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棉花產業鏈問題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棉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最具特色、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為兵團提供了百萬人以上的就業機會,可以說“棉花興,兵團興”。兵團棉花品級高、色澤好、纖維長,是我國高品質棉紡織工業的主要原料。雖然兵團棉花品質高,但受國際和國內棉花市場影響較大,棉花生產成本過高、棉花價格不穩定、棉花效益下滑的問題正日益凸顯。2009年,兵團棉花總產已達到113.43萬t,占全國棉花產量的六分之一,可是用于深加工的棉花量不到總量的20%,80%是出售原棉,因此僅靠種棉花、賣棉花不利于兵團職工的增收,也不利于兵團經濟的發展,所以必須在棉花這種優勢資源上做文章,即實現棉花優勢資源的轉換,延長棉花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當前兵團是承接東部服裝加工企業轉移的重要載體,所以深刻分析當前兵團的棉花產業鏈問題,可以為兵團棉花產業鏈條升級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1棉花產業鏈理論分析
1.1棉花產業鏈涵義產業鏈是一種或幾種資源通過若干產業層次不斷向下游產業轉移直至到達消費者的路徑,以若干個企業為節點、產品為小節點縱橫交織而成的網絡系統。它包含四層含義:(1)產業鏈是產業層次的表達;(2)產業鏈是產業關聯程度的表達,產業關聯性越強,鏈條越緊密,資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3)產業鏈是資源加工深度的表達。產業鏈越長,表明加工可以達到的深度越深;(4)產業鏈是滿足需求程度的表達[1]。棉花產業鏈是與棉花生產密切相關的所有產業的集合,它反映了棉花生產部門與外部相關產業之間的關聯關系,按時間和技術經濟順序,棉花產業鏈劃分為一條主鏈條,兩條分支鏈條,主鏈條為棉花生產→棉花加工流通→棉紡織廠(紡紗、織布、染色)→服裝制造→服裝批發和零售→服裝消費[2],兩條分支鏈條分別為棉子→棉油→精細化工,棉子→棉粕→精飼料加工。因后兩條分支鏈條在兵團發展相對較好,只有主鏈條在兵團發展不協調,所以將主鏈條作為本文的研究重點。
1.2棉花產業鏈的參與主體及價值流分析
1.2.1棉花產業鏈的參與主體分析。棉花產業鏈各環節是由一系列參與主體運作的,通過這些經營主體的活動,產業鏈才得以運轉,產業價值才得以創造。在兵團棉花產業鏈條中,職工負責棉花的種植,團場或師部進行初加工(軋花),初加工后這些初級產品經過貿易流通到紡織領域,紡紗、機織(針織)以及服裝產品由不同的企業完成。這些參與者所形成的完整鏈條如圖1所示:
1.2.2棉花產業鏈各環節的價值創造分析。通過各個環節產品的價格變化可以反映棉花產業鏈的價值創造過程。由于棉花的產業鏈條長,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供銷價格變化較大,給價值流的數量描述帶來非常大的困難。為了研究的需要,根據大量調查以及2009年的實際購銷價格得出了價值流的粗略估算。2009年子棉平均價格按6.48元•kg-1計算,棉農出售子棉價格是6480元•t-1,經過初級加工之后皮棉達到14500元•t-1,皮棉用于紡紗,棉紗3萬元•t-1(用于32支精梳);然后再用棉紗織布,織布之后布67500元•t-1,每噸4500m,每米布15元,對布進行印染,印染之后的布100811元•t-1,加工費7.4元•m-1,最后做成衣服,成本55元•件-1,出廠106元•件-1,最終消費者買到手中的襯衣是200元•件-1,如圖2所示:由上圖可以看出棉花產業鏈各環節的價值創造量是不均等的。將這一件200元的襯衫的價值來源從子棉進行粗略估算,棉布每百米需要耗棉紗約16.2kg,每公斤棉紗大約需用皮棉1.065kg。根據以上推算300g皮棉需要750g子棉,這750g子棉是物質的初始狀態[3]。按6.48元•kg-1的子棉價格計算,則相當于農民創造的子棉價值為4.86元,經過初加工后增值到5.04元,經過紡紗增值到9元,經過織布增值到15元,經過印染增值到22.8元,再經過服裝制造增值到106元,最后經過批發零售到消費者手中就是200元。以農民最初創造的原料價值作為價值的起點,則各環節相對于子棉原料而得到的價值,從原料、初加工、紡紗、織布、染整、服裝到銷售的比例為1∶1.04∶1.85∶3.09∶4.09∶21.81∶41.15,表明隨著加工程度的提高,產品價值快速提升。
2兵團棉花產業鏈分析
2.1棉花的種植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新疆兵團棉花種植面積逐步擴大,2009年新疆兵團棉花種植48.786萬hm2,占新疆棉花種植面積35%,占全國棉花種植面積10%。隨著兵團棉花種植面積的增加,棉花總產量也在逐步提高,2009年兵團棉花產量113.43萬t,占新疆棉花產量的45%,占全國棉花產量的18%。
2.2棉花的初加工目前在新疆兵團棉花初加工企業中,較完整的軋花新工藝得到了運用,棉花纖維加工生產的能力和技術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兵團現有棉花加工企業184家,共有370條軋花生產線分布在117個植棉團場。棉花軋花設備較為先進,一般以美國進口和山東天鵝、邯鄲、南通等國內重點棉機生產廠家近年生產的現代化設備為主,皮棉加工能力達170萬t左右。
