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設專家工作站服務城鄉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城鄉統籌發展是指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等作用,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其中,解決好“三農”問題是促進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1]。經過多年實踐,創建專家工作站這種高校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可以較好地解決“三農”問題,服務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
一、專家工作站的內涵
(一)國外農業推廣理念的啟示
目前,世界上農業發達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是依靠農業科技的進步來支撐現代農業的發展。美國作為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建立了以高校為主導的“贈地學院”農業推廣模式,即由農業教育-科研-推廣體系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中心是高校(贈地院校或州立高校農學院),由高校統管全州的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業務。具體而言,就是州立高校農學院負責落實聯邦和州政府之間的推廣協議,向聯邦推廣局反饋信息;協調州級農業推廣、教學和農業試驗站關系,與農村社團保持聯系;負責州推廣計劃的制訂和工作安排,以及推廣人員的調配、管理和進修等[2]。贈地學院教師的實用技術經過試驗成功后向農民推廣。“贈地學院模式”實現了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的緊密結合,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發展,是實行以高校為主體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成功典范。通過學習美國的“贈地學院”模式,我國可以建立專家工作站來更好地進行農業科技推廣,使先進的農業科技可以更高效地服務于農民,以利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城鄉統籌發展。
(二)專家工作站的內涵及運作機制
專家工作站指導對接縣、區、鄉、村搞好產業規劃,培養一批農村科技人才,提高致富帶頭人的素質,形成高效農業規模化,不斷提高主導產業的規模和層次,推動以高校為主導的農業推廣工作的開展。專家工作站站長由專家教授擔任,他們負責組建專家組、科技特派團等,并為農村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由專家工作站(組)聘任技術員,由專家教授培訓技術員;由專家和技術員指導示范戶生產經營等。具體地說,就是培養新型示范戶帶頭人,由技術員指導示范戶,以便帶動輻射戶;不斷推廣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幫助農戶成立農民合作社等合作組織,以合作組織為載體,針對農戶需求,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技術及產品營銷策劃的全方位產業化服務;通過企業(農產品專業市場、農民合作組織)等為農戶產品提供包括營銷在內的統一服務,農戶通過農民合作組織等按企業合同要求進行規范化生產,讓農戶的生產基地轉變成企業的“生產車間”,形成“專家工作站+公司(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運作機制。為使專家工作站有效運轉,專家工作站要由市縣(區)及科技農業部門與科教單位共同創建,為工作站提供辦公場所、設備、培訓、實驗條件等;組建專家工作組,出臺相關政策,提供經費保障等。科教單位一方面為地方推廣系統如園區基地直接提供人才,引進研發新技術;另一方面培訓地方農業推廣系統急需的人才。地方推廣組織也要為科教單位提供研發和試驗示范條件。
二、專家工作站是服務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模式
(一)專家工作站可以有效解決“三農”問題
目前我國“三農”問題主要有: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設施不夠完備,農村人口教育水平低下,農民生活負擔增大,城鄉之間的差距擴大等。當前情況下,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仍然在于促進農民增收,而鼓勵農戶采納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是促進農戶增收的一個重要科技支撐。張玉梅[3]的調查研究數據表明,近90%的農戶認為采用農業新技術是致富手段,80%左右的農戶認為采用新技術后增加了收入,并且在各個地區之間農戶對新技術需求差異不顯著。因此,面對廣大農民對新技術的迫切需求,通過創建專家工作站這么一個新型的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可以實現專家教授帶著新技術與農民零距離對接,實現農業科技直通車全方位、多角度、及時地、長效地開展服務,從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二)專家工作站可以實現農業技術的有效轉化
當前地區農業發展已經初步形成適度規模的產業化,經營形成了區域農業生產與產業化體系,這迫切需要技術體系與相應的產業技術體系零距離對接。國家對高校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工作也高度重視。據統計,2006至2009年,全國大專院校獲國務院批準的中央財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立項數為257個,支持金額達16545萬元,重點支持領域涉及循環農業開發與綠色社區,現代農業裝備與信息化,農業生物技術及產品等諸多領域的項目。但目前的主要問題是:一方面大多數高校缺少適合我國國情并形成長效機制的科技創新推廣服務平臺、模式與體系;另一方面,一些產學研合作模式還存在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科學研究相脫節等情況。在新形勢下實施科教興農戰略,迫切需要建立專家工作站,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
