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中國農業市場化進程測度范文

中國農業市場化進程測度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農業市場化進程測度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農業市場化的含義

(一)市場化及其實現。市場最初是被看作商品交換的場所,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深化,市場的含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代意義的市場已不僅僅意味著商品交換的場所,更多的是被看作一種配置資源、分配剩余的制度安排。與之相對應的,且可替代的另一種制度安排是政府控制。市場和政府干預是現代經濟社會可以選擇的兩種配置資源、分配剩余的制度安排。市場化即是由政府配置資源、分配剩余向由市場配置資源、分配剩余的轉化。簡單地說,就是更多的選擇市場而不是政府這種制度安排來實現資源配置及剩余分配。或者更一般地說,這種資源配置及剩余分配是通過價值規律的調節實現的。換言之,市場化就是任何一種產品或要素交易的集合從政府管制轉變為市場供求協調,社會有更多資源配置、剩余分配活動從政府支配轉為在市場制度中實現。

(二)農業市場化的含義。近30年的集體農業生產使政府控制不僅僅替代了農業中存在外部性的市場交易,而且直接消除了農業生產、分配中所有的市場交易。從生產要素的分配到產品的分配,方方面面都由代表政府的計劃機構一手包攬,個人之間的交易行為被視為非法行為而被制止。這種政府交易方式的超限度越界是導致農業生產的低效率,農民生活水平長期停滯不前的原因之一。改革即是在市場交易能發揮資源配置最高效率的領域重新恢復市場交易方式。轉型期農業市場化的含義即是在市場能充分發揮效用的領域,實現從計劃配置資源、分配剩余向市場配置資源、分配剩余的轉變過程。實現從計劃配置農業資源、分配農業剩余到市場配置和分配的轉變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含義:(1)市場制度的形成,即是在農業生產、經營、分配中適于市場交易的環節用市場代替政府;(2)市場主體的發育、成長;(3)市場組織(主要是中介組織)的建立和完善。以上三點當然不能窮盡農業市場化的含義,但卻是農業市場化的主題。

(三)兩種市場交易與兩種市場化進程。在我國農業、農村中存在著兩種市場交易方式:(1)農村集市交易。集市交易中的交易主體是一定區域中的本地農業居民,他們的集市交易大多是為了調劑產品的余缺,以多余的產品A換取別人多余的產品B。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必定是物物交換,在集市中以謀利為目的的交易較少,且充滿了討價還價,交易費用昂貴。(2)現代農業市場交易。現代市場交易是指以謀利為目的而出售專業化生產的產品,并且其供應的對象多為非農人口或區域外消費者。其交易主體出現了復雜的多層次,有本地農業人口、非農業人口,區域外消費者,最重要的是出現了以從事市場交易為生的商人。他們往往擁有較完備的市場信息,且可能采用先進的交易手段,往往能使資源配置最優。兩種市場交易共存的局面使我們在分析、測度農業市場化時應注意兩種農業市場化,即微觀層次上的農戶市場化及宏觀層次上的農業市場化。農戶市場化是指在農村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農戶,將其經濟活動轉向依賴于平等的市場交易的過程。宏觀農業市場化則是指在資源配置方面用市場交易代替政府調控的過程,這種市場交易主要采用現代市場交易形式。兩種農業市場化形式都可以反映市場化改革的進程,相比之下,宏觀農業市場化才是市場化改革成熟的標志。因此,不能基于集貿市場的飛速發展得出我國農業市場化水平很高的結論。

二、農業市場化進程的測度

兩種農業市場化的共存意味著要準確反映中國農村、農業市場化程度必須從兩方面著手,且假定以下前提成立: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不存在市場交易,農業市場化在兩個層次上均為零,農業市場化的推進完全是農村市場化體制改革帶來的。

