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建筑環境心理學氛圍創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建筑環境心理學不僅僅是對人行為的考察,對環境整體氛圍的研究也是建筑環境心理學的重要方面。它更是一種整體性的把握,是對環境研究的系統性方法,有別于以往的拆開的,分散的研究方法。它更加偏重于人對環境的整體感受,而不重于局部的解剖分析。
關鍵詞:環境;心理;氛圍;行為
1定義
環境是圍繞著某種物體,并對物體的“行為”產生某種影響的外界事務。環境對于主體心理及行為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有應激理論,環境決定論,生態心理觀,控制論。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了一門新的心理學科———環境心理學。其主要考察環境與行為之間可能的關系。著重研究的是行為,無怪乎人們將環境心理學又稱為環境行為學。但是我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并不僅僅是外在的行為,它也可以僅僅是一種心理體驗,或可稱之為氛圍。是人與物在建筑與環境的系統中進行情感交流,最后以人所獲得的經驗來結束。比如大多數人在進入商場時,通常就會被熱鬧,歡快的氣氛所吸引,進入紀念館時,往往會被一種凝重的氛圍所籠罩。那么到底什么是氛圍呢?氛圍就是環境給人的總印象。它有些近似于個性,它是多少能體現這個環境和那個環境具有不同性質的東西。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氣氛”是指周圍的氣氛和情緒,包括客觀環境和主觀感受。所以具體的說環境氛圍就是主體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與自身心理狀態的綜合,是主客觀的高度統一。它包含兩個方面,首先,它是指通過外界環境的刺激因素(光,形,色,聲,味,質)對人的感觀產生刺激進而使人獲得審美的愉悅。
2分析
以哥特建筑為例,從外觀來看,哥特式建筑體量很大,高高的尖拱直插云霄。給人接近上帝的感覺,一種向往天堂的心理會悄無聲息的潛入我們的腦海。基督教的精神是集中到內心世界,要求人們收斂心神,與外界的世俗生活絕緣,因而建筑的主要形式是完全與外界隔開的封閉空間。這種設計不同于古希臘廟宇的豁然開朗,這里追求的是心靈的肅靜,要求人們擺脫一切塵世的牽累,傾心凝神,虔誠禱告,教堂里的氛圍引導人們進入一種寧靜,超越的內心世界。在哥特教堂里,牧師或者說傳道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上帝的代言人,或者說就是上帝的化身,站在祭壇之上的牧師被從采光塔上傾斜而下的光線籠罩著,恰似上帝一般,那樣光輝,再加上搖曳的燭光,繚繞的香煙,祭壇及牧師被渲染的超凡入圣,神靈崇拜的感覺悠然而生。在教堂的內部,為弘揚教義,采用了彩色玻璃鑲嵌畫.這些畫被稱之為“傻子的圣經”。陽光透過這些彩色玻璃窗,把教堂里映照得五彩繽紛,一方面,通過光影的變化,人們把幻想中的天堂之境現實化。另一方面,燦爛的光線射進來.就像是神的靈光開啟人的蒙昧的心靈、陰暗的心靈通過凝視美麗的靈光,達到對神的理解,從而得以在沉淪中復活。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兵馬俑,當我們去參觀兵馬俑時,每一個參觀者面對秦俑的第一個感受就是為之驚嘆。看著這些兵馬俑,我們必然會情不自禁的聯想到這群兵馬的主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的創建者秦始皇,或認為他是“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的偉大氣魄。或想到他廢立分封而立郡縣,蔑先王而“美當今”的帝王胸襟。無論是“功蓋千古”還是“獲罪萬世”,附著在這些兵馬俑身上的歷史一幕一幕地展現在我們地腦海中,這樣,在這種心理暗示之下,與場所相適應的歷史感出來了。也許有些人會說,這些氛圍的創造都是體現在古建筑上,時至今日,現代建筑已經統治了世界,在現代建筑身上已無法表現出來了。而事實上,在我們的先輩中就有這樣一位杰出的建筑師———路易斯?I?康,為我們作出了典范。時間的流逝更證明了這一點,他的作品充滿了思考,燦爛而神秘。甚至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其他幾位先驅。