(三)專家工作站可以培養科技創新與推廣實用人才
長期以來,我國各類涉農高校紛紛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地從事農業科研和推廣活動,并在實踐中涌現出一些典型的推廣模式,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大院”以示范基地建設為中心,以科技培訓和信息服務體系為支撐的“一體兩翼”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華中農業大學2009年啟動了“一院帶一村,輻射一個縣”服務城鄉統籌發展行動計劃(簡稱“111”計劃),組織學校相關教師深入若干個鄉村,通過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基地、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基地,帶動鄉村經濟發展,使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南京農業大學通過創建“專家工作站”,積極探索如何將高校具備的“教學和科研中心、成果的產生源、人才的培養源、信息的傳播源”特點,以及擁有“人才相對集中、設備先進、學術氛圍濃郁、創造力極強”的優勢,引入地方并與相關產業結合,形成學校、企業、農民、政府多贏的產學研合作新模式。以上這些都是值得借鑒的寶貴經驗。研究和總結這些寶貴經驗,不難發現,在服務城鄉統籌發展中,創建專家工作站可以有效地解決一些問題,如:人才培養與生產實際脫離,科學研究成果不符合實際生產需要,應用型人才培養平臺和體系不夠健全等。
三、南京農業大學專家工作站的實踐
(一)南京農大專家工作站建設的現狀南京農業大學在多年的“科技大篷車”送科技下鄉以及“百名教授興百村工程”(以下簡稱“雙百工程”)的基礎上,圍繞農業產業化、城鄉統籌一體化新格局,于2006年在連云港轄區四縣分別建立了“雙百工程”專家工作站,2007年在江蘇淮安創建了“南京農業大學科技入戶”專家工作站,2008年成立了啟東專家工作站。自2009年12月以來,南京農大又相繼在江蘇、海南、四川等地建立以成果示范推廣應用、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一體化的專家工作站,以及以糧食作物、園藝作物、有機肥料、生物農藥、動物疫苗、肉品加工為主的六個綜合試驗專家工作站,在南京農業大學還建立了專家工作總站。通過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條例,進一步加強和深化產學研合作,激發廣大師生服務城鄉統籌發展的積極性。一方面建設了學校在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方面的基礎條件,另一方面為培養實用新型農林科技人才創建了平臺,同時,架起了師生“圍繞農民轉,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走,幫著農民賺”的金色舞臺,初步形成了高校產學研合作服務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的新思路。
(二)南京農大專家工作站取得的成效截至目前,南京農業大學已組織上萬名師生到專家工作站開展教學科研推廣、社會實踐和學生實習活動,有效地推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加快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與升級。據連云港市統計,該市近五年來新建養殖基地32個,栽培基地38個,示范園區19個,引進新品種290余個、新技術500多項,培訓農村黨員基層干部、農技骨干3萬余人,人均收入增幅比全市農村平均水平高出14.2%,農民人均收入增幅位于江蘇省前列。在全國農村科普工作會議上,中國科協黨組書記鄧楠在講話中表示“雙百工程專家工作站”是一種創新舉措,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平臺,發揮了很好的引領指路作用,是一項真正的富民工程。江蘇省委農工辦牽頭推廣南京農業大學專家工作站的成功經驗。南京農業大學也把這些做法從連云港推向了蘇北、蘇中、蘇南,并進一步形成了服務“三農”的新模式:專家工作站+合作組織+示范戶+輻射戶,專家工作站+龍頭企業+農戶,專家工作站+農業推廣組織+示范戶+輻射戶,專家工作站+科技園區或產業園區+農戶,專家工作站+村官園+農戶,等等。其中,南京農業大學沈其榮教授創新團隊與江蘇新天地氨基酸肥料有限公司建立的“創新團隊+產業聯盟+企業+農民”的模式尤其可圈可點。在該模式下,通過建立江蘇省固體有機廢棄物資源化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緊密結合國家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圍繞生物有機肥核心技術確定企業研發領域、確定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建立了產學研合作服務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的長效機制,創造了學生、農民、科研、企業、政府多贏的典范。
四、農業高校促進專家工作站健康運行的作為
(一)加強領導,加快轉化農業高校應明確和規范相關部門和院系組織教師開展農業推廣的職責,推動校地合作,統籌發展。以促進與國計民生和農民增收相關的農業科技推廣為重點,加快農業科技信息的集成和傳播,加快實現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普及。
(二)完善體制,協調共進農業高校應創新人才機制,建立專職與兼職隊伍,深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制改革,凸顯高校教師的地位與作用,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密切互動的農業推廣體制,構建優勢互補、協調共進的農業推廣系統。
(三)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根據農業科技研究狀況,以及不同區域農業生產發展水平、經濟水平,農業高校應和地方合作,分別建立產學研合作辦公室、綜合試驗示范推廣站、專家工作站,鼓勵師生開展進村入戶等特色活動,提升不同地區農業產業化科技含量與水平,并將之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相結合。
(四)政策扶持,積極引導在不影響教學科研工作的情況下,農業高校應積極鼓勵教師開展農業推廣服務工作,在隊伍建設、工作量計算、職稱評定和工作生活平臺建設等方面出臺相關激勵政策,建立資金體制,設立長期專項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