(一)農戶市場化進程測度的指標設計

農戶即是指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活動的家庭農場,其生產也是一個以一定的投入換取最大產出的過程。因此,農戶生產市場化即由投入市場化和產出市場化構成。1•農戶生產投入市場化測度。目前農戶生產投入主要包括以下生產資料:土地、種子(幼畜)、肥料、機械、勞力、農藥、飼料等。其中土地由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地權國有,農戶使用,沒有進入市場交易流程,其市場化程度仍基本為零。因此,衡量農戶投入市場化水平可采用以下公式:MDp=∑Ni×Mi(1)………………………其中MDp即是農戶投入市場化程度,Mi是i種投入市場購買之支出除以該種生產投入以市場價格衡量的總支出。Ni為i種生產投入價值占總生產投入價值的比重,即為權數。2•農戶產出市場化測度。同理可設產出市場化程度為:MDm=∑Bi×Mi(2)………………………其中Bi為i種農產品價值占農產品總價值的比重,這里衡量單位為一農戶,不以一定量的田地或人口衡量。Mi為i種農產品市場化程度,其等于市場上出售該農產品價值除于所生產該農產品總價值。在市場上出售不包括以農業稅、定購或統購形成出售給國家的農產品部分。3•農戶生產經營市場化測度。設農戶生產經營市場化程度為MF,則MF應為MDp與MDm二者的加權平均和。產出的價值理應比投入多一利潤,所以其各自權數應為1/(2+i)、(1+i)/(2+i),其中i為利潤率。于是有:MF=[1/(2+i)]×MDp+[(1+i)/(2+i)]×MDm,進一步簡化有:MF=MDm+[1/(2+i)]×(MDp-MDm)(3)………………………………………為了更好地理解農戶市場化進程,我們在MDm和MDp關系一定的情況下,討論一下農戶市場化程度與農業生產利潤率之間的關系:(1)假定MDp>MDm,i>0,若MDp、MDm為衡常量,則i增加,MF必下降。事實上,MDp>MDm時,i的變化必然引起MDp和MDm的相應變化。MDp>MDm說明農業產出交易中政府調控比重仍較大,農業產出仍多數通過國家統購、派購或合同定購渠道進入市場;i的增加說明國家對統購或定購價格提高,農戶希望把更多的農產品通過政府交易方式出售給國家,而不是通過市場交易實現。這樣MDm必然下降。若MDp不變,MF必下降。i增加的另一可能原因是國家給予了生產投入補貼,平價供應生產資料增加,MDp下降,若MDm不變,MF同樣會下降。同理可推,i下降,MF增加。(2)假定MDp<MDm,i>0,若MDp、MDm為常量,則i增加,MF增加。事實上MDp<MDm時,i的增加如上分析反而引起MDm和MDp的增加,共同導致MF增加。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戶生產投入已經基本實現了市場化供應,而農產品交易國家仍控制很大比重,也就是MDp>MDm。農業的保護政策及給予的農業補貼毫無疑問會增加農戶農業生產利潤,從而減少農戶生產經營市場化水平。

