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全球環境不斷惡化的嚴峻挑戰下,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文明,在環境藝術設計的時候需要以全新的理念開展相關的工作,設計出節能環保、綠色生態的方案,提高人們居住生活的品質與生態平衡。本文主要就生態文明背景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生態文化;現代環境;設計理念
在現代社會發展的環境下,生態環境設計理念得到了人們的認同,并且該設計理念已經形成了一門系統的設計專業。在生態環境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將建筑物與周邊的環境進行科學融合,體現出生態建筑的人文性和生態性。
一、生態環境的藝術設計分析
(一)生態文明的定義隨著人們對資源的不斷開采,在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生活的環境日益惡化。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都是由于人們在開采資源進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沒有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肆意浪費資源并污染環境,使得人們生存的環境受到了威脅。生態文明主要是指在人們的共同努力下,構建和諧、健康、自由的生存環境,且在該生活環境下,人們生產出了一定的物質成果,收獲了精神文化上的財富等。而生態文化的建設理念可以延伸到國家的政治文化、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和人文環境等一系列的工程當中,一個地區的生態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地區人們的社會文明現狀[1]。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保護過程中,需要人們始終對自然與生命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需要尊重愛護生態文化,不能肆意妄為胡亂開采建設,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在人們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找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平衡點,從而可以保障人們經濟文化的提升,也不會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
(二)生態環境設計的重要意義生態環境設計是一個綜合性的設計領域,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綜合多個學科和設計專業,并且需要一些自然生態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指導,才可以保障生態環境設計的科學合理性。但是單從設計專業領域進行分析,生態文明環境設計包含的主要內容就是室內的建筑物和建筑外圍的環境裝飾,在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建筑物周邊的地質環境、水文環境、其他建筑物、植被情況、生態環境、附屬資源和交通環境等,從而使得環境藝術設計的方案更加具有生態性與可行性。在生態文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過程中,建筑物設計的方案與自然的環境更加融合,并且在該設計理念發展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節能材料、環保材料,以及生態性的施工工藝被人們研發出來。在現代科技與現代自然環境的結合下,自然生態的元素與最新環保技術進行互補,實現了生態環境設計建筑物施工方案的可靠性與生態文明性[2]。在現代生態文明環境設計的理念中需要突出自然環境的生態美和現代建筑科技的創新能力,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若是生態環境設計的方案在施工建設的過程中一旦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的污染,使得生態環境與建筑項目出現了嚴重的相對性,就會使得生態環境設計方案失去原本的意義。例如陜西省西安市的違建別墅,就嚴重違背了生態文明環境設計的原則。該批違法建筑物建在秦嶺山脈中,而秦嶺山脈是區分我國南方與北方的重要自然生態環境,秦嶺山脈對我國南北方的水文地質等具有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這些違法建設的別墅嚴重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給秦嶺山脈的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最終在中紀委的嚴肅處理下,拆除了該批別墅,并對相關領導進行了嚴肅處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是人們生存的重要基石,若是進行胡亂開發,不僅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保護作用,而且會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造成更加嚴重的連鎖反應。在一些項目建設的過程中,由于設計人員沒有生態環境的設計理念,在進行項目設計的時候,沒有重點突出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也沒有合理有效借助自然環境進行項目設計,設計人員盲目追求項目建設效益最大化,從而給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對今后的經濟發展與人文居住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3]。
(三)環境設計與自然生態文明的脫節在進行環境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在進行建設項目設計的時候,設計方案一旦與生態自然脫節,就會使得建筑物完全脫離周邊的環境,突出建筑物的孤立感,這樣的建筑物不僅與當地的生態環境格格不入,并且嚴重浪費社會公共資源,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隨著城市化發展的不斷加快,社會的各類資源不斷集中,人們居住得更加密集。因此在建筑物的環境設計時不僅需要考慮建筑項目的成本、藝術性、科技性和實用性,而且在生態環境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到生態文明和自然環境[4]。隨著生態文明環境設計專業的快速發展,在橋梁建筑、房屋建筑、水利工程、火電廠建筑等項目進行施工設計的時候,都需要突出生態性和平衡性,在項目進行設計的時候還需要考慮使用相關的節能材料和環保材料,從而更好地控制項目的施工成本。在項目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對施工區域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進行保護,避免對周邊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我國在2018年建成通車的港珠澳大橋,由于該大橋需要橫跨伶仃洋,為了有效保護伶仃洋中的海洋生物,在設計的時候引入了海洋生物保護的專業人員,凡是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了珍稀海洋生物,都需要停工等待海洋生物遠離了施工現場之后,才可以進行施工建設。在港珠澳大橋的設計方案中就充分體現出了生態文明環境設計的理念與原則,不僅完成了項目工程建設的質量,并且很好地保護了施工區域的生態環境平衡。
二、環境設計的要點分析
