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對環境會計建立認識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環境會計;資源;成本核算方法;會計體系;環境保護
論文摘要:環境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尺度,將資源納入會計核算,研究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同資源、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評價經濟活動對資源、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以期達到合理配置資源和改善環境的目的。
環境會計又稱綠色會計,是以體現補償自然資源損耗費為中心而發展的會計,是會計學科新興的一個分支。它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尺度,將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納入企業的會計核算,研究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同資源、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評價企業經濟活動和宏觀社會經濟活動對資源、生態、環境產生的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以期達到合理配置資源和改善環境的目的。
一、現行會計體系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主要缺陷
傳統會計是為反映和控制企業經濟活動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是從單個經濟個體的角度,以自然資源永不枯竭為假設前提,以提供經濟信息為目標的核算體系。在環境問題并不突出的過去,傳統會計的職能得到很好的發揮,但事實上環境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的,由于環境問題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將環境因素拒絕在外的傳統會計已無法準確衡量企業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我國是一個環境污染嚴重、環境資源緊缺的國家,由于至今尚未全面建立環境會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資源匱乏的矛盾日益突出,現行會計體系的缺陷日益凸顯。
(一)忽視了自然資源匱乏和生態環境破壞因素,影響了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水平。我國把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基本戰略,但至今仍按傳統會計體系評價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這種評價方法排斥了環境因素,忽視了資源匱乏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長期下去將導致生態平衡的嚴重失衡,忽視環境建設投入,并影響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環境資源價值游離于產品價值運動之外,制約了對環境資源的有效保護。現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沒有將自然資源的損耗和生態環境惡化的損失考慮在內,由此導致了一方面是國民經濟核算指標的虛增,另一方面是環境資源的日益枯竭,環境資本急劇損耗。據世界銀行發表的中國環境報告測算,我國每年僅水、大氣污染造成的損失約占GDP的3%-8%,而我國按現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核算的每年GDP增長率也僅為7-8%左右,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使經濟發展付出了高昂的成本。未考慮環境因素的GDP誤導人們對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和環境容量承載能力的認識,導致生產經營規模的粗放型數量式擴大,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劇。
(三)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難以約束企業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行為。現行會計體系基本上是提供能夠以貨幣計量予以衡量的會計信息,而環境問題中有很多事項是難以用準確的貨幣金額加以計算的,這些無法定量化的信息不僅包括敘述性的環境信息,如能源的消耗量、污染物的排放量等,而且包括一些不能確切評價其價值的環境財務信息,如某些生態資源的環境、社會效益。因此,現行會計體系計算出來的產品成本無法真實地反映產品中所包含的各種投入耗費情況,不利于企業挖掘潛力,降低資源損耗成本,減少污染造成的損失。
二、環境會計建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面對上述現行會計體系在保護資源與環境方面的諸多缺陷,迫切需要在會計體系中建立環境會計,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推動政府和企業將環境與發展緊密聯系起來進行綜合決策,遏制環境和生態破壞,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一)環境會計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隨著工業化發展帶來日益嚴重的環境和資源的破壞,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工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的進步不能以犧牲和損害環境為代價,只有有效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才是正確的選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人們以新的經濟思維模式把環境因素充分融合在會計體系中,通過建立環境會計,進而發展成為反映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真實反映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以利于政府及企業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實現對國民經濟指標的調整及對環境資源消耗和衰減進行充分補償的目標,推動經濟與環境“雙贏”。
(二)環境會計是改善環境質量的需要。原國家環保總局2002年6月頒布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01年我國7大水系和劣五類水質占52.8%,失去飲用水功能,湖泊富營養化問題日益突出;空氣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塵暴、土壤退化、植被破壞、資源枯竭、生物多樣化銳減等問題仍較嚴重。環境質量惡化不僅嚴重威脅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而且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企業經濟活動是導致環境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而利用會計手段對環境活動進行確認和計量,是提高環保投入產出率、改善環境狀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項行之有效的舉措。因些,環境會計建立,將企業給社會、資源、環境所造成的損失及效益納入會計核算范圍之內,規范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及其環境行為,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已成為環保及會計界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
(三)環境會計是環境保護實踐發展的需要。我國環境保護的實踐表明,環境管理是環境保護的核心和保障。而環境管理的產生和發展都要求會計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如環境資源的存量、流量情況,環境費用的總量和用途,環境保護業績等,通過分析所提供的信息,了解環境狀況并對其做出正確的評價,為環境管理決策提供依據。只有改革現行會計體系,建立環境會計,正確反映和控制在資源、生態、環境方面的資金投入和使用情況,核算環境成本費用,分析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產出情況,評估資源開發利用,生態保護和建設、環境污染治理變化趨勢,才能使環境管理有的放矢。新晨
(四)環境會計是明確企業環境責任的需要。企業生產經營與自然環境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環保要求的日益嚴格,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必須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從過去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改變為追求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協調發展,減少或消除環境成本費用。人們越來越迫切要求企業提供某種形式的環境報告和環境影響的財務分析,重視其所承擔的環境責任,認真對待引發的環境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從會計學范疇出發,將環境會計信息作為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信息披露的內容之一。
(五)環境會計是企業增強綜合競爭力的需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越來越偏好環保產品,那些有益于環境質量提高的高新技術產品、綠色產品、環保標志產品等成為企業競爭的焦點。企業不能再被動地參與控制污染,保護環境,而應積極地選擇清潔生產和環境無害化技術,降低成本開支,提高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例如,近年福建省組織開展對347家企業進行清潔生產審核,先后有860家企業或機構通過核算環境成本和環境效益,規范了生產經營的環境行為,獲得了國際公認的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論證,在招商引資、拓展市場上,都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果。福建省三明鋼鐵廠主動發揮循環經濟效益,把用水費用和污水治理費用納入各分廠成本和效率核算,使1999年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70.35%,年循環利用各類工業廢水1.244億噸,僅高爐爐體冷卻水循環利用每年就節約生產成本298萬元,取得了節能降耗和經濟“雙贏”的成效,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最佳結合。這些都迫切需要予以高度重視建立環境會計,以便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
參考資料
1、溫作民.論環境會計的結構體系.世界林業研究.2002年第3期
2、馬娟娟.論環境會計.新疆財經.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