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設計美學特征在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中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從新材料和新技術的發展開始,人們的居住環境發生了變化,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人們對于美產生了新的認知,新的設計美學誕生了。設計師將這些美學特征用于環境藝術設計,滿足了環境保護和生活需求,為人們創造出更加舒適實用且具有設計美感的居住環境,使大眾以多感官感受設計美。正是將美學法則運用于設計,才使設計具有功能美、形式美、技術美和社會美。設計作品并非沒有溫度,而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見證者。
關鍵詞:設計美學;藝術設計;兼容
一、設計美學與環境藝術設計
設計美學是在設計發展的理論基礎上,結合美學和藝術理論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設計美學是設計理論學科的分支,其理論也與傳統美學的側重點不同,是一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緊密相連的綜合交叉學科。設計美學既包含傳統美學觀念,又包括設計學科中的基礎理論部分,對傳統意義的美進行了新的拓展,從多方位引導藝術設計,設計美學原理已滲透到設計的整個過程之中。設計美學主要包括本體美、功能美、技術美和社會美,利用設計美學特征進行設計,可使設計作品更具美感和人文內涵,更順應時代發展、符合大眾審美。環境藝術設計是依據設計美學理論,結合當今的技術,對環境空間進行改造和創新的行為活動,根據不同的文化、民族、風格等因素,創造出形式與功能兼具的空間設計,體現出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將傳統與現代更好地結合起來。環境藝術設計不僅提升了人們的物質生活環境,而且給予人們精神情感的體驗,創造出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居住環境。以巢居、穴居為開端,人類對于住宅的要求不斷提升。尤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現代,不論是源于人類社會的進步,還是源于經濟和技術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居住環境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更加注重情感需求。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看,人類的需求從生理需求不斷上升到精神層面的需求。正是由于需求層級的不斷提高,功能也被分成不同的種類,不同的功能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將設計美學思想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對其進行系統化設計,能使設計師全方位地考慮人們的需求,也使使用者獲得良好的體驗,推動人們對于美的追求通過物質層面延伸到精神層面。
二、設計美學的內在特點
基于設計美學理論,環境藝術設計的核心是形式美和功能美。功能是事物或方法發揮出的有利作用和效能,在衣食住行方面,有些功能是看不見的,如使用價值和實用性。正是由于需求層級的存在,功能出現了不同層級的區別,包括從基礎的實用功能到滿足高級的精神感受需求的功能。環境藝術設計可為人們打造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德意志制造同盟倡導設計師首先要考慮產品的實用功能、質量、標準化等要素,產品設計應外觀簡潔,具備良好的結構功能,摒棄煩瑣的裝飾。美國芝加哥學派建筑大師路易斯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隨功能”設計原則,“形式追隨功能”被功能主義者廣為推崇。建筑和物品的美感形式取決于其服務的目的性,使用目的對功能形式具有決定性作用。根據設計美學理論,環境設計方面功能被劃分為空間功能、實用功能、技術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和情感功能,不同的功能空間產生不同的作用,滿足人們不同方式的行為活動。第一,空間功能。不同的空間類型,受眾群體也不同,空間關系的組合,使每一個空間適合于各自的功能要求,還能保證整體的合理性。第二,實用功能。無論是空間環境還是家具陳設,都將實用放在前列,將“以人為本”作為設計的目標,設計的產物為人所用,體現出設計的實用性和實用功能。第三,技術功能。隨著新技術的產生,人們利用技術營造環境氛圍,也帶給人們新的感官體驗。如,草間彌生的作品《無限鏡屋》利用鏡面的反射、炫目的波點,使觀眾體驗到包裹式的“自我消融的旅程”。這種特別的體驗感只有在技術的協助之下才能產生,因而展現出設計的技術功能。第四,生態功能。設計師可以通過設計解決生態環境出現的問題,也可以預防一些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在環境設計方面,植物被系統地排列組合,即可產生一定的生態功能。如,濕地可以抵御海浪、臺風的沖擊,防止對海岸的侵蝕,有助于清除和轉化毒物和雜質,保留營養物質,凈化水源。通過發揮設計的生態功能,可以保護和維持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第五,文化功能。文化貫穿人類的發展歷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文化的保留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質載體,如建筑設計師通過對建筑形體的設計,融入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文化信息以建筑為載體,傳遞了歷史文化內涵。第六,情感功能:唐納德諾曼在著作《情感化設計》中提出了設計產品的情感化特征,主張應設計出讓人喜歡、能感到快樂和美的產品。形式和功能相輔相成地展現在設計中,設計師要充分考慮功能,不能一味地注重形式,而且要不斷創新,不能墨守成規。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設計出現了新的走向。技術的突飛猛進,給設計帶來了很多積極的影響。1851年,水晶宮建造速度之快,得益于技術的進步,技術成為新建筑和新材料的直接源頭。由此可見,技術在設計中越發重要,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強安全性,也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使生活更加便利。