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教育在幼師生物教學的融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當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因素后,提升包括職業院校學生在內的全體公民的環境意識、增強環保能力可謂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歷史意義。探究有效的方法將環境教育融入自然科學基礎之一的生物學教學中去,既是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生態校園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21世紀的中國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大國,但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各種生態環境問題以人們預料不到的速度和形式出現,直接制約著社會進步,甚至威脅到人類生存。環境保護也逐漸成為了受到最多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得從基礎的教育做起。幼兒師范院校的學生是即將要投入社會教育建設中的高素質人才,這種高素質不只表現在科技文化素養上,更體現在對社會的強烈責任感上,在邁入工作崗位后,他們將以自身的環境知識、環境意識、環境行為直接影響著祖國未來,間接影響著整個社會。因此在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環保能力,就顯得十分必要。[1]生物學科具有的知識結構、研究對象和在自然科學中的重要位置,決定了其在學校進行環境教育中發揮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探究有效的方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也是生物學科教學改革的必然結果。
一、環境意識與環境教育
環境是人類的生存之本,也是社會的發展基礎,任何忽視或破壞環境的行為,最后都會受到自然界的加倍懲罰,很多國家的發展經驗都印證了這一點,因此,環境問題早已成為了全球性的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人們逐漸產生了環境意識,反映著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保護環境的一種觀念、態度、習慣和行為,是一種積極的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環境教育是指借助教育手段,使人們認識我們的環境,了解現代環境問題,培養環境意識,并獲得知識和技能來防治新的環境問題的一種教育活動。[2]在國外,很多國家都較早地提出了“綠色大學”的概念,即將環境價值和環境教育整合于大學的日常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之中[3]。在我國,環境保護早已被確立為基本國策,隨后又通過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在高等學校普遍開設環境學的專業課程或公共必修課程,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的執政理念等等措施,初步形成了一個較全面的環保宣傳教育體系。然而,這種教育,似乎只停留在了宣傳表面,并沒有完全落實到日常的教學工作當中去。在深入職業院校調察后發現,學生們距離環保目標的總體要求還相差較遠,問題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環保知識膚淺。多數學生缺乏環保常識,比如不認識中國環境標志,不知道垃圾正確分類處理方法,不明白霧霾、沙塵等災害形成原因等等。
2.環保意識欠缺。對于環境保護的目標和嚴峻性了解較少,沒有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浪費資源等不文明行為時有發生。
3.環保積極性不高。環境保護作為公民素質的體現,同時也是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但在生活中,仍有相當多的學生對環境問題漠不關心。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總體來說還是學校環境教育沒有實施到位,職業院校缺乏環保類的專門課程,各科教師只專注于專業知識的教學,而忽略了將環境教育滲透進去。因此,通過教學實踐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環保習慣意識,提高處理環境問題的能力,形成自覺的環保行為,就成為了現代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和新的探究領域。[4]
二、生物教學中融入環境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生物學作為綜合自然科學基礎,是為了滿足幼兒師范教育的需要以及幼兒師范學校實施科學教育的需要而開展的一門學科,力求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社會和生活實際,為培養師范生的科學素養和從事幼兒科學教育的能力奠定基礎。由于生物與自然的密切關系,在教材中涉及了包括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等很多與環境教育有關的內容,這些生物學科的特點使生物課堂成為了職業教育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比較合適的載體。同時具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初步樹立唯物主義自然觀;正確認識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懂得愛護保護生物,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形成保護自然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實現生態環境道德觀的形成。這種在生物教學中融入的環境教育不是課本的外延,而是生物學科本身的要求,是教學改革深入進行的體現,也是教師在教學中體現自身價值的有效途徑。
三、環境教育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的幾點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環境保護知識教師需具備豐厚的生物知識、吃透教材內涵,重視通過知識教學的載體來實現生態環境道德觀念的形成。例如,通過“葉的光合作用”一節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光合作用的過程和原理,理解綠色植物對人類和整個自然界的重要意義,進而認識植樹造林、保護植物和綠化環境的必要性。又如,通過“鳥類的多樣性”一節的學習,認識我國具有的珍稀鳥類資源,知道我國是世界上鳥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引起學生對于美麗生命的熱愛和珍惜。通過“生物的變異”一節中引起基因突變因素的學習,了解到目前的新技術、新材料造成的環境污染對人類自身和子孫后代帶來的不可逆轉的嚴重影響,理解珍愛生命要從減少環境污染的小事做起。通過“生態系統”有關知識的教學,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特點,以及如何維持生態平衡。