(二)現階段農戶生產經營市場化水平的測度

依據以上設計的測度指標體系,我們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取得三組數據。由于農戶一般沒有詳細的收支記錄,所有數據都是農戶估計數據的平均值,大致能較準確反映實際。(1)問卷調查一:調查區域為河南省息縣許店鄉代寨村。該村基本情況是:沒有鄉鎮企業,農民生產、生活以農業為主,約60%的勞動力外出打工,比例較高。基本屬于發展水平落后地區,人均土地約1•5畝,農業以種植業為主,最重要的家庭副業是養豬,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小麥、紅麻、油菜籽、雜糧等。30張問卷調查的平均結果表明,該村農戶在主要的生產投入中,化肥占25•7%,種籽(幼畜)占15•42%,飼料占38•56%,機械占19•28%,農藥占1•03%,其中在市場上購買比重分別為95%、70%、40%、85%、100%。依據公式(1)測算生產投入市場化程度為68•06%。在農業產出中,水稻、小麥、生豬、紅麻、雜糧各占60•87%、14•78%、17•39%、4•53%、1•30%,在市場上出售比重分別為50%、10%、66%、98%、5%。依據公式(2)測算產出的市場化水平為47•72%。若每個勞動力投入按全年報酬為1500元計算,利潤率約為30%。依據公式(3)測算,農戶生產經營市場化程度為53•08%。(2)問卷調查二:調查區域為江蘇省淮陰縣五里鄉樹東村。該地屬江蘇省較落后地區,本村沒有鄉鎮企業,外出打工約占勞動力的10%左右,農業生產也是以種植業為主,家庭副業也是養豬業,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麥、油菜、雜糧等。據問卷調查結果計算表明,其投入市場化程度為49•6%,產出市場化程度為49•88%,農戶生產利潤率為13•95%。據公式(3)測算,農戶生產經營市場化程度為49•77%。(3)調查區域三:調查區域為天津塘沽區,其農戶主要為兼業農戶,產品主要有糧食、畜產品、蔬菜。據《塘沽統計年鑒1995》,上述農產品在市場上出售比重分別為27•87%、90•88%、97•99%,其收入占出售產品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2•8%、59•6%、10•15%。依據公式(2)測算,產出市場化水平為70•46%。其投入的市場化水平據統計局農調隊負責人據有關數據分析大約為90%左右。另據1995年塘沽區農調隊有關數據計算,農業生產投入利潤率為67%。據公式(3)計算得其農戶市場化水平為77•78%。(4)全國農戶市場化進程的測度:依據中央政研室農業部固定觀察點辦公室1993年全國調查數據,農戶投入中89•64%從市場上購買,產品約35•13%直接或間接在市場上出售。另據《中國統計年鑒1995》,農戶農業生產經營利潤率為47•62%。依據公式(3)測算,得全國農戶市場化程度是57•14%。由(1)、(2)、(3)、(4)所得數據可以看出我國農戶生產經營市場化水平已較高,約在60%左右,并且農戶市場化進程表現出區域差異。如天津塘沽區地處市郊,產出市場化水平達到70%以上,而落后地區則為50%左右。并且如前分析投入市場化程度大于產出市場化程度,這一點在全國數據中表現最為明顯,二者差距為54•51%。調查二所得數據中投入市場化水平略低于產出市場化水平,主要原因是該地人多地少,家庭農業生產中養豬占很大比重,其投入約占總投入的54%,但主要靠自產飼料。所以投入市場化總體水平較低,同時所生產生豬95%在市場上出售,這就使二者最終水平相當。

(三)農業總體市場化進程測度指標體系

以上據測算指標體系和實際調查統計數據測度了農戶這種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現階段生產中依賴市場交易的程度。農戶的市場交易絕大多數屬集市交易,農戶市場化只能說明農業市場的底層構筑狀況,對農業資源配置及剩余分配過程中的市場化程度的反映是不確切的。要全面確切地反映農業市場化,必須在總體上進行分析。從整體上看,農業市場化是指在農業生產資源配置上實現從政府指令到市場交易的一種制度變遷。因此,下文主要從資源配置及剩余分配角度設計指標體系,衡量一定區域宏觀農業市場化程度。農業生產資源概括起來即是勞動力、土地、資本三大類。上文已提到,土地歸國家所有,不允許自由流轉,所以測定農業資源配置市場化程度主要從資本和勞動力兩方面考慮。資源配置和剩余分配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都必須借助于價格,計劃配置產生計劃定價,市場配置產生市場價格。價格的市場化程度是農業市場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另外,農業資源配置和剩余分配主要通過農產品流通,農產品流通市場化即是由行政計劃統購、定購、調撥轉變為市場交換。這也是反映農業市場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這樣,我們就可以用下述公式求出一定區域內整體農業市場化程度:Mt=∑Ci×Mi(4)…………………………其中Mi為i種農業市場化衡量指標的市場化程度。Ci為各項指標的權數。下面就一一說明如何衡量以上四種指標及其結果:

