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提高學生環境保護素質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環境意識的內涵與特點
環境意識是反映人與自然環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的價值觀念,是人與自然環境關系所反映的社會思想、理論、情感、意志、知覺等觀念形態的總和。環境意識的產生是人類對人與環境關系認識的一次偉大的覺醒。以往社會發展只有人類目標,沒有環境目標,常常以損害和犧牲環境的方式去實現人類的需要。特別是18世紀后期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依靠先進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強大生產力,無限制地向自然進攻,一方面掠奪式地開發自然資源,拼命地向自然索取,損害了地球的基本生態過程,出現了濫伐森林、草場退化、沙漠擴大、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物種滅絕等嚴重問題;另一方面,人類不斷向環境排放廢棄物,超越了自然凈化能力,出現了大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以及一系列嚴重的、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正是在這樣的生態形勢下,爆發了世界環境保護運動,環境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環境保護被作為社會的重要目標提了出來,整個公眾意識發生了重要變化。思想家在預測未來世界的主要議事日程時,把世界環境退化對人類生存的威脅放在重要位置;哲學家呼吁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確立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方向,建立尊重自然的哲學;科學家在確定科研課題時,把經濟社會發展引起的環境退化、資源短缺、人口增長過快等問題作為主要挑戰,擬定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新的理論和實踐方案;政治家紛紛提出環境保護方案,把環境保護與更廣泛的政治和經濟目標結合起來,環境保護成為國際合作的重要主題;企業家和農場主開始關心自己的產品設計和生產的生態學意義,紛紛把環境保護列入企業發展目標,開發綠色技術或生態技術,出現了社會物質生產生態化的趨勢;更有越來越多的公眾,拋棄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出現了"綠色消費"的潮流,喜歡購買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產品,如綠色食品、生態時裝、綠色汽車、冰箱和空調器等等受到消費者青睞而走俏市場。
環境意識體現了人類價值觀的完善與進步。其特征是:(1)環境意識的科學基礎是人類生態學而不是地理學。它所反映的社會存在不僅僅指生態環境這一特定的客觀存在,這是地理學的定義。環境意識所反映的社會存在,作為社會物質生活的條件,它是人類學的環境,或社會的自然,是人類活動改變了的自然界。它的關鍵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它不僅強調自然生態的變化,而且強調人類活動對環境的作用和引起環境的變化,以及環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即環境的價值。(2)環境意識具有整體性的特點。它強調綜合思維,不僅把地球生態系統看成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且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構成了統一的有機整體。包括自然生態整體性,人類利益和人類實踐的整體性以及人類與自然的整體性。同時,它也十分重視自然生態系統、人類利益和人類實踐,以及不同地域的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強調從這種多樣性和差異性中把握整體性。因而其思維方式是分析與綜合的統一。(3)環境意識依據生態系統整體性的觀點,認為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有一個限度,超過這一限度即會導致生命維持系統的破壞,因而需要把人類活動限制在某一歷史時期生態系統能承受的限度內。(4)環境意識在根本價值觀上有重大突破。它主張在突破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基礎上,確立人類與自然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方向,并依據新的價值觀放棄傳統的社會發展模式,實現社會物質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
二、青少年環境意識教育是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為加快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與"可持續發展戰略"而作出的一個重大決策。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目標意味著一場變革,包括人類價值觀以及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其中以新價值觀的形成為核心的環境意識的產生與發展具有先導性的作用。而素質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的教育思想,其根本宗旨在于提高全體國民的整體素質,促進國家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解決中國的環境保護問題,必須提高人民的環境素質,最根本的是從教育抓起,特別是從幼兒、中小學學生的教育抓起,使國民從小就受到環境科學知識的教育,具有環境意識,具備環保技能,養成在生產和生活中自覺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環境意識不可能自發、自動地產生,主要靠教育和實際行動。早在1975年,聯合國貝爾格萊德"國際環境教育研討會"就制定了《貝爾格萊德憲章》,提出環境教育不僅要向學生提供環境知識,更要培養其環境的態度和價值。1977年1月的赫爾辛基區域性國際環境教育會議建議:環境教育要貢獻于人類共同的福利,關切全人類的生活,就要加強環境價值意識。1977年10月的政府間合作的國際環境教育第比利斯會議宣布:環境教育的目標在于供應給每個人去獲得保護及改進環境所需要的知識、價值、態度、承諾及技術。為此,我國由國家環保局、中央宣傳部、國家教委聯合印發的《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1996-2010年)指出:"環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包括環境意識在內)的基本手段之一。"中小學環境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意識的形成對人的環境素質養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環境教育是價值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一項偉業。中小學階段是青少年兒童長身體、長知識、意識觀念逐步形成的時期。他們今天在接受基礎教育時,如果能學到環境科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環境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將來走上職業崗位后,就不會重蹈人類過去非持續發展的覆轍。我國每年出生人口約1700多萬,在校生約22億多人。貫徹從小抓起的方針,通過學校教育,培養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環境意識,是提高全民族環境意識的基礎工程。在我國,如果沒有各階層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特別是青少年一代環境意識的提高,環境意識就不可能成為全民族深層的自覺意識,那么即使制定了非常好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也很有可能只是作為一種設想存在,難以變成全民族的實踐行動而得到實施。在這個意義上,提高青少年的環境意識與素質具有關鍵性的意義。中小學環境素質教育任重而道遠。
三、使青少年牢固樹立幾個重要的環境意識,培養中小學生的環保素質
環境處理和保護環境是一個現代人無法回避的問題,是人們終身學習的一大課題。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首腦會議"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行動議程》,標志著可持續發展開始由理論走向行動。1994年,中國政府根據環發大會的基本精神,編制了《中國21世紀議程》,提出強化環境教育,提高國民的整體環保意識與素質。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使受教育者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健康而完整的環境意識是21世紀國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環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所有的人都意識到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復雜性,使所有的人都掌握一定的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養成保護環境的道德責任感,形成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和態度。因之,環境意識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必須確定環境保護意識教育這一"國策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努力培養中小學學生的環境素質,在中小學學生中樹立正確而全面的環境意識。