2.3棉紡織業狀況兵團棉紡織業基本形成了以棉紡織業為主體,集毛紡織、針織復制、印染為一體的紡織工業體系。到2009年底,兵團擁有棉紡織企業33家,棉紡錠從上年的135萬錠增加到162萬錠。棉紡織工業用棉量約21.3萬t左右,占兵團棉花總產量的18.75%。棉紡織業完成工業產值35.91億元,生產棉紗19.72萬t,布8577萬m,分別比上年增長44%,9%。棉紗占新疆棉紗總量的51.09%,棉布占新疆棉布總產量的56.62%。棉紡織企業區域布局主要依托優勢棉花生產基地,分布在沿天山北坡經濟帶及南疆阿克蘇地區、巴州。北疆主要集中在農八師、農七師、農六師等,生產能力占到兵團的75%,其中石河子占兵團的52%,南疆主要集中在農一師、農二師,生產能力約占25%。2009年各師的生產能力如圖3所示:
2.4棉花產業關聯機構的發展狀況新疆農墾科學院、石河子大學和塔里木大學等科研機構是新疆兵團的重要對接單位,這些科研單位在對兵團棉花的保護栽培、化學調控、精準施肥、灌溉技術、機械化作業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為兵團棉花的高產、優質提供了技術支持。新疆天業集團作為國內最大的節水灌溉企業,擁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為兵團提供了從規劃設計、產品供給、安裝調試、人員培訓、作物種植指導等全過程服務。該企業發明的膜下滴灌技術使兵團棉花實現了節水、高產。此項技術與常規灌溉相比,節水率能達到42%,水產比為0.85kg•m-3,比常規灌溉的0.45kg•m-3高0.4kg•m-3;每立方米水所創造的產值為2.88元,比常規灌溉的1.55元高1.33元。兵團的農機公司也為兵團棉花的機械化生產提供了保障,機采棉設備的應用,提高了兵團棉花的采摘效率。由以上分析可知,兵團的棉花產業鏈條較短,處于初加工階段,增值比例最大的印染和服裝制造環節卻寥寥無幾,不利于兵團職工的增收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兵團可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以新型紡紗、中高檔坯布和棉紡服裝面料生產加工為主,進一步開發高端產品,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條,提高棉花產業的綜合效益。重點培育集棉花種植、加工、紡紗、織布、服裝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外向型龍頭企業,為兵團經濟發展、職工增收提供產業支撐。
3影響兵團棉花產業鏈延長的因素分析
3.1有利因素分析
3.1.1大規模棉花種植,為棉紡企業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兵團各師以點狀分布于新疆各地(州),棉花種植區域廣,具有大規模棉花種植優勢。憑借地膜植棉、高密度栽培、膜下節水滴灌等新技術,兵團棉花單產一直處于新疆和全國領先水平。2009年,兵團棉花產量每公頃突破2325kg,比全國平均高出1035kg。近年來兵團棉花一、二級品率保持在80%以上,商品率高達97.5%,居全國之首[4]。棉花作為紗線產品的主要原料,占成本的70%左右,其質量直接影響到紗線質量的好壞。因此,控制棉花資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誰掌握住了資源,誰就在市場的競爭中占得了先機。兵團作為重要的優質棉花基地,為棉紡企業提供了穩定的原料來源。
3.1.2國家棉紡織產業的梯度轉移政策,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2009年國家紡織振興規劃明確指出,推動和引導紡織服裝加工企業向中西部轉移,鼓勵中西部地區發揮資源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發展紡織服裝加工基地,形成東中西優勢互補的區域布局,尤其強調內地與新疆的合作,在新疆建立優質棉紗、棉布和棉紡織品生產基地。支持具有產業鏈優勢和銷售渠道優勢的大企業集團將產業鏈的一端移入新疆發展,把新疆建成依托內地面向中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的紡織服裝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區域性國際貿易中心。這一政策為兵團棉紡織產業鏈延長和完善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3.1.3兵團棉紡產業基礎良好,具備延長棉花產業鏈的能力。北疆的石河子和南疆的阿拉爾是兵團重要的棉紡織基地,有能力承接東部的棉紡產業梯度轉移。石河子開發區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天山北坡經濟帶的腹心地區,有四十多年發展棉紡織業的基礎,相繼引進了江蘇華芳集團、浙江雄峰集團、弘生家紡集團、臺灣飛龍紡織公司、沙特阿拉伯阿吉蘭集團、天盛實業有限公司、愛麗澤紡織有限公司、西昆侖棉紡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紡織企業。石河子已經成為新疆棉紡織產業的聚集區和高增長區,是我國中西部地區最大的棉紡織產業基地。因此石河子具備延長棉紡織產業鏈至印染業和針織服裝業,成為高檔紡織工業園區的條件。阿拉爾是全國最大的高產優質棉基地,紡織工業起步較早,加速產業延伸,大力發展與棉花相關的織布、印染、成衣等相關產業勢在必行。阿拉爾市已經招商棉紡企業5家,擁有紡織規模近30萬錠。臺資企業飛龍紡織有限公司利用當地優質棉花生產出的國際最高等級的成品紗,90%的產品出口日本和韓國,10%的產品銷往廣州、香港等地。大企業大集團的紛紛入駐,使得兵團紡錠數扶搖直上,80%來自沿海的民營棉紡企業撐起了兵團紡織業的一片天,使兵團棉紡織產業發展由紡紗向織布、家紡、服裝等領域進一步延伸。