1•農業勞動力市場化程度(Mi)的測度。集體生產時期,勞動力市場是不存在的。改革初期,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使農業生產中勞動投入密度進一步強化。然而隨著對農業勞動力就業的地域、行業及流動的禁錮的解除,農村出現了大量的非農產業,并導致大批農業勞動力的轉移,農業勞動力密度減低,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首次出現了有發展的農業增長。非農產業的興起使農業勞動力的選擇集合中再也不是單一的農業勞動,而變成了農業、非農業兩種選擇。這兩種選擇的轉換擺脫了政府控制,成為自由的市場交易選擇,即出現了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的形成與農村非農產業的興起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認為后者造就了前者。另一方面,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培育與發展同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密不可分,由小農家庭農業到經營型農業轉變的實現意味著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徹底形成,因為在經營型農業生產方式中,農業工人完全是以利益取向通過市場選擇成為農業勞動者的。實現二者轉變的關鍵仍然是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轉移出農業的農業勞動力與小農家庭經營中的農業勞動力相比,其行為已經完全市場化,他的選擇是通過自由的市場交易實現的。所以,轉移出的農業勞動力數量直接反映了農業勞動力市場的發育程度。由于改革期間仍沒有打破城鄉差別,絕大多數農業勞動力轉移仍只能在農村區域內進行,也即是由農業轉移到鄉鎮企業及其它非農產業。后期出現了大批涌向城市的“民工潮”,但民工潮的趨向在國有企業就業過剩的情況下,只能涌向非國有經濟,即個體私營或大量城鄉集體企業。因此,轉移出的農業勞動力的數量是可以用一定區域的農村非農產業就業人數得到準確衡量的。以上分析表明,在現今仍具有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特征,且勞動投入仍有過密化特征的中國農業生產中,對市場化改革中農業勞動力市場化程度的衡量最好的選擇指標只能是區域內農村非農產業從業人數占區域農業勞動力總數的比例。該指標同時也是可得的較精確指標。

2•農業投資市場化(M2)的測度。農業投資可分為兩類,一是流動性生產投入,一是固定資產投入。集體生產時期,投資主體是國家和鄉村集體,基層村民集體、生產隊只負責一定社區內勞動密集型的投入。作為國家代表的鄉村集體是幾乎全部的農業資金投入的所有者和支配者(無論是流動性資金投入還是固定性資金投入)。該期農業資金投入完全是政府交易的產物,農業資金市場是不存在的。農業經營方式由集體轉變為家庭個體使流動性生產投入的投資主體由國家、集體轉化為農戶。流動性生產投入雖然完全擺脫了政府安排的制約,由農戶自主決定,但由于我國大多數農村區域人多地少,農業投資回報率低,同時農業資本積累率低,多受到資金來源的制約,農業成為生存依賴的手段。流動型生產投入多演化為責任性投入,不完全是市場交易的產物,因此,它不能準確反映農業投資的市場化程度。經營方式的轉變使農業固定資產投資主體演化為國家、集體、個人三個層次。其中國家投資方向僅集中于大型農業基本建設投資上,它完全受政府控制。集體往往只負責較小規模、具有農業基本建設性質的固定資產投入,農戶則承擔部分生產性固定資產投入如農具購置等。改革過程中由于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集體和農戶的投資選擇再也不是單一的農業。對集體來說,其對農業的投入大多是通過市場收益比較而做出的,這一點從由于農業比較利益下降而導致集體農業固定資產投入徘徊不前的表現上可得到較好的證明。對于農戶來說,由于資金來源的有限性,他對生產性固定資產投入的選擇更是要進行利益的比較。所以,該期農戶農業生產的固定資產投入也是市場交易的結果。改革過程中,農業也吸引了少量外資,它們更是市場交易的產物。因此,改革過程中個人、集體、外資的農業固定資產投入一般是在市場機制引導下進行的,與國家對農業的固定資產投入相比,它們是市場化的產物。用農業固定資產投入中集體、個人及外資投資額的比重應能較準確的反映農業資金市場化程度。