(一)項目的整體統籌規劃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逐漸轉型為高質量發展,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對項目進行系統綜合的研究分析,設計出最合理的項目施工方案。人們常說保障項目可以進行可持續的開發建設,而項目涉及的自然生態環境就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正如在人大代表會議中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任何行業發展的過程中都需要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前提條件。例如特色鄉村的旅游業發展,就是依靠鄉村的特色風景文化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為當地人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是在特色小鎮開發的過程中人們忽視了特色的自然景觀,而施工建設了很多建筑物,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特色自然環境,導致了生態環境失衡,從而使得特色鄉村的項目開發以失敗告終,并且為當地留下了滿目瘡痍的開發問題[5]。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必須要進行系統統籌規劃,對項目施工涉及到的環境損失、項目開發帶來的污染情況、項目開發的經濟性等進行充分研究分析,然后依據生態文明環境設計的原則與理念,科學合理地設計施工方案,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項目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依據公正、高效、和諧、人文的設計原則,從而保障項目建設達到預期的建筑效果,并且項目與周邊的自然環境能很好地融為一體[6]。
(二)環境設計的基礎定位在項目開發的過程中,項目的實際生產效益與項目所在區域的生態系統,是一種平衡的關系,因此在項目開發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控制生態系統的保護,并且還需要控制項目的投資效益比,即在項目投資的過程中需要控制施工的成本,降低施工造成的污染。在施工的過程中廢水、廢料、噪音等都是不可避免的污染生成物,因此需要合理調控項目的投資比例,科學地進行開發建設。在項目進行設計的時候要盡可能發揮出自然環境的優勢,借助天然的地質條件進行施工建設,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降低環境的污染,且施工的成本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在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即使是借助原有的自然環境,也會造成一定的生態環境污染,為了很好地控制施工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在施工之前需要對施工方案進行優化改進,從而保障項目的施工方案可以保持生態系統的長久平衡。在項目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保證建筑物與周邊生態環境相融合,體現出藝術、自然、人文、生態的協調性。例如我國很多山上都建有寺廟,而這些寺廟的建筑設計都是根據山峰的特征和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進行設計建設的,從而使得寺廟與山脈融為一體,非常具有藝術觀賞性。我國清代的著名建筑世家—雷氏家族,主持設計的各類建筑物都充分突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一些山脈中的建筑物都是依據山勢建造的,這樣可以保障建筑物的水文環境、氣候環境、地質環境與山脈融為一體,很好地體現我國“人與自然”的設計理念。雷氏家族還設計了一座塔,而該塔的最佳觀景區域在一條河堤上,而該河堤的路線恰好是以塔為圓心對應的半徑,因此,當人們在河堤上行走時,行人與塔的距離都是相等的,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即人走塔也走。而雷氏家族還設計了清代80%以上的皇家建筑物,每一個建筑物都體現了現代生態文明環境設計的核心內容,充分體現出了建筑物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平衡[7]。
(三)生態文明理念下的設計要素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態文明成為了現代人們關注的焦點,在化石燃料的肆意開采下,全球變暖情況不斷加重,導致了南極與北極的冰層不斷消融,從而使得海平面上升了一些。而海平面高度微小的變化都會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的改變。在人類工業文明的快速發展下,大城市病困擾著每一個國家,城市的霧霾、水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由于城市病的不斷加重,導致了越來越多的人們身體質量下降,長期處于亞健康的生活環境中,這些問題的出現,充分說明了發展生態文明環境設計專業的重要性[8]。在進行項目環境設計的時候,需要正確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項目建筑設計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體現出建筑物的功能性,而且需要科學協調周邊生態環境的平衡。在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下,建筑項目需要更好地應用節能環保的綠色施工材料,采取先進的施工工藝和高效的項目管理制度。在設計的時候,充分發揮出自然生態資源的優勢,從而使得建筑項目具有更好的經濟性和生態性。例如我國政府批準建設的雄安新區,該區域內的所有施工建筑都需要秉承生態文明環境設計的理念,保障雄安新區的整個項目與周邊的環境進行很好融合,充分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建設理念,將雄安新區打造為一個沒有城市病的現代化城市綜合體[9]。在雄安新區建設過程中,將全城打造成為一個“海綿城市”,這樣的設計可以高效利用水資源,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就是為我國其他城市建設起到一個標桿作用,推動我國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更好地加快我國城鎮化建設步伐。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突出人與自然的平衡發展,在項目建設設計時,需要對項目涉及到的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以及周邊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深入研究,在考量了多種影響因素之后,依據生態環境設計的理念與原則,進行項目的詳細設計,從而更好地提高項目建設的經濟性、可靠性、安全性與生態性。
參考文獻:
[1]徐小平,樸青順.基于生態文明背景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研究[J].四川水泥,2017,(01):74.
[2]黃漢玲,李玲.生態文明觀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J].住宅與房地產,2016,(33):74.
[3]曹盼宮.生態文明背景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分析[J].居業,2018,(12):30+32.
[4]郭奇.生態文明觀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探析[J].大眾文藝,2016,(07):116.
[5]湯少哲.生態文明觀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6,(07):130.
[6]何鳳.芻議生態文明觀下的環境藝術設計[J].現代裝飾(理論),2016,(07):130.
[7]馬洪偉.淺談生態文明觀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要點[J].廣東蠶業,2017,5112:89.
[8]楊曉波.以生態為視角探索建筑環境藝術教學[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402:255-260.
[9]李文鵬.生態文明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J].林業科技情報,2018,5003:89-91.
作者:饒常明 單位: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