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陜西省潼關縣礦產資源豐富,近幾十年的大規模礦產開發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與財稅收入的增加做出了極大貢獻,但幾十年的高強度開發讓潼關縣面臨較嚴重的地質環境問題。在分析總結了潼關縣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闡述了潼關縣近年來的礦區地質恢復治理成效的基礎上,提出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建議和新的思路方法,以期為潼關縣礦山地質環境得到更好的治理提供思路,并為后續其他礦山的地質環境保護提供參考。
關鍵詞:潼關縣;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恢復治理
陜西省潼關縣礦產資源豐富,以開采石英脈型金礦為主。自年以來,累積探明金礦儲量1.27t。金礦開采區主要位于南部小秦嶺中低山地區,km2的范圍內7條主峪道全部有金礦開采活動。幾十年的金礦開發,為中國黃金儲備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由于歷史認知原因,礦山地質環境法律法規不健全、執法監管不到位等眾多因素導致礦山泥石流地質災害頻發、地表植被被壓占與破壞、廢棄尾礦渣占地等問題出現,是中國礦山生態環境問題最嚴重、最典型的代表。
1潼關縣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潼關縣金礦區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礦業秩序混亂的典型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5年全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中,明確將潼關金礦區(ZL-66)列入全國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和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區。《陜西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6—5年)》中,潼關縣是陜西省重點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區。相比較而言,同期全國礦山開采普遍存在的問題都是大干快干,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管理粗放無序,監管缺失等,山東招遠市和河南靈寶市也存在相同的問題,開采漫山遍野開花,廢石棄渣大量隨意丟棄、大面積壓占林地等。正是長期以來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對周邊礦山地質環境造成了破壞性影響,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目前潼關縣礦產開發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1地質災害的問題
潼關縣礦山開采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及泥石流三大類,以泥石流災害最為突出。其中滑坡災害5處,威脅8人3間房屋,占用、破壞林地63m2;崩塌22處,威脅20人88間房屋,占用、破壞林地1.8×5m2、其他土地1.02×5m2;泥石流處,威脅人8間房屋,占用、破壞林地5.26×5m2、其他土地2.1×5m2、公路120m。
1.2采空區的問題
全縣8個金礦開采區和2個鐵、鉛采礦區交錯分布于小秦嶺礦區km2的11個大小峪道。經過大規模、高強度的礦山巖金開采,據不完全統計(不含古洞),采空區面積約為1.818×6m2,其中已采取充填等治理措施的采空區面積約為1.7×6m2(其中只有約%得到有效治理,還有40%多的治理很不徹底),正在作業生成的采空區面積為3.×5m2,當前潛在安全隱患的采空區面積達到.×5m2,占到采空總面積的%以上。全縣所有礦山企業均不同程度面臨采空區安全問題的威脅。盡管當前的安全生產治理措施日趨規范,但歷史遺留的采空區縱橫交錯、線長點多、上下連通,面積空間巨大,對山體重力平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加之潼關地緣板塊屬地震多發區和國家級地震重點監測區,容易誘發塌陷性地震災害和局部安全生產事故。
1.3采礦廢棄物的問題
大約有大于0m3的廢石礦渣堆放在山坡,而潼關縣南部山區又是降水偏多區,遇到強降雨,極易形成泥石流,危及群眾的生命安全;有多于×4m3的廢石堆集在8條峪道中,堵塞河道22.5km,潛伏泄洪不暢、洪險隱患,威脅下游及山外沿河群眾3×4余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因山體開挖和大量礦石廢渣無序堆放而使近3.87×5m2耕地、1.×6m2植被遭受破壞,造成耕地減少和水土流失。
1.4生態破壞的問題
黃金采、選、冶過程中產生的涌水、泥漿及尾礦中的重金屬、懸浮物及其他化學物質使水體、土壤和大氣環境遭到嚴重污染,重金屬含量高。污染面積覆蓋基巖山區、山前沖洪積斜塬、黃土溝壑殘塬、黃渭河沖積平原和雙橋河沖洪積階地5個地球化學景觀區近2km2,嚴重影響農作物品質,危害群眾身體健康。此外,縱橫交錯、上下連通的坑道和采空區,極大地影響了礦區地下水循環系統,導致地下水資源銳減,山體水源涵養功能降低,造成東桐峪、善車峪、麻峪、蒿岔峪、西潼峪等近條河流干枯,其他河流流速降低為約0.03m3/s,致使淺山區及山前3×4余人畜用水緊張。
2潼關縣近年來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成效
資源枯竭礦山閉坑,或企業破產、政策關閉及重組等,致使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責任人滅失。據統計,大約40%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是國營及地方國營礦山計劃經濟時期造成的;約%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鄉鎮企業、個體采金者因政策關閉、資源枯竭造成的責任人滅失的問題;約%是6年以后現有礦山企業開采形成的。近年來潼關縣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利用中央資金、省財政補助資金先后實施了一批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取得了較好成效。
2.1潼關縣金礦區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
潼關縣金礦區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項目,是潼關縣首次實施的大型地質環境治理工程,以山外廢棄尾礦渣場復墾和山區礦渣性泥石流隱患為主要治理對象,以增加耕地、建設用地和林地為主要目標。項目共分三期實施,項目總申請中央財政資金3×8元,實際撥付投資資金2.×8元,封堵責任滅失廢礦硐5個,治理廢渣4.0×6m3,恢復植被2.×6m2。全面落實河長制管理,加大河道清障工作,清運河道內廢石廢渣2×6m3余,新建加固河堤、攔渣墻40km余。大力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等重點工程,近3年完成營造林面積.3km2。通過綜合治理,新增各類土地1.3km2,利用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對污染土壤進行修復,消除了嚴重污染農田和人群健康的重金屬問題,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礦區生態地質環境得到了顯著恢復,對維護小秦嶺水源涵養地、保護生物多樣性都具有重大環境意義。
2.2潼關縣安樂鎮蒿岔峪泥石流治理工程
潼關縣安樂鎮蒿岔峪泥石流治理工程位于潼關縣蒿岔峪溝,由于溝內礦山的不規范開采,在蒿岔峪上游溝道中堆積有大量采礦棄渣,導致溝谷泄洪不暢,堵塞嚴重,溝內所堆積的渣石在長期雨水及溝流的沖刷下已向下游沖出數十米。分析認為,在極限降雨條件下,蒿岔峪發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大,對溝內及溝口居民威脅巨大,直接威脅溝內及溝口蒿岔峪村和蒿岔峪口村10名群眾及企業生產廠房、11km通村公路等設施及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屬特大型地質災害。蒿岔峪泥石流治理工程項目總投資7.12×6元,修建攔擋壩、排導渠及擋墻,8年8月上旬開工建設,目前治理工程施工已基本完成。
