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民工返鄉創業途徑與規則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返鄉農民工基本情況
截止2008年底,全區外出農民就業返鄉人員209人。從返鄉人群的文化結構來看,初中以下155人,占總人數的74%;就相關技能培訓方面看,從未參加過相關技能培訓的有163人,占返鄉總人數的78%;從務工地看,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區共有155人,占返鄉總人數的74%;就從事的行業看,依賴出口的電子加工、服裝加工和玩具加工等行業居多,共有161人,占返鄉總人數的77%。總體上,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文化技能偏低,年齡偏大的農民工成為企業停產裁員的重點對象,此類人群大約占了這次沙坪壩區返鄉農民工總數的68%。
(二)沙坪壩農民工返鄉創業模式及特點
1、首選服務業進行創業。這類農民工創業投資少,技術含量低,對文化程度和技術要求不高,是比較低級的一種創業,比如早餐店、燒烤店、服裝店等,這種創業成為返鄉農民工創業的首選。
2、承包經營中小型企業。這一類型的創業者通常是文化程度比較高、有沿海企業工作經驗的農民工。這是指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以各種優惠政策鼓勵農民承包一些瀕臨破產倒閉的中小型企業,有文化、有經驗、有資金的農民獨資或合資把企業承包下來,進行資源重組,整改企業管理,拓展業務,使企業起死回生。
3、發展大規模的養殖種植業。一些返鄉創業農民工利用亦工亦農亦商的特點,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了一批產業集群,以“一村一品”生產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利用農村土地廣闊,資源豐富,創辦種植養殖業。這種模式具有風險大、投資大、回報時期長的特點,因此所占的比重不高。
4、創辦為大企業生產配套配件的加工型企業。部分返鄉創業農民工利用在城市和大中型企業工作過的經驗和技術,抓住規模企業產業鏈條向前和向后延伸的機遇,主動接受大中型企業的輻射帶動,積極發展為大中型企業服務的配件配套企業,這類創業需要較高的資金和技術水平,選擇這種模式的農民工相對較少。
總的來說,隨著沙坪壩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愿望越來越強烈,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但創業模式仍然集中在投資規模小、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低的小工商業上,勞動強度大、產品科技含量低,帶動輻射能力還不夠強。
二、制約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主要因素
通過作者對有一定文化、有創業進取心和有一定打工積累的創業以及想要創業的農民工進行座談訪問,總結出制約農民工返鄉創業主要存在以下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
(一)客觀因素:
1、資金不足制約創業。受訪的創業者和有創業意愿的返鄉農民工都一致反映最缺乏的是資金。一方面是企業創建之初缺少足夠的資金。另一方面是企業創辦后難以得到貸款,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
2、政策因素制約創業。部分創業者或有創業愿望的農民工,對目前政府所提供的政策環境存在疑慮。一是顧慮政府落實創業優惠政策的誠信度。二是擔心現行的政策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給自己辛苦創辦的企業帶來負面效應和經濟損失。
3、創業環境和服務質量制約創業。部分人對政府權力部門目前所提供的創業軟環境,如選址、征用土地、部門審批以及辦理各種證照和稅費征繳等持懷疑或不很滿意的態度。此外,大多數創業或有創業愿望的返鄉農民工盼望有關部門能為他們提供投資項目選擇、論證上的專業服務。
4、法律維權制約創業。鑒于自身文化和法律法規知識的欠缺,創業或有創業愿望的返鄉農民工深感企業在諸如合同、訂單、契約、協議的擬寫和簽訂上的困難,十分渴望政府有關部門能給他們提供法律服務和維權方面的保障。
(二)主觀因素:
1、創業意識不強。大多數農民工常年在外務工,通過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賺取勞務收入,部分經過技能培訓掌握一技之長的農民工能夠獲得相對較高的勞務收入,外出務工收入成為農民工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使農民工形成了一種“打工經濟”的思維定式,缺乏自辦企業、自主創業的創新意識。
2、本身素質不高。農民工本身文化素質較低,缺乏企業管理、人力資源、財務、法律等相關專業知識和經驗,經營企業存在一定風險,創業成功率較低。
3、傳統觀念束縛創業。很多農民工外出打工掙錢主要是為了養家糊口,改善生活和供孩子讀書,有了積蓄后,第一考慮的是重新修建住房或是到城里買房,把家搬到城里居住,過上城市人的生活。多數人對于拿出打工積蓄返鄉投資創辦企業不敢想或想得很少。
三、沙坪壩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機制創新
要做好農民工返鄉創業這篇大文章,應把農民工返鄉創業作為社會系統工程來實施,著眼于整合農村內在、現實的自主創業力量,著力于“三農”難題的破解,為農民工返鄉創業“鋪路搭橋”和“保駕護航”。目前,沙區農民工返鄉創業機制還很不完善,必須通過加強機制建設,為返鄉創業經濟提供制度支撐。針對沙區農民工返鄉創業中的制約性因素分析,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機制創新:
(一)創新政府服務機制,改善返鄉創業環境
