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產業化與市場化聯系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幾年,有很多學者對農業產業化及市場化進行研究,如田曙曦和付玲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分為規模水平、結構水平、階段水平、龍頭企業發展水平四個方面;丁建中等則將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產業基礎指標、產業配套指標、科技進步指標產業組織化指標四個方面;王維和郭艷從勞動力、資本、農產品與勞務四個方面綜合測算黑龍江農業市場化進程;其它學者的研究方法和評價指標與之相似。但是現有的研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有些只研究農業產業化,但提出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建議中卻包含農業市場化的因素;有些只研究農業市場化,但提出促進農業市場化的建議中卻包含農業產業化的因素,這些實際上都是將農業產業化與農業市場化割裂開來研究。在沒有研究出兩者之間到底存在何種關系前,就提出建議顯然是不合適的。本文以湖南為例,試圖解決這一問題。
一、湖南農業市場化程度測算
(一)農業市場化程度測算指標
農業市場化程度主要體現為農業經濟活動中各個要素的市場化程度,這里選取最重要的四個要素,即土地、勞動力、農產品和農業資本,分別測算出各個要素的市場化程度,然后綜合這四個要素的市場化程度計算出最終的農業市場化程度。1.土地市場化程度(A1)。土地是農業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因此土地流轉的市場化程度是反映農業市場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測定方法應該是在市場上流轉的土地數量占全部土地數量的百分比。2.農村勞動力市場化程度(A2)。勞動力是農業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這里主要從數量方面測度農村勞動力市場化程度,即農村非農從業人員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比重。根據湖南統計年鑒查到的數據,將鄉村從業人員數作為農村勞動力總數,將農林牧漁業勞動力作為農村農業從業人員數,鄉村從業人員與農林牧漁業勞動力的差值即為農村非農從業人員,其占鄉村從業人員的百分比則為農村勞動力市場化程度。3.農業資本市場化程度(A3)。農業資本市場化是指在農業的各種固定資產投入當中,由市場配置部分所占比重。從投資主體可以劃分為國有投資、非國有投資兩部分,國有投資基本上是無償、保本或微利投入,非國有投資基本上是為了追逐利潤的投入。顯然可以將農業非國有經濟投資作為市場配置的資本,根據湖南統計年鑒查到的數據,將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作為農業資本投資總額的資本。4.農產品市場化程度(A4)。農產品市場化用主要農產品人均銷量占主要農產品人均產量的比重表示。
(二)湖南農業市場化程度
對農業經濟活動中四個要素市場,即土地、勞動力、農產品和農業資本平均分配權重,然后加權計算出各年度湖南農業市場化程度如表1。
二、湖南農業產業化水平測算
(一)農業產業化評價指標
農業產業化水平主要使用直接體現農業產業化特征的指標進行測算,包括基礎指標、規模指標、效益指標和科技指標。1.基礎指標(B1)。農業產業化水平的高低與產業基礎密切相關,良好的產業基礎是農業豐產、優質和高效的前提,包含農業資源、運輸能力、信息化程度和城鎮化程度4個指標。其中農業資源用農作物人均播種面積表示;運輸能力用人均貨物運輸量表示;信息化程度用人均郵電業務量表示;城鎮化程度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表示。2.規模指標(B2)。規模是產業化發展水平最直觀的指標,包含龍頭企業規模、商品基地規模2個指標。其中龍頭企業的實力能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農業產業化的水平,其規模用產值表示;商品基地是規模經營的保證,是龍頭企業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可以用商品基地面積與耕地面積的比值表示。3.效益指標(B3)。獲得良好的效益是產業化的主要目標,包含勞動效率、人均年純收入2個指標。其中勞動效率用產業化產值與鄉村從業人員的比值表示。4.科技指標(B4)。科學技術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強大動力。包含農技人員比重、農業科技貢獻率2個指標。其中農技人員比重用農技人員與鄉村從業人員的比值表示;農業科技貢獻率可從科技進步統計公報獲得。
(二)湖南農業產業化水平
根據歷年湖南統計年鑒、農村統計年鑒以及湖南省農辦提供的數據,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各指標權重,并與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進行累乘相加,最后計算出湖南農業產業化水平如表2所示。
三、湖南農業產業化與市場化的內在聯系
(一)農業產業化與市場化指標關系分析
將表2中的農業產業化指數(B)與表1中的土地市場化程度(A1)、農村勞動力市場化程度(A2)、農業資本市場化程度(A3)、農產品市場化程度(A4)進行相關分析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農業產業化與土地、勞動力、農產品3個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都在0.8以上,對應的p值都接近0,表示農業產業化水平與這3個指標具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而資本與農業產業化水平之間的相關性稍弱,但是也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
(二)農業市場化與產業化指標關系分析
將表1中的農業總體市場化程度(A)與表2中的基礎指標(B1)、規模指標(B2)、效益指標(B3)、科技指標(B4)進行相關分析如表4所示。從表4可以看出,農業市場化與基礎指標、規模指標、效益指標和科技指標4個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都在0.8以上,對應的p值都接近0,表示農業產業化水平與這4個指標都具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
(三)農業產業化與市場化總體關系分析
根據表1、表2中的樣本數據,利用SPSS13.0對湖南農業產業化指數和農業總體市場化程度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如下模型:B=0.252+0.372A(10.685)(7.621)R2=0.921F=58.077從結果來看,回歸的可決系數為0.921,即農業產業化水平有近90%都可以被該模型所解釋,擬和優度較高。回歸方差分析F統計量為58.077,對應的p值為0.01,所以,拒絕模型整體不顯著的原假設,即該模型的整體是顯著的。從各回歸系數的顯著性t檢驗來看,無論是常數項還是解釋變量x,其t統計量對應的p值都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因此,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都通過了t檢驗。變量x的回歸系數為0.372,即農業總體市場化程度每增加1點,農業產業化水平就提升0.372點。
四、結論
通過前面分析可知,農業產業化與市場化之間存在較強的正相關性。一方面,土地、勞動力、農產品和農業資本的市場化程度越高,則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擴張所需的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等資源供給就越充分,農產品市場規模就越大。市場經濟的逐利性,決定了農業市場化必然要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高土地產出率、高勞動生產率、高生產利潤率。另一方面,隨著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農業產業化水平就會隨之提高,必然會促使農業的產業鏈條向上下游延伸,實現服務、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形成規模經濟,從而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的比較效益,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