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推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實現富源縣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1.1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是富源縣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加快林業發展、改善生態狀況的要求越來越迫切,林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林業不僅要滿足社會對木材等林產品的多樣化需求,更要滿足改善生態狀況、保障國土生態安全的需要,當前,生態需求已成為社會對林業的第一需求。生態環境脆弱,不僅影響人民群眾的生產水平和生活質量,而且嚴重制約富源縣經濟發展的進程。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維持陸地生態系統的平衡起著支撐作用,對控制水土流失和國土石漠化、凈化空氣和水資源具有重要作用。以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為主要任務的林業生態建設,是實現“生態立縣”戰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1.2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是構建和諧富源的需要林業不僅承擔著生態建設重任,還承擔著產業發展的要務。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關系我國改革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課題。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就無從談起全面的社會主義和諧。富源縣是山區縣,林業發展的潛力很大。加快林業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一方面,林業為農業安全、糧食安全提供生態屏障,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發展林業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可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再一方面,通過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可以拓寬農村就業空間,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促進農民增收。
2富源縣林業發展現狀
2.1富源縣基本情況富源縣位于云南省東部,地處東經103°58′37″—104°49′48″、北緯25°02′30″—25°58′22″之間,素有“入滇第一關”和“滇黔鎖鑰”之稱,是云南的東大門。全縣轄10鎮1鄉159個村委會(社區),國土面積3251km2,總人口75萬人,境內97%是山區,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同時也是革命老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富源縣地勢北高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烏蒙山支脈縱貫全境,境內最高海拔2748.3m(墨紅鎮營盤山主峰),最低海拔1110m(古敢特土),相對高差1648.3m。據2005年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全縣林地面積15.02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6.2%;非林地面積17.49萬hm2,占53.8%。在林地面積中,有林地9.53萬hm2、疏林地366.9萬hm2、灌木林地4.87萬hm2、未成林造林地2579.8hm2、苗圃地2.1hm2、無立木林地323.0hm2、宜林地2845.1hm2,全縣森林覆蓋率38.41%,林木綠化率44.82%,活立木蓄積275.06萬m3。全縣區劃界定生態公益林8.55萬hm2,占林地面積的56.9%;商品林6.46萬hm2,占43.1%。全縣有國有林場、鄉鎮林場、村委會林場、村組和個體林場141個,經營森林面積3.92萬hm2,占全縣林地面積的26.1%。
2.2富源縣林業發展取得的成績“十一五”期間,富源縣克服了雨雪冰凍、霜凍、特大干旱等自然災害造成的不利影響,圓滿完成了各項林業建設任務,為富源縣實現“生態立縣”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2.1林業生態建設持續發展“十一五”期間完成人工造林3.67萬hm2,其中:完成退耕還林工程0.27萬hm2,荒山造林0.17萬hm2,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種植業0.38萬hm2,防護林工程人工造林0.29萬hm2,完成其它造林2.57萬hm2。區劃界定以保護國土生態安全為主的國家級公益林7.71萬hm2和省級公益林0.81萬hm2。完成全民義務植樹1300萬株。全縣森林覆蓋率從2005年的38.41%提高到2009年的43.51%,提高了4.9個百分點;林木綠化率從2005年的44.82%提高到2009年的48%,提高了3.18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累計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1.2萬余口、新型節能改灶5000余戶,為有效降低森林資源低價值消耗、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2.2.2林業產業發展初見成效“十一五”期間,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思路,栽植核桃2.01萬hm2,發展以杉木為主的速生豐產林1.07萬hm2,建立了一批以培育大河紫竹、紅花木蓮、光皮樺為主的鄉土優良樹種的育苗基地,扶持發展了1個核桃系列產品加工企業。