3•農產品交易市場化(M3)的測度。如前分析,農村居民之間在集貿市場上進行的互通有無的集市交易不能稱為現代意義的市場交易,由它引致的市場化不能完整反映農業市場化水平。只有發生在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之間的交易行為才是配置資源、分配剩余的重要手段。農業居民與非農業人口之間的交易可采用兩種方式:一是政府交易,即采用收購或定購方式從農民手中收取農業剩余,然后再通過國家分配到非農居民手中,這是集體經濟時代采用的主要方式;另一種是農戶和非農居民之間通過市場交易進行,這種方式在計劃經濟時代是嚴格禁止的。該種交易數量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的增長恰恰反映了市場化程度的深入。所以,我們用農民與非農居民之間直接交易占二者之間總體交易的比重來衡量農產品流通市場化水平。

4•農產品價格市場化(M4)的測度。價格是反映資源配置及剩余分配中,資源和剩余的稀缺性以及配置和分配公平性的信號,它同樣可以是兩種交易的產物,一種是政府交易產生的計劃制定的指令性價格,另一種是市場交易產生的市場價格。改革前,所有農產品的價格都是指令性計劃的產物,價格市場化程度為零。因此,農產品價格形成中市場交易決定的價格比重能準確反映農產品價格市場化程度。

5•對公式(4)中權數的思考。權數是能否準確衡量整體農業市場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1)從農業生產和交換過程分析,生產和交換過程的權數應各為0•5;(2)對生產投入市場化中勞動力和資金二者權數分配上,可采用農業生產函數(C—D函數)中二者的彈性系數衡量。依據有關數據估算,二者彈性系數分別大約為0•34、0•66;(3)價格市場化和產品交易市場化對農業整體市場化貢獻的權數分配是一個很難準確衡量的問題。經過多方權衡,并參照有關研究,我們仍假定二者的貢獻是相同的。這樣,公式(4)即演化為:Mt=0•17M1+0•33M2+0•25M3+0•25M4(5)……………………………………………

(四)農業整體市場化進程測度依據以上指標體系的選擇及公式(5),我們首先計算出了部分省市1994年農業市場化的截面數據。依以上設計指標及公式(5),可得出1978—1994年我國農業市場化序列數據。

三、對農業市場化測度的分析

從1994年各地區的市場化數據及圖示(即表1和圖1)可以得出以下的一些初步結論:

(1)農業市場化區域差異是存在的,尤其表現在單項市場水平上。通過對表1統計數據分析可得各項指標樣本變異系數分別為Vm1=53•6%,Vm2=12•7%,Vm3=0,Vm4=43•5%,Vmt=7•8%,Vrg=72•5%。從中可以看出,勞動力市場化水平、農產品流通市場化水平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樣有很大的區域差異。總體農業市場化水平區域差異較小,樣本變異系數僅為7•8%。主要是因為價格市場化程度的區域差異為零,投資市場化程度區域差異較小,且二者在加權求和中均占據較大比重。

(2)農業勞動力市場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有較強的相關性。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勞動力市場化程度越高,如北京、上海、天津三市農業勞動力市場化水平均在65%以上,廣東、江蘇、浙江三省均在40%以上;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省區農業勞動力市場化水平多在20%左右,個別省區低于10%,如西藏僅為2•16%。這說明農業市場化過程是一個擺脫農業、轉而依靠非農產業的經濟發展過程。

(3)農業投資市場化水平表現出與經濟發展水平負相關的特征。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上海、廣東、北京,農業投資市場化水平相對較低。上海市僅為57•19%,比15省市平均水平85•93%低近30個百分點。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安徽、河南、四川、陜西等省農業投資市場化水平一般超過90%。這里的例外是天津、浙江、江蘇三省市,它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農業投資市場化水平也較高。其主要原因是三省市鄉鎮企業發達,近年出現“反哺”農業的投資趨向,使集體對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大量增加,導致以非政府投資在基建投資中所占比重衡量的農業投資市場化水平增加。