(一)可持續發展意識。
發展不僅限于增長,持續更不是停頓。持續有賴于發展,發展才能持續。傳統發展戰略是以謀取國民生產總值或工農業總產值高速增長為目標,片面實施高積累和高投資,是一種高物耗和高能耗的經濟,從而帶來資源和能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經濟效益低,使發展本身難以持久等一系列弊端,破壞了人與環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環境意識認為要采取新的途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實現環境保護,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環境意識的培養目標不能僅以人類為尺度,而是更深的以"人類---自然"系統的層次;不僅以人類的利益為目標,而是以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因而在這里,不僅承認自然界對人類的外在價值,而且承認自然界自身的價值,即它對地球生命或生命維持系統具有的持續生存的價值。這是自然界的內在價值。人類的可持續性和地球生命系統的可持續性必須實現有相互聯系的三個持續性: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人的活動不能超越生態系統的涵容能力,不能損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統。發展一旦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發展本身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二)人均與國情意識。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眾多、經濟落后是基本國情。中國環境資源種類繁多,總量豐富,屬資源大國。但中國人均環境資源占有量相當低,不但低于發達國家和某些發展中國家,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屬資源"小"國。中國鋼鐵、煤炭、石油、糧食、棉花等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雖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也較低。例如,糧食總產量4900億公斤,居世界首位;但人均占有糧食量只有400公斤。飲食結構只能在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上做文章,只能以糧食、蔬菜等植物食品為主,肉禽蛋奶動物食品為輔。為此,在環境資源開發利用和經濟社會發展方向上,要牢固地樹立起人均與國情意識。要在全民中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把節約為榮、浪費為恥的道德風尚扎根于廣大中小學學生的心中。
(三)全球意識。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因素構成的復合系統,全人類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整體。世界各國人民在開發利用其本國自然資源的同時,要負有不使其自身活動危害其他地區人類和環境的義務。因此,環境意識的培養不僅要關注小范圍的環境污染,如一定地區和國家的城市、河流、湖泊、近海、農田的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和生物污染、噪聲污染等,還要關注大范圍的全球環境問題,如地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生物多樣性消失和危險廢物在全球范圍轉移等;不僅關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響層次上的環境問題,而且要關注"大我"和遠期影響層次上的問題,關注全球性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子孫后代和全人類的未來發展。
(四)環境資源意識。
傳統社會生活不認為環境是資源,因為那時認為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無價值的、可以無償使用;是無主的,誰采誰有,因而認為對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賜,沒有枯竭之慮。環境意識的產生,要求改變對環境資源的這種態度。它強調環境資源是有限的,必須加以保護和珍惜使用;它是有價值的,必須有償使用;它是有主的,屬于國家財產。為此就要求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社會物質生產中通過資源的分層利用、循環利用使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減少排放;在社會生活中摒棄過度消費和奢侈浪費,追求過簡樸的生活,過"綠色消費"的生活達到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五)環境科技與經濟意識。
人類要依靠科技進步、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排放和文明消費,建立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新模式。要強調科學技術發展的"生態化",強調整體性思維,把人類、社會和自然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加以認識和對待。不斷完善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使整個科學技術沿著符合生態保護的方向發展。通過采用綠色技術進行清潔生產,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排放,達到提高經濟效率和保護環境的雙重目的。這樣的經濟同傳統浪費型經濟有區別,是一種節約型經濟。
(六)環境法制意識。
要使學生懂得每個公民、法人和組織都享有利用環境的權利,同時也必須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嚴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是違法的,應承擔法律責任;公民對污染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有檢舉、控告的權利,遭受損失的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新晨
(七)人口意識。
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因而,環境意識在人口政策上要求計劃生育的同時,把人口增長與教育結合起來,通過發展教育事業來提高人口素質。既控制人口的數量,又提高人口的質量。這是解決人口問題的根本途徑。
(八)環境公德意識。
環境道德作為人類可持續生活的道德,是一種新的世界道德。它認為不僅要對人類講道德,而且要對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它把道德對象的范圍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擴展到人類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從對自然界的價值和自然界權利的確認,制訂和實施新的道德原則。這種道德原則不僅以人類的利益為目標,而且以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地球自然有其內在價值。地球不是人類的財產,而是一個有機共同體,是生命的單元。地球不屬于我們人類,相反,我們人類屬于地球。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都在一個家園中。所以說,環境道德問題既涉及前人、當代人、后人,也涉及其他生物和自然界。這是人類環境價值觀的深刻變化。
(九)環保參與意識。
環境教育是"學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來發展其對環境的意識、理解力和各種技能。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全民的事業,涉及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也需要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學生自覺參與,是搞好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中小學學生在環境意識提高的基礎上,必然產生保護、改善和建設環境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因此,需要提高學生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自覺地參與環境保護的各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