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區生態農業發展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生態農業發展初具規模
發展無公害農業和開展標準地生產是象州生態農業發展的亮點。農業標準地建設方面,全縣已創建國家桑蠶標準地示范基地24萬畝,為廣西優質稻標準地示范縣,擁有桑蠶標準和優質稻地方標準。生態農業品牌認證方面,全縣已獲得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認證21.78萬畝;無公害西瓜生產基地認證1萬畝;無公害大米產品認證18萬噸;有機水稻生產認證500畝。象州紅米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認證面積2.5萬畝,水稻有機轉換產品認證2000畝。
1.2生態農業技術普及推廣
象州縣大力推廣運用生態農業技術,嚴格農業投入品市場監管,推廣生物、植物源及高效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推廣性誘劑、誘蟲燈等綠色植保防蟲技術;開展危害生態農業環境調查,防控外來有害生物,進行農業污染源普查和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普查;開展蔬菜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現每年推廣高效低毒農藥250噸,有機生態肥料3萬噸,秸稈還田40萬畝,種植綠肥12萬畝,推廣測土配方施肥65萬畝次,沼氣池入戶率達45%。豬—沼—果、果—燈—魚、稻—燈—鴨等生態種養模式初具規模。
2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傳統農業思想意識根深,溫飽滿足感強,干群對發展生態農業未完全認識,理解不透,從而資金投入就受到制約,自然影響到生態農業發展。2)農業投入品污染控制難。農業污染源面廣、量大,農業投入品種類多,監管規范使用有效控管仍較難。全縣年農藥使用量130噸左右,化肥使用量7.5萬噸左右。3)獸藥魚藥、飼料使用不合理,加劇農業環境污染。獸藥魚藥超量使用,以及違規使用禁用藥品、飼料添加劑等,導致動物產品污染,畜禽糞便污染等嚴重。4)“三品一標”農產品基地規模及檔次不高,品牌效應影響力不強。目前,象州縣雖有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標產品,但品牌效應力小。5)生態農業發展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不多,生態農產品的產、供、銷及深加工產業鏈不長,產品效益不高。
3象州縣生態農業發展的建議
3.1切實加強領導,落實組織保證發展生態農業是項長期、艱巨的生態工程,要按十八大要求,切實加強對發展生態農業的領導,把生態農業放在三農工作突出的地位來抓,成立發展生態農業領導小組,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并把生態農業工作列入各鎮鄉各部門績效考評重要組成內容。
3.2制定發展生態農業的長遠規劃制定生態農業發展規劃,要充分立足于保護和完善農業生態環境,著眼農業質量和效益,重點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3.3加強科技支撐,提高農業生態建設能力建設生態農業,必須依靠科技支撐,要把實施科技興農與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有機結合起來,逐步改善生態環境,引進和運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開展農民實用農技培訓,普及生態農業技術,不斷提高生態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轉化率。同時,要推行生物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通過秸稈還田、秸稈過腹還田、沼氣生產等方式,充分利用生物質資源;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普及綠肥種植,減少化肥使用量,改善耕地結構,控制農業污染源;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使用綠色植保技術,開發和使用生物農藥,低度低殘留農藥;逐步推廣可降解地膜,消除白色污染;實行蠶沙集中無害化處理,防止污染環境。
3.4開展農田環境治理和養蠶環境整治工作組織農田廢棄物回收,凈化農田環境。要發動群眾開展農田廢棄物清拾,集中處理工作,使之養成田間地頭順手撿垃圾的習慣,創造生態田園環境。病蠶、死蠶要集中深埋處理,防止病傳染擴散,污染養蠶環境。
3.5建立清潔田園村規民約的長效機制設立發展生態農業補償獎勵機制,鼓勵推動生態農業發展。利用村規民約制度來約束群眾的意識行為,形成制度管人,大家遵守,相互監督的長效機制,財政拿出一定的資金,對發展生態農業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
3.6加大投入,推動生態農業發展要不斷增加對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開展生態基礎工程建設,要建立發展生態農業資金投入的長效機制,將生態投入納財政預算,并隨財政增長而增長,同時,建立優惠政策,吸引其他社會資金投入生態農業開發中來。
3.7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認真抓好農業執法工作,嚴厲打擊各種假冒偽劣農資商品,杜絕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加強農產品抽檢工作,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3.8加快發展品牌農業,促進生態農業建設品牌農業是建設生態農業的載體和主要內容,要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基地建設,通過品牌農業提高農產品產值和效益,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3.9抓示范,建基地抓好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建設,通過示范樣板影響帶動產業規模發展,集成現代農業科技,綜合運用示范樣板中,為發展生態農業集累經驗,為生態農業發展奠定技術基地。
4結語
象州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是可以實現農民收入倍增的一個大縣。象州縣要在生態農業產業邁上一個嶄新的發展臺階,更好地實現自身的社會與經濟價值,就需要在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社會發展等方面進行完善,保證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作者:余崇強梁玲嵩單位:象州縣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