(4)從各地區的農業市場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分布圖上可以看出,各地區農業市場化水平與其經濟發展水平之間表現出比較強的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市場化水平較高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較高,而市場化水平較低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較低。這從圖中畫出的兩條直的趨勢線的關系可以看得很清楚。這也正是我們所希望的結果。當然二者不可能是完全直接相關的(正如曲線與發展水平所顯示的關系),因為市場化水平只是影響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二者的大致相關就已經能基本說明問題。

而從1978—1994年我國農業總體市場化進程的數據及圖示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粗略的結論:

(1)農業市場化階段性明顯。農業市場化進程圖顯示,市場化進程明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1984年,市場化各項指標表現出較快的增長速度,M1由9•23%增長到14•48%,M2由約10%增至1984年的75•32%,農業市場化整體水平也由7•67%增至38•26%。第二階段即是1985—1992年,該階段市場化各項指標表現出緩慢增長的特征,其中M3、M4表現出波動特征,M1、M2低速緩慢增長,市場化整體水平一直徘徊在50%左右。進入1993年,各項指標又表現出快速增長特征,其中M4尤為突出,由1992年24•42%增至57•10%。農業整體市場化水平也由50•52%增至64•66%。

(2)從市場化分項指標進程看,盡管有階段性特征,M1一直低速緩慢增長,到1994年M1市場化程度剛達到33•33%,即農村農業人口中只有1/3的就業是市場自由交易的結果(并不絕對,有些非農產業發展中存在著嚴格政府管制)。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勞動力市場化程度是各項指標中最高的,幾近100%。我國農村勞動力市場化進程緩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第一,人多地少,分散家庭經營。第二,傳統農業生產方式10多年來仍在農業生產中占主導地位,農村教育尤其是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普及程度低。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在市場化改革中處于癱瘓狀態,大量農業勞動力仍滿足于自給自足。第三,傳統的生活觀念、生活方式仍支配著多數中國農民的就業觀念。

(3)M2在市場化改革初期即達到較高水平,此后一直處于波動起伏之中。主要原因是國家在市場化改革中對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弱化,同時由于比較利益的存在,集體、個體對農業基本建設投資也存在弱化行為。1985年,M2達到最大值,同時農業增長出現停滯波動特征。國家自此對農業基本建設投資比重逐年加大,M2水平逐年下降,直至1992年的58•03%。1992年以后,國家放開了農產品流通市場,大幅度提高了農產品價格,農業比較利益增加,集體、個人對農業投資增加,以此衡量的投資市場化水平出現增加趨勢。

(4)價格市場化與農產品流通市場化進程階段性更為明顯,且階段性跳躍幅度較大。如1984年價格市場化水平為32%,1985年即達到63%。主要原因是國家對農業市場化改革的主要手段是對農產品價格和流通進行改革,這種國家主導的市場化改革的階段性特征是明顯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色片在线观看 | 偷拍视频免费 | 亚洲第一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福利第一视频 | 中出在线视频 | 国产福利精品在线观看 | 羞羞色在线观看 | 欧美网站色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 中国在线观看www视频 |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 | 伊人久久五月天综合网 | 国产在线资源站 | 羞羞视频免费看网站 | 婷婷色九月综合激情丁香 |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 自拍偷拍第1页 | 久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 日本一区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 欧美视频第一页 | 久久久窝窝午夜精品 | 伊人婷婷 | 国内精品99|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 婷婷六月综合网 | 羞羞视频在线免费看 | 日本免费一级片 | 一级在线电影 | 精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 伊人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下载 | 最近免费中文完整视频观看 | 久久免费福利视频 | 亚洲精品欧洲久久婷婷99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 成人丁香婷婷 | 久久国产视屏 | 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视频 | 亚洲小视频在线 |