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林業建設布局及保障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阿壩州地處長江、黃河源頭,是全省唯一地跨長江、黃河的地區,地理位置獨特、居于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的接合部,森林資源和濕地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擁有最優的生態旅游資源和最大的高原濕地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造就了獨特的生態旅游業、天然綠色食品業、天然藥業和水電業,森林和濕地資源肩負著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的重要任務。我州林業正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變,生態需求已成為社會對林業的第一需求,加快林業發展,事關全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建設藏區第一州的客觀要求,也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解決“三農”問題、振興民族經濟等的有效途徑。我州在新時期要把林業產業化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立足森林和濕地兩大林業優勢資源,通過合理開發資源來推動主導產業的發展,以此帶動其它產業的大發展,實現由部門林業向社會林業轉變,林業興則農業興、林業興則水電興、林業興則旅游興、林業興則百業興;放棄人類中心主義的“經營就是效益”的觀念,轉變為“籌劃并管理”生物圈,把林業定位為“生態產業”,其職能為協調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榮。
1.林業建設總體布局
1.1.遵循的基本原則
1.1.1.遵循基本原理的原則
遵循生態經濟學原理:我州林業建設總體布局著眼于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考慮了經濟建設發展與自然生態平衡相互促進又制約的規律,考慮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必須統一的規律,考慮了森林資源持續利用與森林多功能協調發展的規律,堅持林業的增長與全州經濟增長并重。遵循可持續發展原理:我州林業建設總體布局中把“以人為本”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高度統一,在生態效益優先的前提下,堅持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森林資源、濕地資源等林業資源。
1.1.2.協調發展關系的原則
協調發展生態與產業化的關系:我州林業建設總體布局中以“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為原則,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生態效益優先。協調發展林業與其它行業的關系:我州林業建設總體布局中以林業產業化為基本點,兼顧了旅游業、農業、牧業、交通運輸業、水電業、加工業等行業的發展趨勢,使林業與其它行業能夠協調發展。相似性原則:我州林業建設總體布局中把影響生態和林業產業的某些特征或因素的內似性在地域空間上進行分類,在同一林業建設區內,保持自然條件、林業資源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發展方向和關鍵措施上的相似性。
1.1.3.考慮林業區劃的原則
綜合性原則:我州林業建設總體布局時考慮到林業資源的分布、數量、質量及其利用程度可能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林業生產的發展方向、建設規模等由經濟條件所制約。因此,在林業建設總體布局時對一切與林業發展有影響的自然、經濟條件都進行了綜合考慮。主導因素原則:我州一個林業區的形成是由自然、經濟和技術條件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在形成各個林業區域特征的因素中,總有一個或幾個主要因素直接影響著林業可持續發展,在林業建設總體布局時抓住了一個生態因素、兩個產業因素,最終確定了區域界線。區域完整性和連續性原則:我州林業建設總體布局在空間分不布上沒有重復出現,即不可重復性;在空間上也沒有出現斷缺的地域,各個林業建設區保持了連續性。
1.2.分區的基本情況
1.2.1.濕地保護型林業建設區
地理位置概況:該建設區主要位于阿壩州的西北部,包括壤塘縣部分地區、阿壩縣大部分地區、紅原縣大部分地區、若爾蓋縣大部分地區。區域主要特征:該區擁有最大的高原濕地資源,對長江、黃河的水源涵養起著重大作用,是一種生態的紐帶;該區位于河濱湖畔、地勢低洼、排水不暢、氣候嚴寒冷濕,高原植物殘體分解不良,有機體常年積累,形成大片沼澤,泥炭資源極其豐富。該區的社會經濟長期以來主要以牧業為主,旅游業及其它產業在近期內迅速發展,并有不斷壯大的趨勢;傳統林業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在濕地保護方面投入較多,而在產業化的收入方面很少。林業建設思路:濕地是價值較高的生態系統,也是脆弱的生態系統。該區首先應完善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體系,加強濕地保護方面的執法體系建設,制定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及科學管理的實施方案,管護和擴大現有的濕地資源;其次要根據客觀條件,利用遼闊的土地資源和豐富的植被資源發展野生動物飼養繁殖業,抓住我州旅游業上建設大九寨國際旅游精品的契機,加快林業服務業的建設,適度發展其它產業,將該建設區內的群眾利益和區域經濟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機結合起來,使保護管理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與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1.2.2.綠色屏障型林業建設區
