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綜述了有機旱作的概念,山西省的自然條件,山西省有機旱作農業的發展歷程、發展措施及影響因素等,并針對文化與教育、政策環境、市場等問題提出建議,如政府精心組織、創新投入機制、加強技術創新等。
關鍵詞: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現狀;對策
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東部,旱地占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年平均降雨量較少,氣溫較高,導致山西省近年來多次出現旱災。干旱成為山西省最主要的氣象災害,也是制約山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因素。山西省光熱資源豐富,有發展蔬菜產業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當地群眾根據長期實踐走出了一條發展有機旱作蔬菜產業的道路,尤其是2017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在山西省視察時指出,有機旱作農業是山西農業的一項傳統技術特色,應該發展好,這為山西現代農業指明了發展方向。有機旱作農業的發展成為山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和必由之路。筆者經過長期的工作實踐,發現在山西省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的條件獨特,為此查閱大量的資料,與專家座談,從有機旱作的概念、山西省旱作農業面臨的自然條件、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意義、發展的現狀等方面對山西有機旱作農業的發展進行綜述,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以期為山西省農業的發展決策提供參考。
1有機旱作的概念
所謂有機旱作,是指在旱地土壤中發展的一種獨特的農業種植模式,為抵御旱災,保留土壤中的水分,可以在耕前大量施用有機肥,使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提高,進而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并配套栽培方法[1]。多年的實踐證明有機旱作模式特別適用于山西省的土壤、氣候條件,為山西省的農業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有機旱作農業成為山西農業的戰略必然選擇
2.1氣候干旱,旱災發生頻繁
山西地處我國的北方內陸,屬溫帶大陸性氣候,該種氣候的特點是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有限的降雨多集中在夏秋季。縱觀近50年來山西省的氣候數據可以發現,降雨量少,干旱發生頻繁[2]。特別是近10多年來,年平均降雨量從540mm減少到450mm,表現出干旱發生程度上升的趨勢。
2.2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
據統計,截至2016年山西省水土流失面積達10.9×104km2,其中80%以上分布在易發生旱災的地區[3-4]。呂梁山區是山西省水土流失的重災區之一,研究發現,其每年每667m2耕地平均流失土壤4.6t,同時使土壤結構惡化,養分流失嚴重,農作物平均產量僅750kg/hm2[5-7]。
2.3有機旱作農業成為山西省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重要突破口
經分析發現,1995—2012年,山西省出現了幾次旱災,使蔬菜的產量出現較大幅度波動。1996年和1998年蔬菜豐收,但是1999—2001年蔬菜減產,主要是旱災造成的。研究表明山西省光能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適于蔬菜的生長,蔬菜可以實現自給自足,但干旱卻極大地限制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目前在山西省的旱作農業主產區,僅有的少量降水利用率也不高,僅為37%。據計算,每1mm降水的蔬菜生產能力為0.2~0.3kg;灌溉水的利用率僅為41%,每立方米水的蔬菜生產能力為2~3kg;因此,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是解決山西省水資源短缺、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突破口。
3山西省有機旱作農業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建立以來,山西省完成,針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管理粗放、種植模式單一等。山西省政府推廣高產、耐旱品種,并采取了深耕、輪作、增施有機肥等方法,在廣大的旱作農業地區推廣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的經驗,出現了“昔陽旱地番茄”“壺關旱地番茄”等先進事跡,番茄667m2產量達7500kg[8]。近年來,山西省政府組織農戶利用農閑的時機興修水利、修建梯田,涌現出以壺關縣店上鎮為代表的旱作農業典型。此外,大力推廣耐旱品種、有機無機配合施肥、配套灌溉渠系技術等,使蔬菜的產量進一步提高,2016年山西省蔬菜總產量達2.5×109kg。隨著黨的的召開,農業生產力再一次得到解放,廣大農戶的種田積極性高漲。山西省委、省政府出臺多項惠農政策,推廣了秸稈覆蓋、抗旱良種及其配套技術,對興修水利、建設保水田進行補貼,使全省有機旱作農業的發展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山西省各地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引入了多項不同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并進行示范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4發展旱作農業采取的措施
