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解說系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通過對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訪問者構成、解說媒介、解說系統的評估分析,梳理出象頭山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解說系統存在解說資源有待擴展、解說媒介需要多樣性發展和定期評估反饋機制有待建立的問題?;趯ι鲜鰡栴}的分析,提出環境教育解說系統的構建是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之一,構建科學合理的解說系統是保護區長期努力和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環境解說
自然保護區是開展環境教育的理想場所。開展環境教育是自然保護區發揮宣教職能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國內有條件的自然保護區開始重視環境教育工作,利用保護區內的自然、人文資源,通過組織自然講解等活動增加對公眾的環境教育機會,致力于培育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支持者和踐行者。在我國,自然保護區環境解說系統的研究相對較少,吳必虎教授在《地理科學進展》發表《國內外環境解說研究綜述》一文中,首次對國內外環境解說進行了對比性研究并初步定義了解說系統的涵義,認為環境解說系統是運用某種媒體和表達方式,使特定信息傳播并到達信息接受者中間,幫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關事物的性質和特點,并達到服務和教育的基本功能[1]。隨著我國環境解說系統的逐步建立和研究成果的積累,唐鳴鏑[2]、吳劍豪[3]等對生態旅游景區環境解說的構建步驟進行了案例分析研究,對如何構建多層次、多方位環境解說系統進行了探討。研究表明,設置科學的環境解說系統是保證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活動順利開展的必要基礎。
一、象頭山自然保護區科研宣教中心概況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98年,2002年7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10696.9公頃,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豐富,是我國南亞熱帶一座難得的天然動植物園和生物基因庫[4],是粵港澳大灣區范圍內十分難得的自然教育課堂。近年來,象頭山自然保護區科研宣教中心適應大眾環境教育的需要,陸續加大科普宣教工作的力度,致力于構建適合本保護區的自然教育解說系統。主要做法有:努力完善科研宣教中心的硬件設施,目前完成了室內展館建設,建成宣教長廊、林內林外氣象觀測站和長4.3公里的生態科普教育徑等宣教場所,配備了多媒體會議室、食堂、餐飲住宿等生活場所,滿足訪問者的培訓、教育、生活需求;同時積極聯合科研院校、社會組織、自然教育機構等開展環境教育培訓工作;協助社會組織開展青少年自然教育活動、游學活動,并制定相關解說方案;與惠州學院等教育機構合作,積極開展相關教育、科研基地的申報工作;嘗試推廣適合本保護區的自然教育課程,提升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
二、象頭山自然保護區環境解說系統現狀分析
(一)訪問者調查分析研究訪問者的構成,使解說活動的設計滿足不同類型訪問者的多層次需求,并保證訪問者有效使用解說系統,是檢驗保護區解說系統是否成熟的重要依據[5]。訪問者自身存在差異,對環境解說的需求也存在差異[6]。2018年象頭山自然保護區宣教中心共接待訪問者(非散客)1069人,以此作為研究對象,來訪者中成年人訪問者為440人,青少年訪問者為629人。在成人訪問者中包括專家學者,常規訪問者,以及青少年家長。青少年訪問者中,包括學齡前兒童,小學生,中學生等(圖1)。從圖1中可以看出,青少年訪問者的數量略高于成人訪問者數量,其中青少年訪問者受季節性影響較為明顯,訪問高峰期的出現與節假日、寒暑假的時間點相吻合。從訪問者需求分析(表1)統計中可以看出,訪問者到象頭山自然保護區宣教中心訪問目的基本為獲得自我實現、建立自我價值、得到成就感、提高個人能力等,這些需求在馬斯洛需求模型中皆屬于中高層次。目前,象頭山自然保護區對訪問者開展的環境教育活動主要有動植物觀察、環保體驗活動、無痕山野行動、五感體驗活動等,現有解說方案的設計與現有訪問者需求基本吻合。但隨著日后訪問量的增加,訪問者需求構成必將呈復雜性趨勢,尤其未來或將增加中老年訪問者,會產生康復、療養等方面訪問需求。需求因素的變化必將對現有的解說活動和解說主題的需求可容納性形成考驗。
