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代農業建設的調查和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在大力推進現代農業過程中,要突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以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要圍繞工業集中區建設,加大扶持力度,建設集安市參藥綜合型集中區,重點培植農特產品加工這一支柱產業,發展壯大人參、山葡萄、中小藥材、板栗、水產品、蜂產品、林蛙、食用菌、山野菜和綠色食品等優勢特色企業集群。重點培植國家級、省級、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突出參藥、山葡萄、生態經濟、水產品養殖等主導產業,逐步擴大加工規模,增強帶動能力,提高經濟效益。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貫徹落實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鄉鎮發展農特產品加工企業,切實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和環境。集安市政府已經制定出發展規劃,在“十二五”期間,每年每個鄉鎮要新培育1戶以上投資50萬元以上、銷售收入在300萬元以上的農特產品加工企業;全市農特產品加工企業實現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30戶,1000萬元以上10戶。
2.加強綠色有機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
實施現代農業,就必須具備農業標準化,沒有標準化的農業,就不能稱其為現代農業。要制定和實施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工藝流程和衡量標準,使生產過程規范化、系統化,符合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突破市場準入瓶頸。突出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質量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和標準化技術推廣四大體系建設,大力推行地理標識管理、產品條形碼制度。集安要開展農業標準化建設,就要依據集安的實際特點,要圍繞嶺南嶺北兩大區域的山葡萄、水產品養殖、參藥、生態經濟四條綠色有機農產品產業帶建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訂單農業”、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等運作方式,利用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積極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在嶺北新開河流域的臺上、花甸、財源,葦沙河流域的清河、頭道和嶺南的榆林、麻線、大路等區域,按照“適度發展人參,控制發展西洋參,適地發展林下參”的生產方針,鞏固發展參業的主導產業地位。集安市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針對農業標準化建設,提出了三項目標:①要把園參、西洋參面積穩定在60萬簾以上,無公害綠色中小藥材種植面積達到4萬畝,綠色山葡萄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以上。在嶺南沿鴨綠江6個鄉鎮,實施“亞洲最大綠色山葡萄原料基地”建設工程。②要加快發展水產品養殖產業,擴大有機水產品養殖,保護和開發好漁業資源。積極推進有機蜂產品、林蛙、水產品、食用菌基地建設。綠色有機蜂產品基地達到200萬畝,蜂發展到5萬箱;林蛙基地100萬畝,生產林蛙1.5億只以上。③要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以發放水稻良種補貼為手段,加快優良水稻品種的推廣,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全面改造中低產田。建設國家第一個綠色有機農業標準化示范市,全市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總數達到120個,其中有機食品50個;認證省部級名牌產品20個;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基地監測面積達到100萬畝,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及其深加工產量達到5萬噸;建設1個部級農產品批發市場、東北最大鴨綠江有機水產品良種繁育基地和商品魚出口基地、綠色有機農產品展示中心和2個無公害蔬菜批發市場。
3.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是實現現代農業的保證。要大力推廣應用科學技術,靠科技創新支撐和帶動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4.提高農業科技到位率。
農業科技推廣能否到位,這將關系農業科技能否被廣大農民所接受。要切實抓好農業重大技術的示范推廣和指導服務;大力示范、推廣糧食、葡萄、人參等作物新品種、輕簡栽培、測土配方施肥、設施農業、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建立健全農業災害防控體系,加快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大力推進人參、山葡萄等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和綠色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與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創建活動的開展;大力加強技術培訓,著力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集安市政府已經規劃在“十二五”期間,有害生物預警面積達到50萬畝以上,農田統一滅鼠、測土配方施肥等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面積達到95%以上。
5.提高農業技術推廣能力。
要積極參與和認真實施種子工程、植保工程等重大基本建設項目,為農技推廣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不斷加強業務建設,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推廣方式方法,提高指導服務技能和管理水平,提高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質量和效率;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和服務理念,深入基層和生產一線開展調查研究與指導服務;充分發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作為政府聯系企業、聯系農民的紐帶作用和作為科研成果走向市場、企業產品走向市場的橋梁作用,通過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更好地服務農民和農業生產,有效地發揮國家農技推廣體系的主導作用。
6.提高農業信息化程度。
要圍繞農業信息化示范工程試點市建設,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推動信息進村入戶。搭建農村信息交換平臺,全面推進電話、電視、電臺和電腦網絡“四電合一”建設,拓展綜合信息網絡功能,提高信息入戶率。用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和農業管理領域的信息技術應用,建立完善信息系統,為農業生產服務。集安市政府已經規劃在“十二五”期間,全市所有鄉鎮和行政村都建立起農村信息服務站。
作者:李燚單位:中共集安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