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生態環境信息化體系架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黨中央、國務院和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大數據在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支撐作用,對生態環境大數據的發展和應用提出明確的要求。構建適合“互聯網+”綠色生態的信息化體系架構非常重要。
總體架構
生態環境云計算和大數據總體構架由“一個機制、兩套體系、四項工程”組成。一個機制即云計算和大數據建設工作機制,兩套體系即標準規范體系和信息安全體系,四項工程即信息基礎設施提升工程、環境數據采集網絡工程、政務數據資源開發共享工程和環境監管能力提升工程。如下圖所示:
主要內容
信息基礎設施提升工程
提升基礎網絡建設水平與運維能力。面對監察、監測垂直管理的形勢和不斷提高的信息化建設需求,加快網絡基礎設施整合和提升。規范網絡建設與運維,擴充網絡帶寬,提高網絡連通率,保障網絡暢通和安全。完善“環保云”基礎設施。增加計算能力,并在虛擬化、池化的基礎上,逐步構建“開放融合、動態擴展、隨需應用、安全可控”的環保云平臺,實現IT基礎設施的集中管理、統一調度、整體運維與互聯互通;增加存儲能力,為大氣、水、土壤、固廢、輻射等管理結構化數據以及視頻、文本等非結構化數據增加存儲空間;建設災備中心,保障數據安全。
環境數據采集網絡工程
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物聯網絡。優化整合各類生態環境要素的監測點位,建設涵蓋空氣質量、水、土壤、噪聲、輻射等環境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健全重點污染源監測網絡。完善污染源排放數據在線監測系統,進一步擴大污染源自動監測網絡范圍,加強面源、移動源的監測。
政務數據資源開發共享工程
編制環保政務信息資源目錄。根據《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和《政務信息資源目錄編制指南》,明確政務信息資源范圍,做好政務數據資源編目工作,明確數據資源采集責任,進一步提高采集數據的規范、準確和真實。增強數據交換、共享和服務能力,促進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完善現有數據交換平臺。開發數據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增強數據共享和服務能力。依托市信息資源共享交換服務平臺,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數據、氣象數據、水文數據、空間地理信息等信息數據的交換、共享和利用。構建面向環境管理及社會公眾需求的數據資源開發利用與信息共享服務體系。加強數據資源監管。建立環境大數據中心,構建大數據存儲體系、大數據管控體系等。根據環保政務信息資源目錄,加強各部門數據資源的統一管理,集中匯聚并存儲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等環境質量基礎信息庫,污染源基礎信息庫,環境違法案件檔案庫,環評審批檔案庫等基礎信息資源庫。加強數據比對、數據清洗,有效提升環境大數據的一致性。
環境監管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環境保護綜合信息平臺,實現一個平臺管環境。參照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監管平臺的模式,整合基礎地理、氣象、交通等關聯數據,加強對空氣質量、大氣污染物排放的綜合分析,繼續完善大氣污染防治專題,建設大氣污染防治統一預警報警平臺。匯集涉及土的相關部門的數據信息,建設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對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污染地塊分布等信息的統一監管。建設水污染防治信息平臺,加強地表水水質狀況、重點水污染源排放信息及水文信息等水環境質量信息的綜合分析。綜合利用大數據趨勢分析、關聯分析和可視化分析手段,為環境質量的提高提供信息技術支撐與服務。構建基于排污許可證的“一證式”污染源管理新模式。圍繞排污許可證制度,結合排污許可證“證載”內容,有效銜接環統、污染源普查、環境監測、排污收費(環境稅)、許可證監管等制度,將污染源進行統一編碼,打造唯一的固定污染源信息名錄庫,實現污染源排放信息有效整合與共享,進一步較好的推進協同治理,開啟“一證式”污染源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強化環境安全監管水平。開展天津市風險源調查管理與風險防控系統建設,提升應急處置及風險防控能力。開展輻射管理系統建設,完善輻射環境預警系統,提升輻射應急響應能力。完善POPS環境管理信息系統,提升危險化學品、POPS、環境激素類化學物質污染防控水平。增強污染源監管能力。繼續加大移動執法系統建設,結合環境違法舉報及企業的工商、稅務等信息,開展大數據分析,及時發現相關污染問題,提升排污企業的監管水平。繼續完善行政處罰和自由裁量權系統功能,擴大使用范圍,提高行政職權信息化和規范化。建設完善機動車污染防治監控平臺,建設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物排放監管系統。加強環境輿情監測和政策引導。建立重大政策、項目輿情風險評估機制,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分析網上環境重大政策、建設項目環評、污染事故等敏感環境信息,強化輿情監管。做好敏感突出事件網絡輿情收集,及時發現,為爭取精準管控提供手段,把握事件態勢,正確引導輿論。形成環評統一監管臺賬。依托全國環境影響評價管理信息系統和環境境影響評價數據標準,匯集審批部門的信息,建立共享機制,利用大數據技術關聯提進一步升環評統計分析能力,利用人工智能、數據挖掘技術更好的提升預測預警能力,助力環評監管的事中和事后監管轉變,提升環境影響評價項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結語
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蓬勃發展,急切需要匹配新技術的總體架構,全面推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全面助推生態環境工作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提供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服務支撐。
作者:蔡國禎 單位:天津市環境保護科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