(二)解說媒介分析解說媒介是解說信息傳達給目標訪問者的主要途徑,主要分為自導型解說媒介和向導型解說媒介[7]。自導型解說媒介為一系列實物,包括宣教服務中心、指示標識、宣傳品、電子解說系統等;向導型媒介是一系列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包括講解詞的編撰,解說方案的制定,講解員的解說技巧,以及解說過程中參與性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其中解說方案的制定和講解員作用的發揮是向導媒介有效性的關鍵因素。象頭山自然保護區自導型解說媒介主要包括宣教服務中心,建成4.3公里生態科普教育徑作為組織環境解說、自然課堂等活動的主要線路和活動節點。編撰的科普性讀物有《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珍稀特有植物》《象頭山自然保護區志》《象頭山詩文集》。象頭山自然保護區向導型解說媒介方面,保護區管理者邀請了國內知名專家開展自然導師培訓和講解員培訓,并制定了適合本保護區的解說方案。目前,象頭山自然保護區的自然講解員主要由保護區專業技術人員、非政府公益組織自然教育講師、自然教育學校老師等組成。
(三)解說效果評估分析解說系統評估是對環境解說質量的衡量過程,是環境解說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茖W的評估結果是對訪問者行為、保護區服務管理系統、解說過程、環境教育效果等諸要素的綜合評價和反饋,為保護區管理者提供重要的參考信息,以及未來可提升的方向[8]。評估的獲得方式有問卷調查方式和口頭訪問方式。目前,象頭山自然保護區的解說系統評估工作尚處于初級構建階段,偶有口頭回訪和訪問者口頭評估,并沒有組織系統的問卷調查和專家團隊的科學評估活動,對象頭山自然保護區的環境教育體系尚未形成科學系統并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評估結果。
三、存在的問題
象頭山自然保護區的環境解說系統尚處于構建階段,目前的硬件設施、解說媒介及解說活動雖能滿足現狀訪問需求,但隨著環境教育社會影響力的擴大,保護區未來的訪問量必將增加,對運行科學合理解說系統的迫切性也必將增強。綜合各方面情況來看,目前在環境解說系統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環境解說資源體系還未建立目前象頭山自然保護區的環境教育主要以解說野生動植物資源為主,偶見地質、天象解說主題。解說詞和參與性活動、游戲活動的設計雖然能滿足科普、教學輔助、價值觀培養等方面的需求,但相對于象頭山自然保護區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解說資源,目前的解說略顯單薄,且尚未構建出相對完整的解說資源體系。
(二)環境教育解說詞的儲備存在片面化受解說資源發展現狀的制約,象頭山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解說詞的儲備存在片面化問題。目前解說主題較單一,注重對野生動植物物種知識的介紹,而較少從生態系統、景觀單元、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深入解說。新的教育點還有待進一步發掘。
(三)環境教育解說評估反饋機制不健全目前,象頭山自然保護區的環境教育評估反饋機制尚未建立。對于訪問者的構成細分、訪問者滿意度分析、訪問者對現有解說系統的實際感知效果、對訪問者的建議收集等,這些方面的工作尚存在空白。
四、象頭山自然保護區環境解說系統的發展對策
(一)確立環境解說系統的構建原則1.啟發性原則。對教育點的選擇,硬件設施的修建,以及對講解方案的設計應從受教育者的興趣點入手,由淺入深的設計解說順序,從而促進受教者形成有切身感受的價值觀啟示,達到環境教育的目標。2.藝術性原則。解說行為本身是一種結合科學、歷史、自然等方面的綜合性藝術,環境解說系統的構建也應充分挖掘解說資源的美學特征,考慮解說詞的語言藝術性,宣傳品的視覺藝術性,硬件設施構建也應充分遵循環境美學特征。3.參與性原則。要避免出現枯燥乏味的科普講解。解說過程應設計并鼓勵受教者參與各種自然教育的實踐活動,如夜觀、觀鳥、野外生存體驗,登山技能培訓等。4.環保性原則。環境教育本身以培養受眾正確的環境觀為目標,在解說系統的構建過程中,更要將環保性原則放到重要的位置上。避免環境教育過程中產生環境污染或造成資源人為毀壞環境惡化問題的出現。5.容納性原則。解說系統的構建要充分考慮不同類型訪問者的需求,從而使整個解說系統在整體構建上具有足夠的容納性。