4.1農田基本建設
農田基本建設以坡耕地綜合治理為重點,主要采用的技術手段有增加牛糞、羊糞、豬糞、玉米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等培肥措施,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質,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自然環境,使生土熟化、農林牧結合得到發展,起到了保水保土、增強地力的作用。從國家實施“八七”規劃以來,對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逐年加大,全省改造梯田達到53萬hm2,使近210萬貧困人口脫貧。
4.2覆蓋保墑措施
覆蓋保墑指在土壤表面覆蓋玉米秸稈、小麥秸稈,種植果樹、油料、藥材的生產技術,取得了可喜的成效[9-10]。推廣面積由開始的幾公頃發展到2014年的60萬hm2。地膜覆蓋自國外引進以后,有由蔬菜作物向棉花、玉米、小麥等多種作物拓展,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由溫暖地區向冷涼地區發展的趨勢;并由普通地膜發展到滲水地膜、可降解地膜[11-13]。據統計,2015年地膜覆蓋面積達90萬hm2。陵川縣根據自身的特點,在全縣推廣玉米秸稈覆蓋、溝埋等技術,使蔬菜產業迅速發展,蔬菜產量由人均270kg提高到了人均500kg。高平市石末鄉大力推廣覆蓋保墑技術,將寶貴的雨水收集起來,實現了糧食、蔬菜、果樹綜合發展,平均每667m2收入在2000元以上。
4.3耕作保墑模式
在農田耕作過程中采用少耕、深松、免耕措施,其目的是減少水土流失和水分蒸發[14-15]。1989年山西省有關專家從澳大利亞引進該技術后,經過晉南、晉東南、晉中、晉北各地的試驗,發現適合在山西省大面積推廣。2015年山西省保護地蔬菜種植面積己達5.5萬hm2,平均每667m2增產蔬菜200kg,節水29m3,減少水土流失16%,增加收入20%,開創了山西省有機旱作農業的新局面。
4.4集雨旱井工程
在山西省廣大干旱地區興建集雨旱井(水窖),不僅有效利用了降水,而且充分利用了當地的光熱資源,如昔陽縣東冶頭鎮缺水嚴重,村民在有機旱作農業的指引下,2000年興建集雨旱井210眼,在出現旱災時,不僅使人畜吃水得到保證,蔬菜生產還實現豐收。此外,2012年發展設施蔬菜8hm2,人均純收入達到2200元。
4.5推廣抗旱優良品種
培育抗旱品種也是有機旱作農業的途徑之一。近年來,山西省科研單位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先后引進、選育成功一大批抗旱優良品種,如“朝妍219”“旱地粉王”“中研6號”等,推廣面積較大[16]。
4.6節水灌溉模式
在干旱地區推廣以滴灌、噴灌、滲灌為主的灌溉方式,節水效果顯著。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陸續建成防滲渠道、管道等。據統計,截至2015年年底,噴灌、微噴、管灌、防滲渠道灌溉面積分別達13萬、2萬、40萬、18萬hm2。通過節水灌溉節約耕地1萬hm2,每年節水約8.5億m3,同時年增產蔬菜約11億kg[17]。
5影響山西省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的因素
山西省有機旱作農業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同時也面臨一些限制的因素。從經濟結構上看,山西省大多以農業為經濟支柱,除了受氣候、土壤環境的影響之外,還受經濟、社會等諸多因素的限制。
5.1文化與教育的因素
總體上看,旱作農業區的經濟基礎薄弱,使有限的人才外流,造成山西省農戶科學文化水平低、思想水平不高的現狀。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沿海地區的經濟水平明顯較內地高,旱作地區的文化與教育的差異逐漸拉大,這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18]。山西省不僅僅是旱作農業的發源地,在古代也曾是文化與教育的中心,但由于近代以來吸納現代先進文化的步伐放緩,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文化與教育水平在國內居于中下游水平。有機旱作農業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科技、人才、文化、教育的發展,關于這一點已取得大家的共識,因此首當其沖的是“治窮先治愚”。
5.2政策環境的因素
山西省的旱作區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農業生產的水平較低,農戶僅能溫飽,沒有多余的資金、人力、物力進行農業擴大再生產及農副業的發展,城鎮化建設更是無從談起。實施以上的項目雖然風險小,經濟效益較高,但在前期均需要有一定的經濟投入,對于旱作農業區而言,無力承擔。因此,旱作區需要黨和政府在農業生產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在資金信貸上給予大力的支持,才能使旱作區的農業得到發展。
