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現代農業發展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找準和明確重慶市渝北區農業發展的重點,通過分析國內外優秀經驗,提出大力發展臨空現代農業的基礎、方向和路徑,以期能幫助渝北區農業更好、更快發展。
中共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鄉戰略,這是黨中央著眼于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背景下,引領我國“三農”事業取得更大發展,實現產業興、農民富、農村美“三農夢”的根本指南和行動綱領。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重慶市渝北區充分利用臨空優勢,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臨空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全力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向質效并舉、生態可持續的方向快速發展。
1臨空現代農業的概念及國內外經驗借鑒
臨空現代農業是指充分發揮緊臨大型航空港口的區域優勢,借助大都市完善的交通、信息、科技和資金支撐,大力發展以附加值高、交貨期短、物流敏感度低為主要特點的高端農產品,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名、優、特、新農副產品和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并具有休閑娛樂、旅游觀光、教育和創新功能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
1.1荷蘭阿姆斯特丹市
阿姆斯特丹市位于荷蘭西部省份荷蘭省,總面積219km2,人口約110萬。史基浦國際機場位于阿姆斯特丹市西南15km,是重要的北歐空中門戶與航空網絡中心,也是世界上航空城建設的典范。該市在臨空農業方面重點發展花卉業,主要做法有:一是采取精品化的花卉業發展戰略,打造完整的花卉產業鏈。花卉育種、育苗、生產、交易和流通等環節科學分工、高效聯動。特別是在流通方面,采用便捷的“荷蘭式拍賣”,使完成交易的鮮花通過史基浦國際機場快速運往世界各地。二是以市場和消費為導向,推進花卉業與文化、旅游業相結合。在史基浦國際機場附近打造了全球最大規模的郁金香公園———庫肯霍夫郁金香公園,并在公園內規劃了藝術畫廊和藝術展覽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在內觀賞[1]。三是把教育、科技和推廣作為三大支撐,推進農業創新發展。政府出臺政策,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鼓勵農業教育、鼓勵科研部門研發新技術,鼓勵企業開發新的花卉加工產品,最終將科研成果推廣到生產中去,政府、科研教育和企業形成了“農業金三角”。
1.2北京市順義區
順義區位于北京東北方向,距市區30km,總面積1021km2,常住人口102萬。順義區作為北京東北部發展帶的重要節點、重點發展新城之一,是首都國際航空中心核心區和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臨空產業中心。該區的主要做法有:一是構建綠色蔬菜園、生態林果園、精品花卉園等產業布局,大力發展高端、高效、高輻射的都市型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二是以綠色農產品產業化為核心,以龍頭企業為重點,重點培育鮮肉生產及熟食加工、飲料加工、農產品精細加工和物流配送、中式快餐加工等產業,著力打造“從田園到餐桌”的農業全產業鏈。三是以拓展農業功能為重點,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商貿的融合。發展國際鮮花港、漢石橋濕地等觀光景觀農業,同步帶動民俗游快速發展[2]。
1.3昆明嵩明縣
嵩明縣位于昆明市東北部,距昆明市43km,總面積1357km2,常住人口34萬。依托距離昆明國際機場15min經濟圈、昆明主城30min經濟圈的交通區位和生態環境優勢,嵩明縣大力發展臨空現代農業,主要做法有:一是根據各鎮資源、環境特色,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形成了“一核、雙軸、五組團、一片區”的現代農業總體布局。在地區分工的基礎上,促進地區內部經濟的綜合發展,實現農業生產內部協調[3]。二是對臨空優勢農產品進行深度開發,重點發展精品蔬菜、食用菌、優質特色花卉等經濟作物和葡萄、李子等特色水果,充分利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和生產方式,做強做精,重在質量與特色,打造精品。三是以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為核心,搭建產學研平臺、農業產業化經營平臺、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平臺,并與相關區域板塊建立產業聯接機制,遵循“園區帶企業、企業帶基地”的發展思路,打造園區內企業或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產業化轉化板塊。此外,成都、西安、武漢等城市在臨空經濟區建設中,均將臨空現代農業發展作為重要產業之一予以發展。通過分析發現,該類地區均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臨空現代農業發展:一是依托緊鄰大型航空港的區位優勢,科學合理布局臨空現代農業各主體功能區域,明確目標定位、產業布局及產品類型。二是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構建綠色農產品加工、精深加工、物流倉儲、休閑旅游等為一體的臨空現代農業體系。三是拓展農業產業功能,挖掘自然生態資源和農業文化元素,突出主題,特色發展生態、觀光、休閑旅游業。四是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重視農業標準化和品牌化建設。五是強化政策支持,引導農業教育、農業技術研發推廣等共同發展。六是重視科技創新的支撐和促進作用,通過加強農業科技研發來提升農產品競爭力。