(二)發展對策1.進一步擴展解說資源。象頭山自然保護區內各類解說要素應從深度和廣度上進行挖掘整理,形成科學全面的解說資源體系,包括自然景觀解說資源、自然保護區知識解說資源、環境倫理解說資源、物種演化解說資源,還有保護區內的地質、土壤、巖石、氣象等環境因子解說資源。以森林主題的解說為例,森林解說資源應涵蓋森林動植物解說、森林演替解說、森林生態倫理解說、森林康養功能解說等。2.解說媒介需要多樣性發展。向導型解說方面,保護區在探索解說資源擴展的同時,應積極組織專業團隊對解說詞進行系統的編寫,創作以各類型解說要素為主題的解說詞,設計相關解說方案。同時,還應擴展講解員的知識儲備,增加培訓機會,提高講解員語言表達能力和與訪問者的溝通技巧。自導型解說媒介方面,生態教育徑的建設還有待完善,新的教育點還有待進一步發掘??破招宰x物的種類還有待增加。應在現有建成4.3公里生態科普徑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基礎建設,建成完整的回路體系。同時以現有的硬件設施和積累環境教育經驗為參照,研究探索有特色的環境教育節點,作為組織環境解說、自然課堂等活動的場地,合理設置解說牌。象頭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目前編撰的宣傳教育讀物其知識內容趨向于專業化和成人化,缺乏針對青少年的宣傳讀物,無法滿足現實需求。今后應增加針對不同年齡段青少年讀者的科普小手冊、特色印刷品、環境教育故事書等的編撰。嘗試開發影視作品、電子宣傳物等新穎解說媒介。3.建立完善定期評估反饋機制。保護區管理層一方面應支持和鼓勵本單位科研宣教工作者加大環境教育系統的研究,適當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對象頭山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評估體系進行指導;另一方面應著手設計實用的調查問卷,建立訪問機制,對典型訪問者進行調查訪問,并收集存檔,建立訪問者反饋信息庫。加強環境解說評估機制建設,建立科學有效的反饋機制,為象頭山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五、結語
自然保護區環境解說承擔著建立公眾普適性環境價值觀的社會責任。國外成熟的保護地、國家公園都具備功能完備的解說和教育系統,對這方面的規劃編制甚至上升到管理條例和法律的層面,使解說系統的運作管理規范有序[9]。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解說系統的構建是保護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之一,如何構建并運行科學合理的解說系統是需要長期努力和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吳必虎.國內外環境解說研究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03,22(3):326-334.
[2]唐鳴鏑.景區旅游解說系統的構建[J].旅游學刊,2006,1(21):64-68.
[3]吳劍豪.生態旅游景區環境解說系統的構建——意難平溪源峽谷景區為例[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7,38(7):32-37.
[4]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象頭山自然保護區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1-5.
[5]朱亮.自然保護區環境解說系統體系的構建[J].社會科學家,2012,4(180):81-84.
[6]楊阿莉.游客KAP認知視角的生態旅游景區環境解說評價研究[J].蘭州學刊,2016(1):194-200,153.
[7]鄭涵中.北京市森林公園環境解說系統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北京園林,2016,32(118):3-11.
[8]趙明.環境解說相關研究進展及對景區管理實踐啟示[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8(5):85-92.
[9]張婧雅.美國國家公園環境解說的規劃管理及啟示[J].建筑與文化,2016(3):170-173.
作者:董晶麗 黃運梅 曾燕娜 鐘象景 陶君 單位: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