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后續發展與環境教育深度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觀。也是世界各國共同選擇的發展道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是生態環境保護,而環境保護大計,教育為本,本文全面闡述了可持續發展和環境教育的關系,可持續發展觀下環境教育的特征和策略以及環境教育怎樣才能適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環境教育;教學策略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全新的現代社會發展觀念,它的基本含義是保證人類社會具有長遠的、持續發展的能力。可持續發展強調當今的事業既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又是社會繼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可以說可持續發展觀是人類發展觀的一次根本變革,是人類面對生態環境不斷失衡、生活環境不斷惡化而進行的歷史抉擇,在《21世紀議程》中明確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能力的關鍵"[1]。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是生態環境保護,而環境保護大計,環境教育為本[2]。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客觀上要求環境教育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因為環境教育系統的全面和諧發展是全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3]。環境教育作為21世紀的一門重要的教育事業,應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本文擬從環境教育的特殊性出發,探索可持續發展觀下的環境教學策略[4]。
1可持續發展觀-環境教育的特征
環境教育由于環境科學的特殊性所致,它具有如下一些不可忽視的特征。
1.1貫徹環境教育的社會性
環境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類能夠從更大的范圍內加速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與轉換,這不僅加快了有限資源的損害和耗竭速度,還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為此迫切需要地球上的全體公民同心協力對付一切威脅生態環境的行為,更自覺地從社會利益出發,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具有牢固的環保意識,樹立新的生態和發展觀,這就需要不斷進行環境科學知識和環境保護的教育,對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不僅要知其然,還應知其所以然,才會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識地限制不利于環境的行為,也才能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得到真正的落實。
1.2體現環境教育的實用性
環境教育的實用性表現在環境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環境科學知識已經融匯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必然對現實生活有著實實在在的指導作用。在現代社會中,從能源、環境、醫藥、材料到衣食住行無不與環境科學密切相關,而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營養、美容、保健將進一步日常化,如居室裝潢中的生態平衡,藥物減肥,美容美發,飲食中的營養等等。環境科學的生活化和生活化的環境科學趨勢將越趨明顯,然而,在環境教育中發現許多人對環境科學認識膚淺,對系統全面的環境教育不感興趣,因為他們覺得環境科學是小兒科,懂與不懂作用不大,要改變這種現象,環境科學教育應從單純傳播知識與技能的僵化模式中解脫出來,置身于廣闊的社會生活背景之中,通過教學,培養出更多的"公民環境學家",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實惠。
1.3注重環境科學教育的多元性
一方面環境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與其它科學交叉形成了許多邊緣學科,環境科學教育既要關注本學科的發展動態,也要了解其他相關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向教學輸入最新信息,使環境科學教學呈現強大的活力。另一方面,由于環境科學學科本身也處處存在著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如果在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地滲透辯證唯主義的觀點和愛國主義觀念,就能幫助學生逐步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從環境科學思維方法中領會自然科學方法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環境科學知識和分析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還為將來繼續學習和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變一次性環境教育為終身教育。
1.4促成環境科學教育的開放性
環境科學教育要發揮好應有的作用,從內容到方式都能引起受教育者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這就要求環境科學教育具有開放性。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4.1教育內容的開放
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應拘泥于環境科學教育體系的需要,還應多反映一些新知識和新技術,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同時注意各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和相互應用。如大氣環境一章的教學,可從大氣層結構特點,空氣的成分,氣候現象到空氣污染,有害氣體物質的監測分析,從地理、天文、氣象到物理、化學、生物全面地傳授知識,這樣既可以擴大學生知識面,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1.4.2教育形式的開放
建立必修課,選修課,實驗課,活動課的多種課程體系,進行全方位的環境教育。
1.4.3教育空間的開放
