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學地理環境教育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地理環境教育思想意識淡薄經調查研究發現,部分學校和地理教師環境教育意識淡薄。原因有二:一是在當今應試教育思想的指導下,許多學校面臨著升學壓力,在教學體系中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語數外等學科,相對忽略了地理課程,有時候甚至擠壓正常開展地理課程的教學時間。二是部分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基本不去履行環境教育這一新的職能,他們更在意學生成績的提高,仍然存在著根深蒂固的錯誤認識,為教課而教課。總的來說,無論是從學校課程體系設計還是從教師思想觀念來講,中學地理環境教育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二)開展環境教育的途徑較為狹窄由于經濟、環境等條件的約束,大部分中學地理教學依然采用班級授課制,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這種傳統教學方式不利于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教師難以與學生展開互動,不利于學校環境教育的良性發展。此外,雖然某些學校在生物、語文、歷史等學科的課堂教學中穿插進行環保滲透教育,但是這些滲透教育自身也存在局限性,如知識面窄、容量小,學生難以形成系統、深刻的環境認知體系,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三)個體環境行為落后于環境意識通過大量地實地采訪及研究報告分析發現,個體現實生活中的環境行為遠遠滯后于其環境保護意識。例如,當面對一塵不染的干凈地面,很少有人亂扔垃圾,而一旦有垃圾出現,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會主動撿起垃圾,雖然其他學生也認為亂扔垃圾行為不文明,但基本無動于衷,甚至有的隨手亂丟其他垃圾,可見,“破窗理論”效應明顯。原因很簡單,大量個體認為自己并不是“肇事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應該由管理者或者“肇事者”來解決這個問題。雖然個體產生了環境保護意識,但由于心理上的某些原因,其外在行為表現與內在心理預期是不相符合的,故鼓勵個體參與環境保護、自覺落實到行動顯得尤為重要。
(四)相關環境知識理解不透徹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由于一些地理教師對環境教育內容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導致出現了一些與環境教育相關的誤區。例如,高中人文地理教學中關于“可持續發展”部分的知識,對于“清潔生產”的具體含義,很多教師望文生義,認為“清潔生產”中的清潔二字已道出其真正內涵,所謂“清潔生產”就是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實現了零排放、無污染的目標。而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其含義是:將綜合預防的環境保護策略持續應用于產品的整個生產環節中,以期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由此可以看出,“清潔生產”并不是很多教師理解的那樣是不產生污染,只是污染少、容易降解而已。因此,教師對于相關概念的把握不準確容易導致學生形成一定的誤區,影響教學效果,更影響學生正確觀念的形成。
二、加強中學地理環境教育的對策與措施
(一)轉變觀念,重視地理環境教育思想地理作為專門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其在進行環境教育方面有著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優勢。為此,學校和教師均應該轉變思想觀念,重視中學地理課程,深入挖掘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著的豐富的環境基礎知識[6],重視學生地理課程體系的培養,不擠占地理課程的正常教學時間;與此同時,地理教師應該加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水平,加強對學生的地理教育思想的指導,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環境保護[7]。可以預見,中學地理環境教育將隨著高考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細化而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二)兼容并包,豐富地理環境教學內容地理教育工作者應結合中學生的認識特點,采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針對中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原有知識體系,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宣傳相關的環境法規,加強環境法制教育,讓學生認識其自身在環境保護中的權利和義務。這樣不僅豐富了地理教學內容,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在“防震減災”、“世界環境日”等一系列紀念日到來時,教師通過指導學生,以制作黑板報、宣傳漫畫競賽、主題班會等形式開展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將課本中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的好習慣。
(三)聯系實際,拓展地理環境教學范疇地理學的實踐性很強,單純依靠講授課本相關知識并不現實,學生必須走出課堂,從實踐活動中獲取相關資料、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適當的解決方案,并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加以應用和檢驗。例如,在講解我國土地沙漠化形勢嚴峻的相關情況時,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并探討土地沙漠化的原因、了解土地沙漠化的危害,最后組織學生在課后時間開展防治土地沙漠化的義務宣傳活動。圍繞環境保護這一中心點,通過現實案例或者身邊的小故事來引導培養學生形成環境保護意識。建議讓學生利用一些廢棄材料開展實用型的小發明,由師生共同對學生的創意小發明進行點評。這樣既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互動合作,創新地理環境教學方法隨著新時期教育發展的需要,轉變傳統教學方法和形式勢在必行。如今,中學地理中環境教育的著重點已從傳統填鴨式教學轉向探究合作式教學。可以根據特定環境案例,采用角色扮演法,演示法、分組討論法等,創造條件,通過實地參觀、考察和調研,讓學生身臨其境,情感受到觸動與啟發,增強其自主學習、保護環境的意識。此外,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搜集資料介紹發達國家在環保方面成功的經驗及環境保護方面的努力,這對培養學生環保意識有一定的潛在刺激作用。
三、結語
地理作為一門專門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其在進行環境教育方面有著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優勢。現如今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已嚴重影響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加強全民環境教育,增強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已成為21世紀的一項戰略任務。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關系密切,可以將環境教育作為本學科的核心內容[8]。環境教育的開展不僅需要中學師生的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全社會的參與,通過各種途徑向人們傳播環保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更好地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呂賢旺 呂賢花 單位:鹽城師范學院 汾陽市東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