地理位置概況:該建設區主要位于阿壩州的西部,包括壤塘縣大部分地區、金川縣部分地區、馬爾康縣部分地區、小金縣部分地區。區域主要特征:該區地處杜柯河流域,森林的防護作用遠遠超過木材的利用價值,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綠色屏障,其生態系統主要是以川西云杉林、鱗皮冷杉林、方枝圓柏疏林為主的森林植被型,其亞高山暗針葉林優勢建群種豐富,為我國西部特有種和特殊的生態系統。該區的社會經濟過去主要以采伐木材為主,木材收入占國民經濟的85%左右,停采后以半農半牧為主,木材加工業、木材運輸業、木材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瞬間解體,整個小區的社會經濟處于半自然的封閉狀態,農牧民生活水平相當低,全部處于國家級貧困線以下。林業建設思路:該區生態系統中的森林植被對長江的中、下游地區起著綠色生態屏障的作用,對國家南水北調工程及雙江口電站的水源涵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區要采取“以人工造林為主、人工促進天然更新與天然更新”相結合的方針,盡快恢復采伐時代破壞的生態環境,保護好現有生態系統。在此基礎上,根據該區植被類型多樣、物種多樣性豐富的特點,積極發展森林藥材業和森林食品業,讓村民脫貧致富,但要吸取采伐時代廉價出賣原料的慘重教訓,當地政府及各職能機構要為民服務,積極引導村民、個體經營者和國營或私營企業走產業化的發展之路,為林業及區域經濟步入良性循環打開一個窗口。
1.2.3.水源涵養型林業建設區
地理位置概況:該建設區主要位于阿壩州的中部,包括馬爾康縣大部分地區、紅原縣部分地區、金川縣部分地區、小金縣部分地區、理縣部分地區、黑水縣部分地區、茂縣部分地區、松潘縣部分地區。區域主要特征:該區地處我州岷江和大渡河水系的源頭,全部為水源涵養林,同時又是我州高山峽谷區和高原區的過渡地帶,其地理位置相當特殊。該區為四川省亞高山暗針葉林的集中分布區,主要森林樹種多樣,伴生樹種豐富,其植物種類多為四川省或我國西南所特有,特別是岷江冷杉林是本區分布最廣、蓄積最大的森林類型。該區的社會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高半山以半農半牧為主,村民的副業生產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只能靠種植業和采挖藥材來獲取經濟收入,其經濟發展渠道少、速度慢。林業建設思路:該區生態系統中的森林植被對我州重點水電工程起著水源涵養的作用,因此應大力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強化征/占用林地的管制工作,協同做好重大工程建設的環境保護評估工作,努力提高造林的數量和質量,使現有的森林及新增的森林資源充分發揮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根據該區森林生態系統的特點,主要發展野生植物培育繁殖業和林下資源精深加工業,還可結合小區特點發展庭園經濟、森林藥材業等;該區的產業發展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強化林業產業意識,興辦投入起點高、綜合利用率高、經濟效率高的加工廠,邁開由初級加工向精細加工、由單項加工向系列加工、由內銷加工向出口加工、由分散加工向集團加工的步子,推進林區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促進產業規模經營,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接軌,解決林業本身產值低、生產周期長的問題。
1.2.4.生態基因型林業建設區
地理位置概況:該建設區主要位于阿壩州的東部,包括若爾蓋縣部分地區、松潘縣部分地區、九寨溝縣全境、茂縣部分地區、理縣部分地區、汶川縣部分地區。區域主要特征:該區地處我州岷江流域、涪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其植被類型多樣,岷江冷杉林、紫果云杉林、油松林、遼東櫟林等植被交替分布,有許多生態特性完好的植被小區,珍稀瀕危物種多樣;其動物資源也相當豐富,是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帶,其它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也很多;豐富的野生動物、野生植物及微生物資源,使該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生態基因寶庫。該區的社會經濟主要以農業和旅游業為主,特別是發達的旅游業帶動了飲食業、旅館服務業、手工業、交通運輸業、電信業、民族文化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其經濟水平在全州處于領先地位,并有繼續大發展的潛力。