區環保設施運營管理納入到制度體系之中,確保其能夠正常運轉,并發揮其應有作用。同時還應該針對農村生態治理主體建立行之有效的參與機制,只有農民真正參與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之中,才能夠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進農村生態治理工作。此外,國家應該針對當前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對農民造成的損失,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生態補償機制,確保農民的切身利益能夠得到有效維護。總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對于農村生態治理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因此我們應該在農村生態治理過程中把握機遇迎接挑戰,針對當前農村生態治理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對策。特別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創新,借助科技力量來進一步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企業環境污染,引導農民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從根源上解決農村生態治理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小靜.農村生態環境包容性治理研究[J].未來與發展,2017,41(05):16-20.
[2]肖祥.國內外可持續生計理論研究及其在農村生態治理中的運用趨向[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11(03):42-49.
[3]于法穩.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生態治理的對策研究[J].城市與環境研究,2017(02):34-49.
[4]肖永添.社會資本影響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機制與對策分析[J].理論探討,2018(01):113-119.
[5]于法穩.綠色發展理念視域下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對策研究[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01):76-82.
[6]汪磊.生態文明視域下貴州省生態治理的問題分析及對策[J].貴州社會科學,2016(05):107-110.
作者:鄭玄 楊琳 單位:湖北醫藥學院衛生管理與衛生事業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