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剖析高校語文教學中環境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素質教育環境教育滲透拓展
論文摘要:根據人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素質教育成為現代教育的主流.要求培養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要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做起,而語文教育恰恰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基礎學科.作為語文教師,要深入挖掘這門學科的內涵.本文從環境教育這一切入點入手,分析環境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拓展這一學科的外延.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環境的優劣,關系到人類生活質量的好壞。而語文教學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強環境教育,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環境意識的滲透,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同時也豐富了這一學科的內涵,使兩者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根據教材設置和教學經驗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從文章中發掘環境教育題材
大學語文是學生的基礎課,課文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中外作品中的各種人物生活的環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環境教育題材。
1.美好的環境促使人們提高精神追求。
語文課文中,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那么美好:藍天綠水,鳥語花香。這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同時也為人類的精神追求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描繪了三千多年前周南地區的美麗景象:“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在周南的小塊島嶼上,雎鳩正在那里互相和答地鳴唱,詩人便情由景生,聯想到人類美好的愛情生活。
在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描繪了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迷人景色:“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人眼中捕捉到的是一派毫無雕琢、清新、優美、恬靜而富有生氣的大自然景象,使作者感受到的是一種高潔之美,在這種美的感召下,作者想往的便是潔身自好的寧靜生活。
在《廬山面目》中,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廬山的景觀:“憑窗遠眺,但見近處古木參天,綠蔭蔽日;遠處崗巒起伏,白云出沒。有時一帶樹林忽然不見,變成了一片云海;有時一片白云忽然消散,變成了許多樓臺。”在作者眼里,世界是那樣的多姿多彩,地球慷慨地把這一切景觀饋贈給人類,使人類生活也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上面的例子說明:作者借助自然的沒有污染景致,沒有被斧鑿的環境,抒發了熱愛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感情。教師可以借此教育學生,美麗的大自然是人類生活的舞臺,我們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使人類生活得更加美好。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大自然的美來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喚起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從而激勵學生為追求美好的事物而奮斗。
2.破壞環境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在語文教學中,除了可以對學生進行正面環境教育外。也可利用課文中提供的反面例子,向學生說明破壞環境的危害性,從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自覺地投身到改善生存條件、保護環境的行動中去。
在杜牧的《阿房宮賦》中,就有了人類大規模地砍伐森林的記載:“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為了建造阿房官,大肆砍伐蜀地山上的樹木,使得山嶺光禿禿的,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然而阿房宮最終被一把火燒成一片焦土,環境再次受到嚴重破壞。杜甫的<兵車行)也記載了統治者窮兵黷武致使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禾生隴畝無東西”就是真實的寫照。
這些描述提醒學生,自然環境向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空間,而人們卻過分地向大自然索取資源,以致生態失去平衡。受害的不僅是自然環境,還有人類本身。黃河斷流,土地荒漠化等事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這樣,學生一方面對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認識,一方面對語文學習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3,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
我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在《淮南子》中具體地介紹了狩獵活動中保持生態平衡的方法:“畋不掩群,不取糜天;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意思是打獵的時候,不要把一群獸都捉來,不要捉幼小的獸類;不要把池沼的水都放干了捕魚,不要放火燒林來打獵。這些措施如能真正貫徹實行,那真是做到:“護、養、獵”并舉的理想境界了。可惜的是古人雖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卻沒有做到。
時光流轉,我們已邁入了二十一世紀,保護環境已提到日程上來。通過環境教育,要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刻不容緩,我們要增強緊迫感,人人為環境事業作貢獻,才能使人類在地球上生生不息地繁衍。
二、在寫作訓練中體現環境教育
寫作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而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與其社會實踐經驗,思想水平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在寫作訓練過程中加強環境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
1.在學生平時練筆時潛移默化地灌輸環保意識。
在平時寫作中,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環境方面,如寫景抒情的散文,啟發學生要有感而發,力爭做到情景交融;在假期向學生布置調查報告時,根據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的實際情況,要求他們利用業余時間認真考察家鄉的資源與環境,發現問題,提出合理建議;或是每到一處,把所見所聞隨手寫下來。通過對祖國河山的真實描寫,反映眼中的生活環境,抒發心中的真實情感。
通過有目的地考察身邊的環境,引起學生對自己生存環境的關注,從而提高環保意識和對真、善、美的追求,這是作文訓練中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同時環境教育的內容又豐富作文教學,二者相輔相成。
2,利用社會公開考試強化環保意識。
當今社會人事制度的改革,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在國家公務員的考試中,環境保護也是一大熱點問題。如2001年申論試題所給資料即是一名居民狀告毗鄰印刷公司噪音污染的事實,以及法院無法裁定的尷尬。反映了我國目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個日益突出的矛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以及由此帶來的其他問題。
這一考試以平時生活為基礎,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寫作練習中沒有盲目擬定處理辦法,而是通過認真思考提出了合理可行的解決方案:①多方籌集資金,治理噪音污染。②完善立法,杜絕此類事情再次發生③按實際情況給予賠償,用社會輿論宣傳環保意識。可見這一練習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以人為本”的當今社會里。保護環境是為了保證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高質量的生活才可能有高質量的感情世界和道德觀,這正是個人素質的內涵。在高舉素質教育旗幟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在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在拓展教學外延的同時,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