3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建議和新的思路方法
中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起步較晚,環境管理較為薄弱,迄今沒有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科學的恢復治理體系及辦法[1]。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應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生態文明思想和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單純的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向地質環境、生態環境綜合修復轉變,從單一治理對象向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轉變[2],從“復墾復綠”向生態修復和多產業融合轉變[3],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統籌推進歷史遺留及無主礦山和在建、生產、停產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全面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恢復水平。
3.1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a)對于生產礦山和新建礦山,進一步夯實礦業權人在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中的主體責任,按照“誰開發,誰保護”原則,完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管理體制。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建立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建立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基金制度,增加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投入,恢復植被,加大對南部山地水源涵養林的建設,做好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b)強化分類管理。要針對不同的災害類型、災害體所處地區的獨特性、危害對象范圍等因素,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切實可行又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4]。對于采礦廢渣,投資建立大型尾礦庫防護工程,尾礦渣及時排入尾礦庫,防止尾礦渣進入到河流中,對廢水進行循環利用,采用先進工藝提取廢水中的有用重金屬,使其資源化,從而減少污染,提高經濟效益。
3.2強化行業部門監督管理職能
應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對歷史遺留礦山應加強日常管理,督促礦山企業嚴格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實施治理,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a)實施“誰批準,誰負責”的管理機制,加大行業監管部門責任。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礦山,責令限期整改;對工藝落后、能源浪費、污染嚴重的企業,堅決關停。對歷史遺留礦山的治理,按照國家自然資源部統一要求,完成汾渭平原秦嶺北麓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秦嶺北麓生態環境整治。縣級自然資源管理部門應積極爭取項目落地實施,按照上級部門統一安排,及時完成各項任務。b)建立完善秦嶺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就環境監測、河道管理、項目準入、宗教場所、環境衛生、畜禽養殖、用地審批、禁牧護林等工作,研究制訂長效管理辦法;結合全縣秦嶺保護工作實際狀況,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空間規劃編制重要基礎,加快礦產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及鄉村建設等方面專項規劃的編制申報,實現秦嶺生態保護和開發利用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切實構建潼關特色、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
3.3探索礦山廢棄渣坡的綜合利用
潼關縣南部山區區域內大部分廢渣成分是石英和斜長角閃巖,巖性堅硬,是筑路路基及建筑用的良好材料,因此可將廢渣清理轉運到山外用于工程建設,制訂鼓勵措施同時積極開發新的用途,如用作新型建材等,加大其消耗量,變廢物為資源,減少山區溝道的泥石流物源隱患,或將其轉運至山外低洼地段異地堆存、推平、覆蓋黃土、植樹種草或復墾還田。對于存在高陡渣堆、不穩定渣堆及交通不便的地段,可修建攔渣擋墻、設立柔性防護網加以穩固。另可以就近充填廢棄采空區巷道,減少溝道坡面廢渣量的同時,達到穩定采空區的目的。通過以上措施可最大程度消除礦山泥石流隱患,使秦嶺山地生態環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修復,對恢復礦區青山綠水、維護小秦嶺水源涵養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大環境意義。
3.4創新生態恢復治理方式
a)全面推進全縣歷史遺留問題的礦山生態環境深入調查和動態監測,綜合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技術對礦產資源開發狀況的動態監測作用,制訂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方案[5],對礦區地質環境問題要素信息進行提取研究[6],形成覆蓋全縣的礦山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為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提供基礎數據及決策依據。b)突出重點,分類推進。在礦山綜合治理中,對歷史遺留問題圖斑分布集中區可劃成較大的修復區塊,便于節約經費、系統治理;可自然恢復的區域以自然恢復為主,可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例如消除安全隱患、設置警示標志及圍欄等。c)因地制宜,注重實效。鼓勵開發式治理,加強采礦渣堆清理工作,采礦渣堆資源化利用,變廢物為資源,加大其消耗量,減少山區溝道泥石流物源。d)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積極申請中央、省市財政資金,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拓寬資金渠道[7],為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提供必要支持。同時考慮潼關縣產業發展的現實困難,在資源型城市接續替代產業專項經費方面對潼關縣予以考慮和安排。
4結語
現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突出,而近年來,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不斷提高,礦山開采帶來的環境恢復治理工程也越來越得到重視,亟需全面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堅定不移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作者:臧熹 單位:陜西地建土地勘測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