林業建設思路:該區生態系統保存完好,有許多世界級生物圈,有兩處世界自然遺產,自然保護區數量眾多、密度大,因此應以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為主,盡快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信息系統,完善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系統,全面提高生態系統的多功能。把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納入經濟管理的軌道,樹立“跳出林業辦林業”的經營思想,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運用經濟杠桿、經濟政策等手段,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業和林業服務業,逐步發展手工業和生態文化業,避免當前旅游業中千篇一律的“宮、城、館、所”模式,不要讓旅游者“乘興而來、掃興而歸”或“不來終生遺憾、來了遺憾終生”,要將該區的林業與旅游業協調統一起來,使其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1.2.5.森林防護型林業建設區
地理位置概況:該建設區主要位于阿壩州的南部,包括金川縣部分地區、小金縣部分地區、汶川縣部分地區、理縣部分地區、茂縣部分地區。區域主要特征:該區地處我州南部的農業區,其生態系統曾經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現存的生態系統層次分明,河谷兩岸屬干旱或干熱型灌叢,高山為草甸,中間為各種類型的森林,全區低效林及殘次林的比重較大,林地荒漠化和草地化嚴重;該區森林植被跨九頂山樟林、岷江冷杉林小區和大小金川岷江冷杉林、川滇高山櫟、高山松林小區,其森林資源豐富,棲息的野生動物種類繁多;該區水熱條件較好,森林資源恢復的速度較快,特別是天然更新的速度明顯高于其它地區,是培育森林資源的理想區域。該區的社會經濟結構復雜,河谷地帶以農業和林果業為主,中部地帶以農業和藥材業為主,高山以牧業為主,其經濟水平居中;由于過去大量破壞了森林資源,生態災害在近期相繼顯現,國家、集體和村民的經濟損失較大,在今后一段時期內,該區的經濟發展要受到嚴重制約。林業建設思路:該區生態系統比較脆弱,目前還處于恢復階段;由于該區冬春干旱,森林火災頻繁,應加強護林防火工作,率先實施依法治林,特別是依法治火工作;由于該區人口稠密,對林地的需求量大,應加大征占用林地的管制工作,準確掌握林地資源的消長動態,嚴格控制林地荒漠化和草原化;由于該區立地條件較高、水熱條件好,應全面動員、全民動手、大力植樹造林,努力恢復森林植被,維護生物多樣性及森林多功能;該區的生態建設應以恢復和管護為主,嚴禁破壞森林資源和生態系統的人為活動。根據該區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村民綜合素質,林業產業化建設應以經濟林業和種苗花卉業為主,大力發展茶葉、蘋果、雪梨、甜櫻桃、核桃、花椒等經濟林木,搞好種苗花卉業基地建設,積極參與生態農業、扶貧攻堅、小流域治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城鎮標準化建設等建設項目,適度發展庭園經濟、旅游服務、人工商品林采伐木材的精深加工(汶川縣)等產業,提高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1.2.6.紫坪鋪水庫多功能型林業建設小區
地理位置概況:該建設區主要位于阿壩州的東南部,主要在汶川縣境內,包括漩口鎮、映秀鎮、水磨鎮、白花鄉及其周邊地區。區域主要特征:該區地處我州東南部,是川西高原向四川盆地逐漸過渡的地帶,屬于十分強烈褶皺斷裂帶,主要由古代的灰巖、片巖和千枚巖等組成,峰定尖峭、谷底深邃,谷坡水流沖刷和巖石碎屑的瀉溜作用較為嚴重;該區熱量條件在州內比較高,雨量特別充沛,樟科樹種和竹類植物較為豐富,常為低山常綠闊葉林的優勢樹種,如油樟、川桂、潤楠和多種木姜子,在人為活動頻繁的地區,形成了大面積的麻櫟、栓皮櫟等落葉闊葉林,使森林類型和樹種組成發生變化,常綠闊葉林與落葉闊葉林獨立或并存;該區水熱條件較好,森林資源豐富,特別是家杉和輻射松能速生豐產,過去是阿壩州的人工商品林基地,也是川西平原糧倉的綠色屏障,隨著紫坪鋪水庫的建成,將成為其最重要的水源涵養林,發揮防護作用。林業建設思路:隨著紫坪鋪水庫的建成,該區的氣候在一定程度上將發生變化,水熱條件更加豐富,形成庫塘型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水陸過渡性、系統脆弱性、功能多樣性和結構復雜性等特征。鑒于其地質構造特點,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災害會增加,因此林業應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主,采取生物技術與工程建設相結合的方法,首先要合理劃分生態功能區,因地制宜地保護生態資源;其次要緊密結合“三大”工程建設,科學地封山育林,分帶逐步造林綠化,大力發展森林生態資源,建設多目標和多種模式并存的生態體系;第三要嚴格控制污染,保護庫區水環境;第四要加強庫區濕地監測與研究,預測發展趨勢,隨時調整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策略。在林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上,要以生態林業、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為重點,增加科技含量,大力發展特色生態產業,高度重視生態產業鏈的培育,力求經濟的良性循環;充分利用庫區獨具特色的物種和較高的生產力,處理好工業、農業、城鎮化與濕地的關系,搞好元寶楓、茶樹等資源植物的精深加工,實施名牌戰略,提升經濟競爭力;第三要加強對外開放和合作力度,用高新技術、高新產品、高新企業來改造和發展傳統產業,促使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第四要努力培育和開發庫塘型濕地的文化價值,發揮其美學、教育和科學等方面的功能,把水面積與水景觀、水生態、水文化緊密相連,適時發展文化產業。
