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生態環境監測及環保技術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生態保護作為我國當前落實的最重要工作,需要借助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得到各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數據,之后選擇恰當的環境保護技術,消除現有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問題。基于對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和環保技術發展路線的分析,本文探討了在目前的發展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生態環境監測和環保技術的升級模式。
關鍵詞: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環保技術
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的使用中,目前已經從人工監測法轉變為自動監測法,從而得到各個被檢查地區的第一手資料,讓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質量可以得到充分提高。此外,在環保技術的使用中,也開始按照目前的技術內容,向相關地區中配置專業的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從而讓該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質量充分升級。
1 生態環境監測以及環保技術的發展路線
1.1 生態環境監測發展
(1)人員監控階段。人員監控工作顧名思義,就是在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中,通過派遣人員的方式,通過實地走訪、生物多樣性調查、對于動物的標記重捕等方法,分析在當前的工作中,該地區的生態環境被破壞情況。該方法的工作問題在于,首先取得的調查數據具有間斷性,無法取得連續性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容易遺漏各類關鍵性的生態環境監測因素。其次,工作成本過高,工作人員需要完成大量的外業作業,容易出現人身傷亡事故。最后,雖然會采用大量的統計學知識得到數據,但是,精準度會受到多種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取得的結果無法使用。
(2)硬件監控階段。步入 21 世紀以來,我國已經開始在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中,探索硬件監控設備的使用方法,2009 年,我國在參與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時,除了在大會上展現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人均碳排放量”這一強硬立場,同時國家也更加關注對生態環境監測的重視,并且意識到生態環境監測作為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單純通過人工監管難以得到高可靠性的結果,開始在硬件監控技術上全面發力,比如,借助衛星監控系統,分析各個地區的綠化面積、相關地區的環境遭受破壞情況等,同時也設置了大量的地面監控設備,包括大氣環境監控設備、森林內環境監控攝像機等,借助這類設施實現生態環境監測。
(3)多聯監控階段。“多聯監控”是本文提出的一個新型概念,即借助目前可以應用的所有新型技術和舊有技術,建立硬軟件系統結合體系,實現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的即時取得、計算、分析與反饋,實現生態環境的實時監測,并立即采取專業措施投入保護的方式。我國目前的技術優勢是,5G通信技術得到了大規模商業性使用,這就意味著生態環境監測可以使用大量的硬件環境監控設備,把取得的監控信息立即上傳到云計算平臺,得到專項監控數據,并在找到環保問題后解決。
1.2 環境保護技術發展
(1)特定人員保護。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延續時間極長,即使是在社會經濟總量增長率較低的時間段內,也依然會讓特定人員參與環境保護工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為毛烏素沙漠,當前這一中國境內的最大沙漠已經基本消失,這正是在特定人員的長期共同努力下得到的進步。不過,從 20世紀到當前這一發展時間段來看,20 世紀的防沙治沙工作會通過人工栽培的方法得到良好的成果,而在當前已經開始選擇使用效率更高的方案貫徹環境保護工作,比如 , 三北防護林的保護中,形成了人造林的采伐與栽培的動態平衡,同時開始大量使用飛機播種,造林速度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全面參與保護。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目前已經到了全民參與環境保護時代,當前的民眾參與環境保護主要有三種方式。首先,通過相關軟件“云種樹”,該功能為大量普通民眾提供了為環境保護工程添磚加瓦的契機。其次,關注生態環境保護進度,比如,前段時間爆出的敦煌防護林被大規模破壞事件,由于當前幾乎所有的普通民眾都意識到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而普通人不能到當地參與實地保護,因此,大量人員主動選擇成為監督者。最后,新型理念的開發,無論是鄉村生活還是城市生活,政府工作部門以及普通民眾都開始采用新型工作觀念保護生態環境,比如,鄉村地區開始開發新型的鄉村發展模式,而不再單純追求鄉村旅游行業的發展,以更好保護生態環境;城市區域的垃圾分類,讓資源得到科學利用,本質上也是新型的環境保護技術。在目前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隨著環保理念的全民滲透,更多的普通民眾會自發投入保護工作。
2 生態環境監測以及環保技術的問題和今后發展