賴特的建筑充分利用了節奏作用,密斯則將空間與材料精簡到最少,而柯布西埃無所不為,首先是輕盈而文雅,最后是厚重,純樸而粗野,體現了20世紀大多數人的姿態。路易斯•I•康的建筑,恰恰是20世紀后期的精髓,它們也是純樸的,但是它們全無姿態,似乎是超越了,又或者是不同的種類。它們的粗野是隱藏的、潛在的,這恰恰是由于它們不是一種姿態或者要與某種態度作斗爭。這就是路易斯?康的建筑中體現出的“無名特質”。他用光來塑造空間,它們是沉默的,我們能感受到它們的沉默的力量。然而氛圍更是主客觀的統一,當客觀條件大致相同,人的主觀心理發生變化時,則會有不同的體驗。這就好像文藝評論中常引用的一個例子:一個人心情愉快時,他會覺得天氣晴朗,藍天,白日在向他慶祝,而當他心情抑郁時,他會覺得灼烈的陽光似乎在嘲笑他。在建筑環境中同樣會有這種情況發生。比如,佛羅倫薩主教堂高踞全城之上,被譽為文藝復興運動的第一朵報春花。與佛羅倫薩主教堂相比,哥特建筑同樣高聳如云,甚至更甚于大穹頂,卻給人接近上帝的感覺,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資產階級工業革命給“人”以極大的自信,高聳如云不再是為了接近上帝,表現上帝的崇高,而是“人”對自己能力的自豪,表現人的偉大。雅典衛城與圓明園的比較:同樣是廢墟,同樣是石建筑,在雅典衛城的帕提儂神廟前,我們感受到建筑的美,而在圓明園,我們卻只能感受到屈辱的歷史。為何,因為在我們去觀看建筑時,在我們的內心世界已經定下了一個基調,或者說已經給建筑定下了一個基調。哥特建筑與皖南民居、紫禁城的比較:通常大多數的文章談到哥特教堂的內部時都會有類似這樣的話,“狹長而高聳的空間,造成一種向前與向上的動勢……”,但是,并非所有的狹長而高聳的空間都會造成這種動勢,這種所謂不斷接近神靈的路途。比較一下,皖南及許多類似的中國傳統民居村落里,通道兩旁是高聳的圍墻,遙指藍天,而通道本身也很狹窄,但人們并不會感到有接近神靈的動感之中,相反,卻營造出一種寧靜的氛圍,之所以有這種反差,是因為建筑所處的環境不同,人們的心理基調不同。在教堂中,上帝是主角,只要進入教堂,上帝及相關的事物,比如說天堂,神靈,崇高等概念就會浮現在人們的腦海之中,而這些建筑形態也會自然地附著在這些概念之下,于是向前,向上地動勢產生了。而在皖南傳統村落中,往往群山環繞,整個村莊環境籠罩在一種安詳的氛圍之中百姓過著一種桃花園式的生活,狹長與高聳的手法使得這種環境更加顯得封閉,更加強化了這種安靜,祥和的氛圍,可以想象一下,當人走在這樣的小道時,兩邊是綿延不絕的白色的墻垣,向上則是藍天白云,于是一種寧靜而至遠的氛圍油然而生。這更是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哲學的再現。再比較一下紫禁城,里面的走道同樣是狹長而高聳的空間,給人的感受又大大的不同于前兩個。在這里,一切都圍繞著權利而展開,在這里,有多少次禍起蕭墻,又有多少次血光刀影,這些已經給人的心理定下了一個基調,再加上墻體是朱紅色的,比較沉重,這些加起來就會讓人覺得非常壓抑,于是,政治性建筑的氛圍被烘托出來了。
3結語
可見,環境對人的影響相當程度上除了受外界客觀的刺激因素決定之外,也決定于人自身的心理狀態。所以,一方面我們應當運用環境心理學的知識對人的行為和心理進行正確“引導”,對人的個性產生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制約”。另一方面,也必須承認個體的差異,尊重個體的特性,充分考慮用戶個性對環境的獨特要求,充分了解用戶的個人行為和心理需求,并在塑造環境時充分尊重環境。
參考文獻
[1](丹麥)楊•蓋爾,著.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2](丹麥)S•E•拉斯姆森,著.劉亞芬,譯.建筑體驗[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
[3](日)相馬一郎,佐古順彥,著.周暢,李曼曼,譯.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4]柳沙.設計藝術心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5](美)C•亞歷山大,著.趙冰,譯.建筑的永恒之道.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
作者:苑坤 單位: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