1.2.7.干旱河谷造林攻堅型林業建設小區
地理位置概況:該建設區主要散布于岷江和大渡河的中上游地區,涉及的縣有汶川縣、茂縣、理縣、黑水縣、松潘縣、金川縣、小金縣、馬爾康縣、九寨溝縣。區域主要特征:該區域年蒸發量大于年降水量,氣候干燥;植被極為稀疏,有少量的干旱河谷灌叢,許多地段為裸露的巖體;生態極為脆弱,秋冬干燥,春夏山洪、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繁;土壤瘠薄,造林難度很大。林業建設思路:該區域為旅游交通主線,也是水電站密集區,其生態位極為重要。建設思路首先要對現有生態資源進行科學保護,禁止牧放牲畜,全部實行圈養,要嚴格控制區內鄉村公路、小型水電站、旅游設施等破壞原生態的建設項目,切實保護好現有生態環境,遏制其擴張。其次要向有關部門爭取最大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本著先科學研究、后推廣應用的原則,對干旱河谷進行造林或綠化攻堅,采取多種方式和渠道進行綜合治理,其參考方法主要有:一是要求區內已建成的水電站要保證10%以上的生態水量,同時無償供應一部分電支援造林綠化,實現以電提水、以水造林、以林養水的治理模式;二是遵循生態原則,根據其逆性演替規律(森林—灌木林地—灌叢地—荒山荒坡—干旱河谷),人工造林只能促進其進展演替,不能一步達到頂級群落的標準,最好采取長期規劃、分階段治理,先從草本、灌叢造林著手,待營養物質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在栽植適生的灌木和喬木樹種,最終通過種內和種間競爭,達到結構穩定、功能齊全的森林植被群落,徹底根治干旱河谷。
2.林業建設保障措施
2.1.加強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林業工作的領導,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做到認識、責任、政策、工作到位;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密切配合,支持林業發展;要轉變作風,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及時解決林業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大問題;建立健全林業基層服務體系;鄉鎮林業工作站和林業科技推廣站是對林業生產經營實施組織管理的最基層單位,要切實履行政策宣傳、資源管理、林政執法、生產組織、科技推廣和社會化服務等職能和作用;新聞媒體要將林業宣傳納入公益性宣傳范圍,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大林業建設知識宣傳和普及力度,增強廣大群眾的生態安全意識,提高群眾對林業的建設意識;積極爭取各級工會、婦聯、共青團和民兵、青年、學生組織及其它社會團體,讓其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林業建設,搞好綠化事業。
2.2.人才強林
我國政府正在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科技興州”、“科技興林”的前提是“人才強林”。因此,黨政領導干部人才隊伍建設中,林業部門要主動配合當地組織和人事部門的工作,根據上級部門的有關規定,結合州情自治一些適中的建設辦法,提拔、培養、吸收一批素質高、領導能力強的黨政干部,帶領各級林業機構的干部職工順利完成我州林業產業化建設任務;隨著林業歷史性的轉變后,林業產業化建設中將涌現許多龍頭企業,急需大量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我州應利用好現有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同時以"既求所有所在,又求所得所用"的開明人才觀,積極從州外和行業外引進一些優秀的人才,通過政策支持、精神激勵和環境保障,不斷改善他們的工作與生活條件,讓他們在林業產業化建設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州在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中首先要認真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切實加強林業從業人員的知識更新和再教育工作,整體上提高我州林業全行業人員的科技素質,不斷改善各類專業人才的工作與生活條件,努力營造為各類專業人才辦實事、做好事,形成與各類專業人才多交朋友、深交朋友、真交朋友、交成知心朋友的"重才"、"親才"的人文環境,使阿壩州不但吸引人才、聚留人才,而且造就人才、人才輩出,從而為阿壩州生態環境建設和林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2.3.科技興林