2.1 生態環境監測工作
(1)覆蓋面積問題。目前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理論上可以覆蓋全國所有地區,同時在監測技術的類型、信息分析、數據研究上具有更好的技術應用效果,不過,在覆蓋面積上依然有問題,表現為:①地面設施使用問題。在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中,自然需要配置大量的生態環境監測設備,比如,大氣環境監控設備,就需要在重污染企業周邊、城市空間內裝配。目前的問題在于,并非所有的空間都已經按照監管要求得到結果,如果未能按照要求設置,則生態環境監測力度自然不足。②測量參數使用問題。在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中,需要得到所有的生態環境監測參數,目前的問題在于,雖然可以直接取得分析數據,但是,從取得的結果上來看,針對實際測量的數據跟蹤效能較低。本文認為針對今后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來說,一方面會對地面監控設備進行大規模的配置,同時除了在城市空間內安裝,在森林地區、森林周邊地區裝配,通過使用這類設施,構造生態環境監測中取得的數據模型,從而讓分析結果更精準,并擴大監控面積。此外,也要擴大生態環境監測的對象范圍,包括土壤資源、水資源、我國海岸線的海水核輻射參數等。另一方面,采用 GIS 技術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全面監測,以充分提高對環境的監控質量。
(2)覆蓋精度問題。即使我國的北斗衛星以及組網完成,但是,要實現對于全國范圍內的地面實時監控難度依然較大,也就是說,如果單純依靠 GIS 技術實現對全面范圍內的生態環境監測難度較大。同時采用該方法后,雖然各個地區可以設立專業的生態環境監測部門分析生態保護成果,但是,總結后的信息量龐大,則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具有最高話語權的部門難以勝任該項工作,這類問題的存在都意味著在當前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中,存在監控資源、權重配置方面的精度問題。本文認為,在今后的技術發展中,一方面,是要從宏觀上設定科學的覆蓋精度處理方案;另一方面,是建立動態化的環境監控方案。我國新時期設定的碳排放目標是,2030 年實現碳達峰,2060 年實現碳中和,這兩項工作要同時開發清潔能源并踐行植樹造林工作,所以今后的工作中,GIS 技術的監測重點保護三北防護林、興安嶺地區的森林資源等。對于動態化的生態環境監測,需要根據當前的熱點事件,增加相關參數的權重,比如,我國周邊某國正在嘗試向海洋中排放核廢水,此時就要將我國海岸線的生態環境監測作為工作重點,尤其是分析是否存在核輻射超標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動態監控方案并不意味著某項參數的分析權重提高,則另一個監測權重只能下降,而是需要建立海洋、土壤、湖泊、河流、濕地、森林、草原等,針對不同生態系統的監控信息系統。
(3)制度建設問題。目前的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建設中,采用了一種“兜底式”的制度建設思路,這對于各個地區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帶動效果不足,同時,建立的相關制度只能在我國境內使用,雖然加入了《巴黎氣候公約》,但是,僅僅通過加入全球性的公約,并不能對亞洲地區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帶來有效的促進工作。該問題的解決方法中,對于國內的相關制度,要建立“追責 + 激勵”共存的審核制度,讓各個地區的政府管理部門以及領導者可以真正肩負生態環境監測責任。對于國家之間的監督,要重點和蒙古、印度、越南等我國接壤的國家簽訂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協議,為后續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奠定基礎。2.2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中,實際上,如果當前國內各個地區可以按照宏觀調控的制度和目標踐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可以在 2030 年和 2060 年這兩個關鍵時間點上達成環境保護目標。因此,今后的保護工作中,重點是監管各個地區的環境保護工作部門可否按照現有的工作制度,按部就班地完成所有任務。另一方面,我國地域廣大,有漫長的海岸線、長遠的邊境線,如果周邊國家的生態保護工作失效,那么,我國實際上要獨善其身,需要投入的資源也更多,本文認為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和周邊國家生態保護的技術支援、技術應用、設備援建等工作簽署協議,帶動周邊國家共同采用新型技術保護生態環境。
3 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環境監測技術歷經人員監測、硬件監測和多聯監測,對于環境保護也大同小異。而在這兩項工作的今后發展中,會提高監測工作的覆蓋面積、精度,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不再只管理國內環境,而是要謀求與周邊國家的共同保護,真正實現環保上,我國和周邊國家的同氣連枝。
參考文獻:
[1] 范方輝 , 楊維耿 , 顧建剛等 . 關于海洋輻射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的思考 [J]. 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 ,2021,33(01):5-7+32.
[2] 常光遠 . 生態環境監測及環保技術發展分析 [J]. 資源節約與環保 ,2021(01):45-46.
[3] 石學玲 . 淺談生態環境監測及環保技術 [J]. 中外企業家,2019(19):158.
作者:馬丁園 單位:山東省泰安市生態環境局東平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