2.2.3林業體制改革強力推進在縣木材公司改制、林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礎上,按照“先行試點、分步推進”的思路,于2007年7月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至2009年底全面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確權發證工作,使全縣基本實現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的目標。通過近兩年的努力,全縣結合各地村情和林情,完成集體林地確權發證13.50萬hm2,確權發證率97.9%,林權檔案均實現數字化信息管理。2010年全縣已啟動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工作,有關政策措施相繼出臺,林權流轉服務中心成立,林權管理工作開展順利。
3富源縣林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全縣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仍沒有得到根本遏制
3.1.1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富源縣山高坡徒,山體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47923hm2,占國土總面積的45.5%。水土流失情況見表1。
3.1.2巖溶區荒漠、石漠化進程加劇據2005年《富源縣石漠化監測報告》,全縣巖溶區土地面積2049.33km2,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積601.1k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18.5%。石漠化情況見表2。
3.2自然災害影響突出近年來,雨雪冰凍、霜凍、特大干旱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既給全縣林業造成巨大損失,又加劇了森林病蟲害、森林火險等災害的發生,嚴重威脅著森林資源安全。
3.3林產業效益差林業仍處于“大資源、小產業、低效益”狀況,林種、樹種結構單一,林分質量低下,林業產值和林農收入增長緩慢。
3.4保護管理難度大一些地方毀林開墾、亂占林地的現象仍時有發生;林改后,經營主體分散、數量劇增、規模縮小,管護難度加大。
3.5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滯后國家補助期后,農民收入可能急劇下降。富源縣林業產業較弱,龍頭企業少,農民自身退耕還林后抗風險能力差,一旦退耕還林補償期滿,勢必造成退耕戶收入下降,退耕還林成果的鞏固亦將面臨嚴峻挑戰。
4富源縣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對策措施
4.1大力實施生態植被保護和恢復造林項目
4.1.1退耕還林工程按照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結合富源縣山高地陡的實際,實施25°以上坡耕地退耕還林0.67萬公頃,優先安排城鎮面山、公路沿線及主干河流兩岸。選擇光皮樺、直干桉、銀杏、核桃、竹子等優良品種,因地制宜發展有利于保護生態,又能發揮經濟效益的經濟林、速生豐產林。
4.1.2石漠化治理工程重點治理區域為富源縣石漠化程度在中度以上的生態脆弱區域,治理規模0.67萬hm2。選擇光皮樺、旱冬瓜、云南松等鄉土樹種,以造林恢復生態植被為建設內容,對石漠化山地進行生物治理,有效治理石漠化,減少流入河流、水庫、塘壩的泥沙量。
4.1.3珠防工程以塊擇河、黃泥河、嘉河、丕德河、水城河、篆長河和木浪河等珠江流域生態脆弱區為治理重點,推廣光皮樺、旱冬瓜、云南松等鄉土樹種,因地制宜實施人工造林0.2萬hm2。
4.1.4低產林改造工程結合富源縣灌木林地基本屬原生次生林,林分質量普遍較差,生態功能差的狀況。重點選擇0.4萬hm2低產、低效林,選用光皮樺(闊)、旱冬瓜(闊)、云南松(針)、麻櫟(闊)等鄉土樹種,宜針則針,宜闊則闊,采用人工補植方式進行改造,提高林分質量,逐步推進全縣低產、低效林分的改造,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
4.1.5封山育林立足富源實際,實施封山育林1.67萬hm2。選擇立地條件好,具備一定自然更新能力的疏林地、灌木林地及低效林地,進行封育管護。一是對林中小片空地進行補植,對需要撫育的中幼林進行撫育;二是安排管護人員,落實管護措施,加強管護。
4.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級財政加大對林業建設的投入。一是把公益林業建設、管理和重大林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并予以優先安排。二是加大對森林防火、核桃產業發展、杉木林發展、農村能源建設、森林病蟲害防治等林業建設的支持力度。三是以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為載體,認真落實林業抵押貸款和信貸政策,在貸款數量、期限、貼息等方面給予扶持。四是充分發揮優勢資源,篩選合適項目,制定優惠政策,開展行之有效的招商活動,引進和扶持林業龍頭企業發展。五是按照“誰受益、誰投資”和“誰破壞、誰負責”的原則明確投資和受益主體,全力推動林業建設資金籌措。對全民受益的以體現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項目應由各級人民政府投資建設;對已均山到戶和承包到人的商品林經營區域,林地使用權屬者是投資主體,政府據情予以適當扶持。
4.3注重宣傳營造氛圍組織動員群眾和社會各屆積極參與林業建設與改革。把林業宣傳貫穿于全縣林業工作全過程,堅持輿論先行,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刊、網絡、標語、專欄、宣傳手冊和工作簡報、林業信息等載體的作用,深入宣傳林業政策、法律法規,使全縣廣大林農、干部職工和社會各屆充分認識全縣林業可持續發展重點和主要目標任務,對全縣生態文明建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林農收入的重要性,主動支持林業建設與改革,積極參與林業建設與改革。通過廣泛宣傳,大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和支持林業建設與改革工作的良好氛圍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