如,1853年乘客電梯的發明為人們提供了便利,改變了人和建筑的關系,為建筑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德國建筑家哥特弗雷德森培爾在《科學工藝美術》中提到:藝術必須與技術相結合,設計藝術值得提倡。設計師要明確技術與藝術的關系,也要尊重科學,基于精確的科學計算,才能更精準地發揮技術的作用。如,亨利德雷夫斯1961年出版的《人體度量》一書奠定了人體工學設計的基礎。設計師有了一套更加科學精準的標尺,能夠根據人機工程學設計出更加舒適的作品,讓技術在參數化條件下能更精準高效地實施,避免技術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問題。文化是人類社會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其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和繼承性特點。生活在不同地區、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民族,形成的不同藝術風格會對整個民族的審美心理產生影響。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物質形態不斷沉淀、升華,然后融入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從而形成特定的建筑審美要求和價值取向,并逐漸內化為民族的藝術風格。哲學思想觀念的不同,也對人們的審美和價值觀產生了影響。社會不斷進步,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人類更加注重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設計師在注重美學的同時關注生態問題,生態美學解決“生態平衡”問題,協調人、自然、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環境應該相互依存、互融互通,人類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和局部的利益,而應該把長遠的、持續性的利益放在首位。設計師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應把環境看作一個整體,運用專業知識協調環境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使整個生態系統的各個部分都達到最佳狀態。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師既要保護環境,又要滿足考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既要強調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問題,又要注重面向不同的人類群體。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帕帕納克在《為真實的世界設計》中提出了關注殘疾人、注重可持續發展等設計理論,從多個方面體現出設計的整體性。
三、設計美學“四美”特征在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中的體現——以繪畫多功能展廳設計為例
1.本體美
本體美基于本體論哲學原理,本體論也是李澤厚實踐美學思想的核心內涵,既包括西方哲學的抽象內涵,又具有中國古典美學的精神文化內涵,關注概念呈現的方式和概念的本源[1]。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這種本體美包括形態美、光感美、色彩美、質感美,設計師可以從這四個方面出發,通過建筑空間及其周圍環境的設計表達美感。以繪畫多功能展廳設計為例。設計師采用幾何形體的組合,營造出舒適且具有設計美感的多功能空間,使空間的量、形、質符合美的法則,具有和諧統一且富有變化的形式。根據石水相依的設計元素,將建筑進行體塊處理,基于點線面構成元素,使各部分之間相互交錯,呈現出建筑本體的形態美。在室內空間劃分中,根據不同空間的不同需求,空間分割的形式也不同。
2.功能美
環境藝術設計在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豐富的功能帶給人們的不同體驗。功能美體現出設計帶給人們舒適的感受,反映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繪畫多功能展廳設計中,設計師根據各空間的需求,劃分了展廳區、繪畫體驗區、工作區和閱讀區,充分彰顯功能美。如,展廳區的設計應考慮觀眾的視覺需求,規劃出合理的人流動線。
3.技術美
設計師合理運用技術可以更好地呈現設計。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對設計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在英國工業革命中也產生了負面的影響——粗制濫造和折中主義使當時英國的設計陷入混亂。在現代設計領域,設計師更加注重技術的合理使用,規避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2]。在繪畫多功能展廳設計中,設計師運用科學技術回收雨水,可以促進景觀植物生長,調節室內溫度,為噴泉提供水源,可謂一舉多得,體現出環境藝術設計的技術美。設計為大眾和社會服務,使大眾建立美學觀念,將文化性、地域性、民族性傳承下去。社會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人類群體。設計師要營造出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氛圍。繪畫多功能展廳設計由建筑本體到周圍環境,開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局面,提升人們的審美品位。
結語
設計美學體現在環境藝術設計的各個方面,在設計中體現美學特征,也要注重生態問題,彰顯設計的生態性和整體性。設計師要合理地利用科學技術,注重形式與功能的平衡,從而傳承地域民族文化,提升大眾的審美品位,使環境藝術設計作品能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3]。
參考文獻:
[1]羅瑞娟.從美學角度反思城市環境藝術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17(21):91,94.
[2]吉嘉芳,邱意之.現代設計美學的“四美”特征淺析[J].名作欣賞,2017(27):81-82.
[3]張碩.李澤厚實踐美學的“本體論”思想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96.
作者:孫繼國 張崔瀟 侯梅雪 單位:山東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