自然界是一個有機整體,其間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都有規律和保持著動態平衡,人類作為自然的其中一環,雖然能改造它,但根本上還是不能從錯綜復雜的生態系統中脫離出去,只有遵循自然自我調節的規律,有效地規劃人類的行為活動,才能維持生態平衡,確保人類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通過“生物對環境污染的防治”這部分內容,介紹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等對其他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嚴重威脅,使學生了解到新興的環境治理方法--生物凈化。同時,由于生物本身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設計實驗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進行微型化實驗,節省藥品用量,降低消耗,合理處置廢棄物,使實驗綠色化。通過將環境教育目標、內容分解并融入各個章節與具體教學活動中去,有的放矢、逐步深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學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和熱愛自然的責任與情懷,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和精神境界,塑造健全人格。
2.結合具體實例和實踐活動加強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本身是一種感知體驗型的教育活動,因此,以實例和實踐活動為主的探究性學習更能引起學生深刻的認同感。[5]借助多媒體課件觀看環境污染的真實案例,如發生在我市周圍湖泊的赤潮現象,引導學生上網查閱水危機爆發的原因、危害和防治辦法,讓學生學會用生物學的知識分析評價這些案例的形成機制、演變過程,思考對于給生活帶來影響的環境污染問題,我們自己又能為此做些什么?結合教學安排,組成興趣小組,對學校周邊水質、空氣、耕地等污染進行調查,喚起學生對自身生存環境的關心和重視。校園也是環境教育的重要資源,綠色校園一直是學校建設的目標。讓學生組成生物學習小組,在教師的帶領下,認識并能科學分類校園里的每一種植物,并發起護綠行動,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校園一花一草一木的培植和愛護中去,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創造一個環境幽雅的校園的成就感,以及綠色校園對學習和生活的促進作用。充分利用地球日、植樹節、愛鳥周、節水日等環保節日在班級里組織主題宣傳活動,營造出關注環境的校園與集體氛圍,以環境板報、環境標語、環境漫畫、環境知識競賽和環保演講比賽等多種多樣的形式活動,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的環境意識。
3.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生態環境道德行為是指人們在生態環境道德規范的調節下,對于生態問題做出的反映和行動,是衡量人們的生態道德意志高低的標志。[6]環境教育的目的,不止在于環境知識的了解,環保意識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環保行為的落實,這是環境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這種行為受到意志的調節,生態環境道德意志薄弱的學生,在行為上往往缺乏毅力,當個人利益與生態環境利益產生沖突時,就會在行動上偏向個人利益。比如,懶惰、美食、金錢等等誘惑都能導致生態意志的動搖,因此,以榜樣的力量感召,創設道德情境,引導學生崇尚榜樣人格,激發學生自覺形成較強的環境意志,從而指導行為活動。常言道,為人師表,教師的言行常會不知不覺中影響到學生,對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因此學校教師應從課堂教學和生活做起,遵從適度消費、節水節電、不亂丟廢棄物、不濫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等受到認同的行為規范。針對令人頭疼的垃圾亂象,嘗試進行垃圾分類的知識普及和嘗試,督促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積極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
4.及時進行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方面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結合教學內容,及時以測驗、訪談、問卷等方式對學生的個人生態環境知識掌握、環境態度觀念形成和發展狀況、在校行為活動等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小到個人行為,大到國家事件,通過分析評價與學生綜合素質考核相關聯,很大程度上將激勵和約束教師與學生的日常環保行為。結語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人們對年輕一代的素質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作出了更深的思考,正確認識環境問題,協調人的行為與環境相適,同時也是響應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完成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建設美麗中國的需求。生物學科既是傳授人與自然、社會與環境的基礎學科,也是傳播和更新科學知識和文化素養的主要載體,高職生物教學中包含著豐富的環境教育資源有待深入挖掘,是進行環境教育滲透的重要基地。環境教育的重點是承載民族希望的青少年學生群體,他們的環境行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時代的生存與發展。作為一個生物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和生物課堂這個主陣地,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廣大青少年學生形成科學的環境知識體系,正確的環境意識觀念,負責的社會態度,有效的環保能力,并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促使他們積極投入到保護環境的活動中去,盡己之長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吳秀芝.重視環境保護教育提升高職學生素質[J].大慶社會科學,2014(03):148-149.
[2]黎亞.環境教育概念及內容[J].學周刊,2017(27):21-22.
[3]劉經緯,張維學.國外環境教育現狀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1):1-3.
[4]姚鵬.高職院校如何在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1):185-186.
[5]趙功偉.生態環境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環境教育,2010(12):61-62.
[6]祝懷新.環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作者:崔萌 單位:駐馬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