2重慶市渝北臨空現代農業的發展基礎及方向
2.1發展基礎
重慶市渝北區位于重慶主城的北大門,是兩江新區開發的主戰場,也是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的所在地。渝北區耕地面積4萬hm2,森林面積4.67萬hm2,現有農業人口36.08萬。發展臨空現代農業具有一定的優勢基礎。
2.1.1市場需求旺盛。隨著我國消費驅動型發展模式的基本確立,消費人群數量和消費需求不斷提升,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逐漸成為主流。其中,醫療保健、文教娛樂等服務性消費成為拉動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特別是消費者對旅游休閑的需求日益升溫,旺盛的市場需求為渝北區的鄉村休閑旅游和高端農副產品供給等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2.1.2自然條件獨特。渝北區全境基本可分為北部海拔800~1460m的中山地帶、中部海拔451~800m的低山地帶和南部海拔155~450m的淺丘地帶,立體性的氣候特點適合多種水果、反季節蔬菜和中藥材的生長。同時,受長江、嘉陵江環繞影響,降雨量、水資源較豐富。境內深溝、山峰眾多,湖庫、溪河遍布,各自形成不同的小氣候、小生態環境,適合多種水生物生長,發展水產品的潛力較大。
2.1.3區位交通條件優越。渝北區位于兩江新區核心,擁有江北國際機場和龍頭寺火車站,毗鄰長江上游最大的集裝箱碼頭寸灘港,渝懷、渝利等干線鐵路和渝涪、渝鄰等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南北大道打通北部片區發展大動脈,軌道交通3、5、6、10號線等連通城區,是重慶唯一的水陸空軌鐵立體交通匯聚地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的重要組成。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便捷的交通網絡帶來龐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為臨空現代農業發展增添了強大動力。
2.1.4經濟基礎較好。渝北區是重慶經濟實力最強、增長最快的區域。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93.35億元,總量繼續保持全市第一位。從三次產業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8.4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39.0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25.8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20∶57.14∶40.66[4]。其中,第二產業占比最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力很大。因此,渝北區堅持以工促農、工農互惠的戰略,以工業反哺和拉動臨空現代農業,具有較好的物質基礎。
2.2發展方向
結合渝北的自身特點和優勢,適合發展的農業產品主要有:①外向型農產品。借助江北國際機場更多國際、國內航班的開通,針對渝北立體性的氣候特征,重點開發對時間依附價值高、適合航空運輸的農產品,如綠色蔬菜、特色水果和優質中藥材等。②精深加工產品。依托緊臨機場的優勢,利用特色農產品的資源優勢,延長農產品價值鏈條,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發展源于特色水果、中藥材等農產品的精深加工產品。在提供優質航空食品原材料的基礎上,開發航空食品、高端休閑食品、健康食品等臨空高附加值產品[5]。③鄉村旅游休閑產品。利用72h過境免簽政策和龐大的旅游消費市場,拓展休閑、體驗、觀光農業功能,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如旅游觀光型、參與體驗型、休閑度假型、文化博覽型、健康養生型等農旅特色產品。
3重慶市渝北區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渝北區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一些深層次矛盾難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主要有以下幾點。
3.1臨空優勢尚未充分發揮
渝北區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并沒有充分利用江北國際機場帶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資源,沒有將自身農業優勢與地域機場優勢有效結合起來,臨空優勢并未得到充分發揮。同時,區內特色農產品出口渠道有限,外向度水平不高,出口創匯能力較弱,臨空偏好型的農業產業形態并未形成。
3.2農產品臨空特色不突出
與主城其他區域相比,渝北區農業結構中傳統農業比重依然較高,農產品供給品種結構雷同、特色不明顯、競爭力不強,存在大路貨多、臨空農產品種類較少且品質不佳的現象,與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的產品價值取向有一定差距。
3.3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不高
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等產業發展的融合程度和層次不高,尤其是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水平亟待提升。從整體來看,渝北農旅商品不夠豐富,休閑農業觀光點還處于“盆景”的狀態。除幾個知名景區景點外,鄉村休閑旅游規模尚小、開發水平低、景區特色不明顯、不能串點成線,輻射帶動作用微乎其微,對機場過境旅客、市內外游客的吸引力不強,“過夜經濟”也尚未形成規模。
3.4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發育遲緩