這是用“筑巢引鳳”的模式吸引返鄉創業。通過加快沙區西部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鼓勵以多種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定特色農業園區規劃,切實搞好交通、通訊、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善投資硬環境,增強返鄉創業的信心和決心。在軟環境上,應按照《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引導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意見》,出臺相應的返鄉創業優惠政策,加快制定并完善鼓勵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實施辦法;建立健全返鄉創業人士保障機制,把返鄉創業人士納入城市社保體系;讓所有返鄉創業人士享受外來投資者同等待遇,讓他們能安心、稱心、舒心地在自己家鄉創業,推動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的創業政策
1、放寬對微型和中小企業創業和經營的政府限制。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允許非正規個體戶和微型及中小企業發展,以降低他們與政府規制和行為有關的成本。
2、減輕稅費,廢除抑制微型和中小企業發展的體制障礙,讓微型和中小企業發展有一個公平和良好的體制環境。
3、形成促進微型和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體制。可在沙坪壩區首推民間借貸合法化、規范化的試驗。也可將有條件的農村信用社改造成為農村社區服務的農村合作銀行,切實增加地方民營經濟的金融供給。
(三)創新創業融資機制,解決返鄉創業資金難題
1、拓寬農民工創業的融資渠道。(1)解決農民工創業資金來源,對符合要求的農民工創業者從貸款額度、還貸時間上放寬限制,改善對農民工創業的融資服務。(2)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繼續采用信用證制度、農戶聯保貸款制度、各種抵押制度,并大力推進”農村信用工程”的建設。試行農民承包土地抵押,可以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發展基金,以企業會員制為基礎的農村信貸擔保資金等。(3)開放融資渠道。逐步放寬政策,允許民營金融機構進入民間融資領域,促進資金信貸的市場競爭,激活金融機構的信貸機制。
2、財稅扶持,解決資金問題。進一步改善金融環境,金融機構要為農民工返鄉創業“量身定做”特色金融產品,滿足農民返鄉創業的多樣化需求。試行林權抵押、合同抵押、存庫等形式,將返鄉創業農民納入小額擔保貸款范圍,適當提高貸款度,給予財政貼息。
(四)創新創業培訓機制,提高返鄉創業農民工素質
1、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利用現有的教育基礎設施和科技人員,整合社會資源,創新培訓機制,以本地區產業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為導向,校企結合,開展招標培訓,將農民創辦的鄉鎮企業員工培訓納入“藍色證書”工程范圍。
2、發現培養創業農民,提高農民工創業人員帶頭致富和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的能力,著力打造農民經紀人隊伍。一要充分發揮農村能人、致富大戶的示范、帶動和幫扶作用。二要加快培育各類農民經紀人隊伍,要對經紀人隊伍進行扶持和引導,提高素質,提升檔次,使經紀人隊伍成為促進農民創業的生力軍。要充分認識打工者在外出就業中的轉變成長,尊重他們返鄉創業的自主權,為更多的農民工創業創造好的政策環境。
3、建立農民工創業的培訓機制。一是制定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與創業培訓統籌政策,制定并實施《農民工返鄉創業發展指南》。二是加強培訓機構的整合力量,重視教師隊伍和培訓機構的能力建設,著力打造我區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民工創業品牌,著力提高農民工創業培訓質量。三是改變創業培訓形式,開辦小班次、互動式、一對一創業培訓、項目提供、創業指導、政策扶持、跟蹤服務一體化的創業培訓模式。
(五)創新維權服務機制,降低返鄉創業風險
一是建立健全農民工維權服務機制,在區外農民工集中地設立“沙區駐外辦事處”,宣傳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相關優惠政策,在區級成立“返鄉創業農民工權益保障機構”。在各社區社保所設立返鄉創業農民工保障監察舉報投訴站,依法及時維護返鄉創業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二是建立返鄉創業農民工聯席會議制度,著力解決返鄉創業農民工突出問題,嚴格執行相關政策,解決好返鄉創業農民工融資貸款、優惠政策落實等方面的問題。三是切實解決返鄉創業農民工的后顧之憂,及時研究解決農民工返鄉創業出現的各種新問題。四是切實保障返鄉創業農民工民主政治權利。借鑒奉節的做法,奉節目前在做好北京、江蘇宜興、四川成都、山西臨汾四個己建支部工作的同時,今年在廣東惠州、湖北荊州新建兩個外出創業群體黨支部。在農民工黨員相對集中的永安鎮等地建立“農民工黨員管理服務示范區”。積極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外出創業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服務城鄉統籌發展的作用。五是做好返鄉創業農民工公共衛生、文化生活、進城安居、子女教育及出行方面的公共服務工作,確保農民工安心創業、放心創業、盡心創業。
(六)建立政府與民間組織推動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合作機制
在我區農民工創業帶動就業項目上,引進社會力量和管理經驗,主動與民間組織合作,包括國際非政府組織(NGO)來共同參與農民工創業帶動就業的實施項目,開創我市政府與民間組織合作新模式。如爭取SYB國家項目辦和國際勞工組織的支持,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真正實現培訓效果的“高標準”、“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