建立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教育空間體系,通過實踐活動使理論得以驗證和具體化,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1.4.4教育評估的開放
必要的考查考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要改變單一考試形式,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考試方法,如閉卷考試、開卷考試、口頭測試、操作考查以及撰寫環境小論文,環境問題答辯等各種方式方法,來正確確定學生的環境成績。
2可持續發展觀下的環境教育策略
學校課堂教學是實施環境教育的主渠道,教師應充分運用好這個主渠道進行全面高效的環境教育。為此,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2.1重視培養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注重優化思維的教學
環境科學教育教學過程實質上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教材為中介,產生知識的過程。環境科學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前人經驗的總結。所以教學中不應只停留于教知識的結論,還必須教授前人研究的思維過程,教授教材編寫的思路,引導學生在領會知識形成發展過程的同時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優化思維,使"靜態"的環境科學知識轉化到"動態"的思考和認識中去,要提倡啟發式、探討式的教學方法,反對死記硬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可著重抓好以下四點:
2.1.1抓住已知和未知之間、新舊知識之間、個別和一般之間的聯系,構建知識網絡,實現認知結構的整體化,使知識系統化。深刻化,拓寬思維空間,增加思維的靈活性。
2.1.2不逼迫學生就范于教師的教學思路,鼓勵并幫助學生沿著他們自己的思路學習與發展,讓其從成功或失敗中總結經驗,尋找符合他們各自特點的正確的學習方法,授之以漁。
2.1.3創設"憤"、"悱"的教學情景,造成一種"完而未完,意味無窮","心求通而未得"的教學境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倡導鼓勵學生想到教材之外、學到教材之外、練到教材之中,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形成學習的可持續能力。
2.1.4通過改變問題的敘述方式,改變觀察或理解問題的角度,使問題呈現另一種面貌,提高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激發思維的批判性和發散性。
2.2加強優良品質培養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環境科學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作深層次的社會化人文思考與行動,對學生加強優良品質和世界觀的培養。
2.2.1結合教學內容運用環境史,引導學生健康向上,不斷進取,努力拼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思想品質教育。
2.2.2揭示環境科學變化的實質和規律的辯證關系,進行辯證吟物主義教育,?quot;對立統一"觀念,"量變質變"規律,"內因外因"關系等,樹立和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2.3注意環境科學內容與社會現象的溝通,人的社會行為在某種意義上也表現出較為強烈的"環境科學性",如環境法規,那么人的社會行為是否也應有特定的準則呢?讓學生從自然環境所遵循的基本規律中去領悟人類生活的社會行為規范性。
以上種種操作,在實際教學中需注意自然,隨機、積極,即不牽強造作和生搬硬套,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得到培養和熏陶。
2.3強化環境實驗教學,動腦與動手相結合
環境科學實驗是對學生進行環境科學教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有條件的學校,應盡可能開展此項工作,要在教學中有目的地發揮實驗的教學功能,具體可從以下四點著手:
2.3.1做實驗前必須預習,寫出預習報告,不允許實驗中出現"臨陣磨槍","看方抓藥",的現象,鼓勵學生獨立思維和親自動手的能力。實驗完成后上交的實驗報告中應增加實驗心得一項內容,以鞏固實險結果,使所用理論更為系統化,深刻化。
2.3.2倡導相互協作精神,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實驗的成敗,處理業已出錯的結論,認真對待實驗的危險性和實驗中的應變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必理素質。新晨
2.3.3精心設計探索性實驗,設置適當的障礙,激發學生的學習、實驗興趣,促使學生調動一切潛在的能力,積極探索,發展創造性思維。
2.3.4師生共同參與對生活周圍環境中的廢棄物的處理,強化參與意識、環保意識和認知能力。
2.4全面提高環境科學教師的素質,是保證環境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根本[5]
隨著市場經濟的轉軌,對環境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沖擊,環境科學教育能否在教育中占據一席之地。環境課程能否對學生具有吸引力,關鍵看教師掌握的知識量和信息量能否滿足現代環境教育的重要,以及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治學精神。因此,作為環境教育教師要有敬業愛生的奉獻精神,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研究,提高教學能力,同時,還必須不斷地學習吸收新的環境科技信息、邊緣學科知識,全面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學校對環境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要著眼于21世紀,把選拔和培養教學帶頭人,全面提高環境教育教師的整體素質作為環境教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點。
參考文獻
[1]李化樹.論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M].教育研究,1998,(5):55.
[2]張坤民等.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10
[3]張坤民等.中國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M].環境保護,1998-1
[4]舒代寧.可持續發展論析[J].重慶環境科學,1998,(1).
[5]舒代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開展環境教育教育的實踐與研究[J]四川環境,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