近年來渝北雖大力發展了一批新型經營主體,但多數龍頭企業在發揮引導生產、占領市場、扶持基地和聯結農戶等功能上還做得不夠。許多企業規模小、成長慢、鏈條短,缺乏對科技創新、擴大市場和基地建設的投入,不具備開發新業態、新產品和新模式的能力,企業生產規模難以擴大,企業檔次難以提升。
3.5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
受“三山夾兩槽”復雜地形地貌制約,部分鎮村道路彎多路窄,難以達到相應技術等級要求,農村內部以及與城鎮間互聯互通水平不高,特別是與江北國際機場的交通連接度和暢通度不夠,不利于農產品運輸與旅游通行。農業產業基地內水、電、氣、路等基礎配套設施相對滯后,農業集中化、集約化、集群化經營程度不高。此外,大多數鄉村休閑旅游點停車場、住宿、餐飲等配套服務水平不強,旅游消費接待能力亟待提升。
4加快發展渝北臨空現代農業的思考發展
臨空現代農業,要緊扣臨空優勢,圍繞市場需求變化,著眼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真正形成質量更好、效率更高、效益更大、更加具有持續性的特而優的農產品供給體系。
4.1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圍繞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發展戰略,主動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充分發揮臨空優勢,按照“互聯網+空港+農業”的發展思路,以高端農產品生產為基礎,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以高端休閑旅游為特色,以互聯網和科技創新應用為支撐,全力構建集約化、集成化、集群化的臨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體系,更好地滿足全社會對農業多樣化的需求,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高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臨空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4.2重點推進措施
4.2.1以十大基地提檔升級為重點,著力提升供給質量與效益。以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為契機,按照“農業園區就是精品景區,農業基地就是旅游景點,特色農產品就是旅游商品”的發展思路,做精做特農業園區、產業基地和鄉村休閑旅游業。一是提升農旅融合水平。深度挖掘整合各基地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積極開發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農耕文化、采摘體驗、農業競技等,打造規模適當、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發揮72h過境免簽政策優勢,打造臨空高端休閑旅游線路,推動鄉村旅游串點聯線成片,激發空港客流和市內外游客的休閑旅游熱情。開發具有渝北特色的創意農產品、伴手禮、民間手工藝品等特色產業項目,刺激游客的多次消費。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按照景區打造的標準,完善產業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結合發展需求和現有鄉村公路實際,提高農村公路的技術等級標準,增強現有公路的整體通行水平,實現與江北國際機場、各基地之間的互聯互通。加快休閑農業經營場所道路、水電、通訊、安全防護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路標指示、導游牌、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公共衛生間等輔助設施,尤其是要培育特色酒店、農家樂等住宿餐飲配套,提升綜合服務與接待水平,讓游客能住在渝北、吃在渝北、購在渝北。三是推動產業創新試點。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重點,依托龍頭企業帶動,拓展都市農業功能,強化資金、科技、人才、項目等現代生產要素集聚。鞏固“生產+加工+科技”的發展模式,開展中藥材生產、產品研發與加工、倉儲物流、產品展示與銷售等一體化融合發展的精深加工產業創新試點,提升中藥材資源的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形成產業融合、資金集聚、技術集成的綜合示范效應。
4.2.2以農業信息化建設為重點,優化農業生產銷售體系。以大數據為重要支撐,促進農業信息化進程,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拓寬產品銷售渠道,打造線上線下臨空現代農業融合發展。一是推進生產智能化發展。實施“互聯網+臨空現代農業”計劃,加快物聯網、大數據、空間信息、智能裝備等現代信息技術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生產及農機作業的深度融合,提升農業生產精準化和智能化水平。依托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有條件的產業基地開展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推進智慧農業發展進程[7]。二是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加快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推動發展農村互聯網經濟。鼓勵支持開辦特色農產品網店,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電商平臺,幫助農民上網銷售農產品,網購生活消費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和農資、消費品下鄉的雙向流通格局。探索在城市社區設立農產品體驗店、自提點和提貨柜。三是推進農業公共信息資源共享。加快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提供鄉村旅游、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促進農業農村大數據與農業產業全面深度融合,有效提升農業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的能力和水平,實現農業公共信息資源的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互聯、互通、共享。