3.1.4兵團煤、電、土地資源豐富,可降低棉紡織企業生產成本。能源消耗成本在棉紡織工業總成本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僅次于棉花原料成本,位居第二位,約占最終產品總成本的10%左右。隨著技術裝備水平的上升,能源成本將占總成本比重的12%~15%。能源價格直接影響棉紡企業產品的成本水平。兵團各個師具有相對獨立的熱電區域網。每個師的發電、供電和調度各成一體,能源結構形成了煤炭自采、電力自發、蒸汽自用、電網自管的合理配置,發電負荷不受外界制約,可保證供電、供熱質量和滿足工業用電、用汽需求,具備發展紡織工業的能源優勢,由于能源生產實現了各師的內部化,能源價格與全國價格相比較低,有利于降低棉紡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棉紡企業的效益。企業建設用地的費用也是棉紡織企業的重要成本,兵團建設土地資源豐富,再加上兵團特殊的土地優惠政策可大大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3.1.5兵團體制特殊,為棉紡織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體制保障。兵團是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組織,可以有效整合和利用資源,減少中間層級的決策和執行環節,降低行政執行的成本,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發揮集約化、集團化、區域協調的作用,能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致力于特色資源和優勢企業的培育,實現大范圍的資源配置和整合,以整體優勢開拓市場。
3.2不利因素分析
3.2.1人力資源缺乏,招工困難。棉紡織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既需要基本的操作工,又需要中高級的技術人才。新疆地廣人稀,勞動力資源不充裕,不能為紡織提供有利支持,并且隨著新疆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以及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就業渠道拓寬,大多傾向于收入較高、工作強度不大的工作。從兵團近年來的情況看,招工難、留人難現象非常明顯,基本的操作工人處于短缺狀態。而且兵團的棉花產業鏈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初級技術人才和初級管理人才比較多,專業管理人才、研發人才、高級技工短缺的問題也極為突出。總之人力資源的短缺無法適應延長棉花產業鏈的要求,阻礙了兵團棉紡織業向服裝等深加工的拓展和延伸。
3.2.2棉紡織技術落后,升級困難。兵團棉紡織技術裝備以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期水平為主,約占80%以上。棉紡行業生產“一精二無”(精梳紗,無接頭紗,無梭布)產品的裝備水平分別達到21%,32%,7%,與全國40%,38%,24%的平均水平相差較大;棉紡織產品以32~60S普梳和精梳紗線、6~120S的紗線等常規產品為主,平均紗支為30.2S,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平均紗支35S),坯布主要以窄幅純棉坯布為主。老化設備和技術更新換代成本巨大,升級困難,阻礙了棉花產業鏈向下游延伸。
3.2.3生態環境脆弱,印染成本高。從紡織向服裝產業鏈的延伸,受到印染的瓶頸制約,兵團地處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而棉紡產業是勞動密集型且有中度污染的產業,特別是處于深加工環節上的染整對水資源的污染較為嚴重,若處理不當將導致環境的惡化。為解決這一難題,棉紡織企業必須增加投入,妥善處理污水的排放,這無疑增加了棉紡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了企業的效益和競爭力。所以探索印染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將成為兵團發展印染工業,降低企業成本的重要工程。
3.2.4遠距離運輸,市場競爭力弱。兵團地處中國西北內陸,與中東部地區的運輸距離較長,周轉環節多,運力不足,不利于棉紡織品在內地開拓市場。從兵團司令部所在的烏魯木齊市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平均距離為3760km,其中距最近的省會蘭州也有1912km,比我國目前最長的東西向鐵路干線隴海鐵路還長150km,到最近的港口連云港3671km。遠距離運輸使棉紡織產品成本提高,增大了產品銷售成本,降低了棉紡企業的在內地市場的競爭力。
4兵團棉花產業鏈延長的對策建議
