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的城鎮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城鎮化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時代變革。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里茨所言,美國的新技術革命和中國的城鎮化,是21世紀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當前,城鎮化已經成為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企業發展的重大機遇、我國經濟政策非常重要的主線。
一、我國農業發展的時代背景
從世界城市發展的經驗看,城鎮化率在30%-70%之間,是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黃金時期。1996年我國城鎮化率為30.48%,第一次跨入黃金時期的門檻。2011年我國一半以上人口為城鎮化人口(51.3%),2014年這一比率繼續提升至54.77%,顯然,當前和未來若干年內,我國依然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未來10年是我國城鎮化發展重點轉向“人的城鎮化”的重要戰略機遇期。2013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提出“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推進人的城鎮化,研究新型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14年3月,我國頒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央政府決策和國家規劃將引領億萬農民融入城市生活,拉開“人的城鎮化”征程的序幕。這意味著未來10年我國城鎮化發展重點將轉向“人的城鎮化”。制訂我國農業發展戰略需要頂層設計,這種設計不能脫離我國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時代背景,必須深刻認識“人的城鎮化”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機制,主動適應城鎮化發展的戰略新形勢,穩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二、“人的城鎮化”將怎樣影響我國農業發展
1.什么是“人的城鎮化”所謂“人的城鎮化”是指以人為本,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鎮常住居民中戶籍人口的比率,促進轉移到城鎮的人口享受到與原住市民一樣的公共服務,深度融入到城鎮生產生活和城鎮文明中。
2.“人的城鎮化”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從理論上講,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農業發展將受到兩大主要影響,即“人的城鎮化”對農業發展表現出促進和制約兩個方面的作用。(1)“人的城鎮化”對我國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可以歸納為六大貢獻:一是就業貢獻。“人的城鎮化”將創造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吸引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地區轉移,拉動農業勞動力的非農化。二是規模貢獻。隨著“人的城鎮化”進程加速,更多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未來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相對于細碎的耕地表現出稀缺性,這將使耕地向少數人手里集中,為農業實現規模化、機械化和專業化生產創造必要外部條件。三是技術貢獻。城市非農產業迅速發展,可以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必要技術支撐和社會化服務。第二產業可提供農用機械設備等硬件技術支持,第三產業則為農業實現現代化提供技術、信息及豐富多樣的社會化服務。四是資金貢獻。“人的城鎮化”將形成大量反哺農業的資金,從而對農業發展形成有力的資金支持。五是市場貢獻。隨著農產品消費群體的數量與規模越來越大,農產品消費需求的檔次也在不斷提高,這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具有廣度和深度的市場空間。六是結構貢獻。“人的城鎮化”提高了城鎮居民人口規模,也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隨之居民的農產品消費需求將逐步升級,將更加注重消費健康、營養的高附加值農產品,這為我國現代農業生產提供了導向,并將拉動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高級化。(2)警惕城鎮化快速推進對農業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其負面影響,可以歸納為兩大主要制約:一是要素制約。“人的城鎮化”將會推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往往這部分農業轉移人口是農村中的高素質勞動力,也是經濟實力和資金財產積累比較豐厚的群體,因此,在沒有做好統籌協調的情境下,“人的城鎮化”也會在人力資源和資金投入兩個方面對農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從而制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二是農產品供求均衡制約。“人的城鎮化”帶來人的聚集和消費能力的積聚,而且城市發展表現出明顯的馬太效應,越是大城市越具有人口凝聚力,因此我國居民將越來越向大中城市集中。一般而言,大中城市居民的消費模式和消費水平相對比較高級,比較注重農產品消費的品質要求,而且居民消費存在示范效應和棘輪效應。示范效應表明,高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費模式對較低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費有引領示范作用,較低收入水平居民將以高收入者的消費模式為標桿和發展目標;棘輪效應表明,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和模式升級后往往不容易回退,具有不可逆性,易于向上調整,而難于向下調整。在如上三大效應的作用下,我國農產品消費容易向高品質、高級化方向升級,而農業生產又面臨高素質要素流失的制約,容易出現國內農產品供給升級不足,無法滿足國內居民對高品質農產品需求的局面,從而出現國內農產品供求均衡失常,引致我國大量進口國外農產品,對國內農業發展形成進一步的不利沖擊。
三、我國農業發展如何適應城鎮化的新形勢
1.推動農業生產模式和經營制度的改革創新一是充分發揮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優勢,加快土地確權,促進土地適度集中,加強耕地產權保護和用途保護,在促進“人的城鎮化”的同時,減緩土地的城鎮化進程,提高城鎮化的質量。二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園區化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公司+農戶”、“公司+基地”、“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村組+農戶”、“公司+村組+合作社+農戶”,以及家庭農場、企業化大農場大牧場等產業組織創新,推動農業部門和其他產業的融合,促進規模化經營和農業生產技術的廣泛應用,滿足城鎮化帶來的農產品數量增長和品質提升需求。三是建立利于吸納城鎮優勢因素的制度和通道,鼓勵城鎮居民帶著資金、技術和新想法返回農村創新創業,推動城鄉資源的自由交換和優化配置,克服“人的城鎮化”對農業發展的要素制約。
2.加大投入,加強農業保護和補貼,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提高農業產出,提高農村居民收入一是延續重視農業、發展農業的政策思路,進一步加大農業補貼和保護力度,在取消農業稅的基礎上,擴大糧食最低收購價保護、糧食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保護補貼的范圍和品種,提高農產品產出水平和質量檔次,滿足城鎮化進程加快帶來的農產品供求增長。二是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投資,加大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投入力度,增加農業生態環保的建設投資,推動“美麗鄉村”的建設,提高農村治理水平,逐步縮小城鄉居民享受公共服務的差距。
3.大力推進農業技術進步一是積極發展節約農業勞動力的技術、提高農產品品質的技術和利于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技術,通過技術創新和應用,利用好“人的城鎮化”給農業發展帶來的有益貢獻,同時消除其不利影響。二是建立富有創新活力的農業科研體制,鼓勵建立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盟。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激發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三是加強引導和扶持,支持農機、化肥和農藥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涉農企業成為農業技術創新和應用的主體。四是著重加快生物育種、智能農業、農機裝備和生態環保等領域的農業科技創新,促進我國農業占領世界農業發展的技術高地,引領未來農業發展的新潮流。
作者:劉合光 黃榮華 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發展研究所 云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