5.3市場的因素
山西省的旱作農業地區地理位置大多比較偏僻,信息閉塞,經過人們努力種植出的農產品盡管有地域特色優勢,但由于未形成市場,在銷售方面仍有困難;另一方面,當地的農戶經營規模較小,僅能生產初級農產品,不了解市場運作的模式,與經濟發達地區的農產品相比較,沒有優勢;再者,近年來農產品市場波動較大,挫傷了旱地農業區農戶的積極性,對進一步擴大再生產有一定的影響[19]。
6對山西省未來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的建議
由于山西省獨特的氣候、土壤環境,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需要合理的措施來助力有機旱作農業的發展。
6.1堅持黨和政府領導及各部門的精心組織
旱作農業的發展事關山西省農業的發展,既宏偉又艱巨,涉及到的部門、學科較多。各級黨和政府應高度重視建立由政府牽頭且由有關部門組成的領導機構,來組織協調好這項工作;同時,還要成立技術指導機構,加強技術支持力度。在廣大的人民群眾中,積極宣傳旱作農業發展的意義,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黨和政府要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旱作農業的研究、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銷售中來,逐步引導建立各方參與的經營管理模式。在廣大的旱作地區還有一批精通當地傳統種植技術的人員,應把這些專業技術人員的經驗進行總結推廣,并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進而實現有機旱作農業的增產、增收。
6.2創新投入機制,增加旱作農業投入
山西省大多數旱作農業區的自然環境惡劣,農戶生活的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還是走“靠天吃飯”的老路。為擺脫這種落后的面貌,急需資金的支持,特別是涉及基本農田建設、農業機械、農田水利投資等方面。如果僅依靠黨和政府的支持,還遠遠不夠,應建立起以黨和政府為主體,農民參與的格局,調動廣大農戶的積極性。各地的金融部門可以采用銀行貸款或貼息貸款的辦法,支持各方力量開展有機旱作農業建設。政府部門要將旱作農業建設作為重點,給予資金支持。金融部門還要加強資金的管理,進行不定期的檢查,確保資金使用到位。
6.3加強技術創新
有機旱作農業產業鏈中的技術環節有種苗、土壤、耕作方式等,每一環節都至關重要,其發展也都離不開技術的創新。
6.3.1種苗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種苗。優良的種苗多是經過長期選育而成的,適應當地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要求,是農業發展的基礎之一。在引進外來品種時應先進行小規模的試種,待示范成功后再進行大規模的種植。
6.3.2土壤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更是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的基礎。為了使土壤更加肥沃,應多施有機肥,以提高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實踐證明,農業生產中的各種秸稈、食用菌菌渣、牲畜糞便、農村生活垃圾,經過無害化處理,均可以制備有機肥;同時,各個科研單位應注重農田土壤與肥料的研究,為有機旱作農業的發展提供保障。
6.3.3耕作方式合理的耕作方式,如間作、輪作,能實現土壤營養平衡,在有機旱作農業區實現蔬菜豐產。應根據每個地方不同的耕作習慣,制定合理的輪作方式,使病蟲害得到控制,也可以使土壤富集營養,讓土地“越種越肥”。
參考文獻
[1]郭裕懷,劉貫文.山西農書[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2:6-8.
[2]張藕珠.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模式集錦[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54-55.
[3]楊治平,周懷平,李紅梅,等.旱地玉米秸稈還田秋施肥的增產培肥效應[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1999,17(4):10-15.
[4]張藕珠,胡省平,賀玉柱,等.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模式集錦[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14-16.
[5]聶興山,馬瑞峰.山西省水土流失趨勢分析及防治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2002(9):5-6.
[6]楊才敏,衛正新.山西省的自然因素與水土流失[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2002(2):54-56.
[7]李榮生.人與糧食概論[M].湖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5.
[8]丁永齊,辛建軍,張濤,等.山西旱地農業[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0-22.
作者:劉潔 杜海平 丁皓希 閻世江 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