4.2.3以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重點,推動產業化經營。以適度規模經營為前提,形成有利于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創新與運用的體制機制,促進農業經營效益的提升。一是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到區外、市外、國外開辟種養業基地和市場,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重點培育類型多樣、經營效益好、輻射效應明顯的家庭農場、休閑農莊、觀光農園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臨空現代農業的有生力量。以“田間學校”“專家大院”等形式為載體,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加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8]。二是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持續探索龍頭企業與基地緊密結合、互利雙贏的經營機制,走公司加農戶、帶基地、連市場的發展路子,推廣“合作社+基地”“龍頭企業+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支持農業企業重點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與農民合作社和農戶建立訂單收購、二次返利、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的市場化、組織化和規模化水平。三是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業,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健全完善生產經營服務體系。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大力培育各類經營性服務組織,以糧油、蔬菜等保供產業和中藥材、生態水果等特色效益農業主導產業為重點,開展農機、農技等社會化服務試點,促進農業節本增效。
4.2.4以完善保障措施為重點,確保工作順利推進。充分發揮好政策“指揮棒”作用,完善各項保障措施,形成支持有力、保障有效的體制機制。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不定期召開臨空現代農業推進工作會。加強農業、林業、交通、旅游、環保、水利等部門的工作聯動協作,總結階段進度,部署工作安排,協調解決臨空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推進工作落實。二是建立重大項目傾斜引導機制。簡化農旅融合等重大項目建設的審批流程,建議對于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規劃、產業規劃、并達到施工條件的特色建設項目,各有關部門要開辟行政審批綠色通道,簡化辦事流程,縮短審批時間,提高行政效率。三是加強政策保障。調整財政投資比例,加大對臨空現代農業的投入力度,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流入優先發展的農業項目。探索建立臨空現代農業產業投資基金,募集資金直接用于相關企業和項目建設。同時,對存量資金進行統籌整合,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環境整治、鄉村旅游等方面集中建設,確保資金使用效率最大化。四是加強宣傳推介。充分發揮輿論引導作用,聘請資深策劃機構量身定做宣傳推介方案,利用新聞媒體、廣告公司、旅行社等各種平臺,以海報、視頻短片、文字、圖片等形式宣傳渝北臨空現代農業發展的成效和特色優質產品,不斷擴大渝北農業品牌的知名度和渝北臨空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中國臨空經濟網.國外典型臨空經濟區———荷蘭史基浦[EB/OL].[2018-02-23].
[2]順義區“十三五”時期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EB/OL].(2018-02-23)[2018-02-23].
[3]王建坤,王雪斌.奮做領頭雁翔飛云嶺間———嵩明積極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N].云南經濟日報,2011-10-18(B01).
[4]重慶市渝北區統計局.2016年渝北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7-02-28)[2018-02-23].
[5]尹梁宇.渝北積極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助力臨空現代農業建設[N].渝北時報,2017-08-18.
[6]姜波.農旅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EB/OL].(2016-06-21)[2018-02-23].
[7]楊薈琳,賀雪嬌.渝北用科技助力農業加速發展[N].渝北時報,2017-12-01(02).
[8]尹梁宇.渝北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紀略[N].渝北時報,2017-08-04.
作者:馬麗 單位:中共重慶市渝北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