4.1加大對勞動力的培養和引進力度針對棉紡織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兵團管理部門要采取多種措施,廣泛與勞務輸出省市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增加勞動力儲備,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優惠條件,如建周轉房、夫妻房等使其安心在兵團工作。同時還要鼓勵和引導棉紡織企業改善裝備水平和生產條件,降低勞動強度,減少對勞動力的過度依賴;對于高素質的技術人才要通過培養、引進的方式獲得。一方面充分發揮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和塔里木大學與內地重點大學的合作,培養棉紡產業營銷型、管理型、生產型、技術型、設計型等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一方面利用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巴音職業技術學院、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阿克蘇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優秀的中等技能的人才。并依托現有高校對棉紡織企業現有人才進行再培訓,實現每年培訓人員不少于職工總數的l5%~20%,60%以上的紡織職工實現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職工中高級工的比例不少于15%。
4.2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實現產業升級引進和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紡織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淘汰陳舊、落后設備,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推進高檔精梳紗線、多種纖維混紡紗線和差別化、功能化化纖混紡、交織織物的生產;大力提升“三無一精”(無棉卷、無接頭紗、無梭布、精梳紗)產品的比重;鼓勵節能降耗技術設備的應用和推廣,加快生態紡織品和功能性紡織品研發和生產;推行環保、節能、清潔生產印染加工技術,從根本上改變粗放型和單純擴張型發展模式,提高棉花產業的綜合效益。
4.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規模形成產業集群招商引資是兵團外向帶動戰略的主要抓手,也是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要抓住承接東部地區紡織產業轉移的機遇,兵團要出臺產業準入、財稅、土地出讓、資源配套等更加優惠的政策,如對建設多層廠房的企業,給予工程財政補貼;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實行比例適當、期限較長的財政補貼優惠;通過借款、擔保、貼息、按投資規模補貼投資等方式吸引投資等重點引進和扶持一批有規模、上檔次、有終端產品、紡織、印染、服裝等深加工的大企業大集團,擴大棉紡規模、做大紡織產業,形成產業集群,實現從紡紗、織布、印染、服裝制造的分工協作,推進兵團棉花產業鏈的延伸。
4.4完善兵團的服務體系,提高兵團政府服務水平棉花產業鏈條的延長需要形成相互合作和關聯的集群,所以兵團要完善服務體系,應該鼓勵并引導市場調查機構、技術咨詢機構、知識產權事務中心、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各種咨詢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進駐產業集群內部,參與集群的發展;加快建立大型的客運總站和物流中心,為棉紡企業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務;舉辦各種博覽會、洽談會等擴大本地產品知名度;在兵團的大中城市建立紡織品集中市場,為企業打開國內外市場;同時建立發達的信息網絡,搭建一個良好的信息平臺,為企業提供快捷、準確、便利的信息服務;建設集中供水廠、污水處理廠等一批配套設施,提高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和吸引力。
4.5大力開拓周邊國際市場,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新疆是我國通往中亞、西亞的咽喉和向西開放的窗口,與8個國家接壤,擁有一、二類開放口岸28個,是中國連接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的重要陸路通道。新疆兵團具有與以上地區發展經貿合作的獨特的地緣優勢。中亞國家的紡織品八成來自中國,中亞的經濟正處于恢復和增長階段,市場潛力巨大,將為我國棉紡織企業提供巨大市場拓展空間,南亞、西亞、俄羅斯及東歐的市場潛力也很大。而且從新疆到這些國家可以大大節省運輸時間和運輸費用。例如從阿克蘇地區進入歐洲市場比從歐亞大陸橋縮短1200公里,運輸時間比海運縮短四分之三,運費降低二分之一。這為新疆兵團的棉紡織產品西出提供了可能,隨著新疆向西開放步伐的加快,兵團可充分利用與周邊國家毗鄰的地理優勢,直接面向需求不斷增長的新型市場,拓寬兵團紡織品出口渠道,增強兵團棉紡織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占有率,使新疆兵團成為亞洲重要的棉紡織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