科技興林首先要增強領導對林業科技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全州統一制定林業目標責任制,將林業科技工作納入其中,明確其內容、要求和目標,實行考核制度,并斗硬獎懲;吸取森工企業改制中林業職工文化水平低、技術單一、再就業相當難的沉重教訓,我州林業在今后一段時期內要高度重視廣大林業職工的培訓工作,特別是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更新和再教育培訓,從整體上提高林業職工的素質,以便適應林業產業化建設;按時或提前完成縣、鄉鎮兩級林業科技推廣站的建設任務,讓它們及時推廣大棚育苗、優良樹種引種栽培技術、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森林防火新技術、森林資源管護技術等實用技術,積極引進并推廣節水林業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高新技術,切實解決廣大林農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形成林業科技服務體系;盡快建立林業科技激勵機制,對林業科技研究和推廣新品種、新成果、新技術、新工藝中貢獻突出的科技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領導干部要實行效益分成、政府獎勵和股權、期權待遇,特別要重點獎勵生態研究、基礎學科研究等方面經濟效益不明顯,但對林業的發展致關重要的科技人員和成果,使林業成為聚留人才和培養人才的行業。
2.4.依法治林
在探索林業綜合執法改革的基礎上,理順林業公安、林政執法和森林資源管理體制,健全林區派出所,建設武警森林部隊,建立林區法院,成立協調各執法單位的機構,進一步完善林業綜合執法體系,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嚴格依法行政,保護林業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林業執法人員更要從以人為本、執法為民的原則出發,在依法懲處和嚴厲打擊各類林業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的同時,依法保護林業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努力拓寬公眾監督渠道,為林業產業化建設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做好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管理、濕地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林地管理、木材采伐、運輸、經營加工、野生動物獵捕、馴養繁殖的監督管理,各種建設征/占用林地必須依法經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嚴厲打擊破壞林業產業化建設的違法犯罪行為;充實林業執法監管力量,改善執法監管條件,提高執法監管隊伍素質,做到持證上崗、文明執法。
2.5.擴大開發
抓住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重大機遇,認真總結若爾蓋保護區的“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GEF項目(資金來源于全球環境基金援助和澳大利亞政府援助)和九寨溝國家森林公園與美國加州集團的合作建設項目中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更新觀念,解放思想,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吸引外資,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沖破一些本位思想的約束,在必要的情況下讓出優勢資源、讓出優勢產權、讓出優勢項目,以資源引資金,以產權引資金、以存量引增量;加強林業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基礎建設工作,建立動態項目庫,隨時包裝、推薦新的引資項目,增強其論證的科學性和吸引力;不斷改善投資軟環境,切實清理修訂相關地方及行業政策與規章,逐步建立投資服務中心,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抓好投訴處理工作,整頓行業經濟秩序,建立一個比較寬松的投資環境;拓展我州林業對外合作領域,加強東西部合作,努力引進其企業的品牌、技術和資金;加強西西合作,以求共同做好長江、黃河上游地區我州境內、以及岷江、大渡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與生態旅游資源、林下資源等的綜合開發和保護利用,吸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我州生態林業建設和林業產業化發展;加強林業重大引資項目的跟蹤服務,要落實到人、單位和項目,及時協調解決出現的問題,提高項目的履約率、資金到位率,增強引資實效。
2.6.強化管理
全州林業系統應穩定或調整森林管理機構,轉化林業重點生態建設機構,加強產業化管理和項目管理機構,使林業生態保護與產業建設機構合理分布;把林業建設的重點確定為生態工程與產業化建設并重,其管理要由計劃型和領導型向服務型轉變;重點扶持優勢產業,培養龍頭企業,在產業基礎投入和管理上以計劃型和領導型為主,在產品開發上以服務型為主;逐步把管理重心移向林業基礎設施和林業服務體系建設上,林業的職能向法律服務、科技服務、政策服務等方面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