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藝術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近年來,“彈性生態”一詞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已不再陌生,甚至被許多高校作為培養學生的設計理念。培養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方面,進行了一些摸索和探討,重視地域傳統文化因素和生態環境彈性發展,將其創作的藝術構思與反映時代要求的工程技術融合。本篇論文圍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為中心,探究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彈性生態”理念下的教育現狀以及遇到的瓶頸,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彈性生態”;培養模式探究
一概念界定
“彈性生態”即為能夠敏感的對外在干擾做出反應,又能較快恢復并保持其原有結構和功能的生態。“彈性生態”視域下環境藝術設計:以恢復并保持原有生態結構和功能為目的,運用藝術設計手法對建筑室內外的空間環境進行設計,并滿足人們視覺審美上的需要的一種設計理念。“彈性生態”理念下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在生態環境“彈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以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理論即“筑山”“理水”“尋根”為基礎建立的“三模式”理論——“筑山模式”;“理水模式”;“尋根模式”。“筑山模式”即對人才勝任力品德操守的培養;“理水模式”即對人才勝任力專業技能的培養;“尋根模式”即為開展保護環境的藝術設計,圍繞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綠色生態環境。
二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逐漸被我國各大高校所重視,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到現在,環境藝術專業的教育內容也逐漸豐富起來,其課程設置主要有:景觀、園林相關的技術為主,以美術設計理論為公共基礎課程。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內涵豐富、多種學科交叉而成的復雜學科,是一門涉及室內、外空間環境的設計專業,也是一門實用性很高的專業。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將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許多高校中設立。隨著越來越多的環境設計人才的培養和社會的需要,1999年各大高校開始擴招,這使得環境藝術專業開始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到了21世紀,由于就業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各大高校為了培養出應用型人才,陸續開始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進行了,甚至教學改革。
三“彈性生態”理念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瓶頸
(一)學科交叉性不夠
當前,許多高校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仍然仍停留在以專業知識為主的教育,認為這樣的培養方式能夠是學生在畢業之后很快的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能夠緩解“畢業等于失業”的問題。但是,卻忽略了技術能力的培養。傳統的培養模式能夠快速的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使學生能夠掌握扎實的理論基本功,卻也存在著重知識、輕技術的問題。環境藝術專業本是實用性很強的專業,與人們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如果學生只加強理論的學習,不能將所學的知識與理論有機結合起來,所設計出的作品不能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那么作品就失去了設計的意義。
(二)學科的評價機制較為單調
我國傳統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評價機制主要是從兩方面進行評價的:以人才的專業研究深度和專業問題解決能力。這種評價方式實際上是片面強調技術能力和專業能力。而在“彈性生態”理念的背景下,從事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既需要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學會將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在實踐中。否則,只會造成培養出的專業人才綜合素質與再學習能力不佳的現象。
(三)缺乏創造性設計思維訓練
藝術設計專業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創新型思維,但是,許多高校對創新型思維的訓練是零散的。我國各大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基本理論課程是設計基礎、專業基礎和專業設計。這些課程雖然加強了學生的專業知識,但是課程與課程之間缺乏連貫性與系統性,缺乏內在的銜接與融合。做不到學以致用的課程設置對藝術設計來說是一種嚴重的負面影響。
四“彈性生態”理念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在現代設計中,環境藝術設計人才應具備以下基本能力,即品德操守、專業技能、生態彈性。具體來說,就是踐行“三化”策略,即“亮化”、“硬化”、“綠化”。“亮化”意在培養道德“亮化”、品行“亮化”、溝通“亮化”的設計人才;“硬化”意在培養理念“硬化”、設計“硬化”、技術“硬化”、實踐“硬化”的設計人才;“綠化”意指生態環境,“彈性”發展。構建彈性生態環境,“金山銀山”不及“綠水青山”。因此,針對上述策略,具體培養模式的建議如下:
(一)提高應用型課程的質量
環境藝術設計的設計不可缺少的一環是技術,應用型人才具備的素質是材料分析和圖形軟件操作。時學生能夠充分掌握學習自主權,明確教學目的,解決打小學生的疑惑。
(二)重視藝術思維的培養
藝術設計的源泉是藝術思維。想要學好藝術設計,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提高自身的悟性,掌握多種多樣的思維方式,才能總結出更多的設計思路。只有擁有創新型思維的設計師,才能在滿足市場要求的情況下設計出獨具特色、富有創意的設計作品。而創造型思維的培養,一方面可以通過多訓練來加強,比如思維發散的訓練,即通過一個物體聯想到多個物體的方式來開闊學生的思考方式,從而想出更多新奇的方案;另一方面,教師帶領學生多欣賞名家的作品,開闊視野,以鼓勵學生們大膽創作。
(三)積極開展實踐教學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無論一個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的多扎實,應用不到實踐中,教學就不算成功。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可以通過引入企業的工程項目,并以企業標準來衡量學生實踐能力的強弱。也可以交由業主去評價,從而判斷學生的設計是否滿足了業主的需求,是否將知識應用到了生活中,這也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益,還避免了紙上談兵,真正地將技藝相結合的人才培養理念落到了實處。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中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各高校有必要引入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技術同藝術相融合。在“彈性生態”理念下的環境藝術設計需要培養出“四有”應用型人才:即有“彈性”空間結構整體藍圖繪制的設計能力;有“融為一體”城市發展方案的規劃能力;有“做出回應”行動選擇的實踐能力;有重視城市生態綠化系統建設的統籌能力。
參考文獻
[1]劉烈輝.藝術設計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31(11):51-52.
[2]楊虹.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08):252.
[3]劉桂.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
[4]周雪霏.以實踐為主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J].教育現代化,2017,4(37):75-76.
作者:張迪妮;王越 單位:河北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